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8日发(作者:2023广东中考数学试卷结构)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摘要: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又要让学生学习法则,更需要学生掌握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对算理的深刻理解和对算法的全面掌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时期,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内容,提高数学课堂质量,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学生接受能力、家庭环境、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的教育环境等。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固。数学基础薄弱是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差的重要原因。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计算可以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数学思维。例如,在算术运算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的是运算的顺序和所涉及的公式。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算术和心算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计算教学。目前,由于许多小学生对计算法则掌握不牢,因而严重影响了计算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重视笔算,轻视口算。口头计算是书面计算、估算和简化计算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实际上,小学数学问题中就包括许多口头计算。培养学生的口头计算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方便、更快速地计算答案,还能加强学生的数字意识。然而,在大多数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都是指导学生使用书面计算而非口头计算,因为他们认为书面计算更准确、更简单。但这种盲目追求准确性的计算方法常常不能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一)加强对学生算理算法的训练。计算是繁琐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运算原理做支撑,法则的框架最终会支离破碎。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计算,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帮助学生了解算法的理论依据,并将“算理”与“算法”有效结合。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则不能很好的进行计算。只有在透彻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比如,在整数乘法中出现的两个错例,“35乘3等于95,24乘5等于100”,很典型的反映了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没有透彻地理解乘法算理,关于乘法进位的数字该怎么处理是比较模糊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括”,在真真切切的动手操作中慢慢感知、逐步体验才更符合孩子的这一认知规律。动手操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并使这些感官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在操作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重视小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低、中年级学生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对高年级的口算教学也应该重视。我认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表内乘除法必须让学生在低年级就熟练地掌握,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由于不重视口算训练,有些四年级的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还用手指来计算。另外,及时帮学生总结一些计算规律也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学生只有在低、中年级时熟练进行口算运算,才能在高年级中正确计算比较复杂的数学题。
(三)练习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计算中的规律。虽然多加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但一味地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只会消磨学生的计算兴趣,最后反而会适得其反。因而,练习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那些易错、易混的题目进行练习,
让他们在辨析中真正提高计算能力。这里所指的针对性可以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是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还可以是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训练不同的题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很多计算题都有规律可循,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既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计算的速度,又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抄错了题中的数字或者运算符号,学生自己却发现不了,尽管计算和验算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最终这道题是做错了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计算能力是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未来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学生成长和进入社会参与工作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计算训练不能依赖重复练习,也不能通过增加计算强度来达到目的。因此,教师要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更多推荐
学生,计算,教师,数学,计算能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