2024年4月6日发(作者:宁夏自主招生数学试卷)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教案
教学目标:
1.
2.
3.
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观察、操作等能力。
教学内容:
1.
2.
3.
质量单位:克、千克。
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建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重点与难点:
•
•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对质量观念的建立。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2.
3.
教具:天平、台秤、砝码。
多媒体资源:投影仪及PPT课件。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方法:
1.
2.
3.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回忆对质量的初步认识。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例练习。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称重实验,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一包糖果、一袋大米等,让学生感知质量的概念。然后
提问学生如何知道这些物品的质量,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介绍质量单位: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
2.
建立质量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如一
枚2分硬币约重1克,1袋糖约重1千克等。
3.
用秤称重:讲解并示范如何使用天平和台秤来称重,让学生了解称重的方法和
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小组合作进行称重实验,每组选择一些物品(如文具、书本等),用天平或台秤称出
其质量,并记录下来。然后互相交流观察结果,看看不同物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自己的预
期。
四、归纳小结(5分钟)
总结克和千克的定义、应用及如何用秤称重的方法。强调质量观念的重要性,并提醒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物品的质量。
五、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物品,尝试用秤称出其质量,并记录下来。
六、评价与反馈(10分钟)
设计评价策略,口头测试学生对质量单位、称重方法的掌握情况,给予反馈,指导学
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七、教师自我反思(课后)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在建立质量观念上仍有一定的难度。在
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实际操作和感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质量观念。同时,也需要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更多推荐
质量,学生,称重,物品,观念,方法,观察,单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