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吉林2019中考数学试卷)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

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之时,我也从教学实际体验中,对新课程的教学产生了诸

多困惑,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和做法: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否就能够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

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开始形成。但是随着试验

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两极分化也随之出现,成绩优秀的则更拔尖,而成绩差的则逐渐变成

特差。新课程为绝大数同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优胜者将更加突出。在新课程形

势下,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业评价方式

的变化,课堂充满了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气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互

动,把课堂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又有选

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的不唯一且具有开放性等变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给大

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激励着学生去寻找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更适合那些智力较好、

反应较快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合作讨论,还是实践操作,都得到了超常的发挥。这正是新

课程的优点所在,但这也正是两极分化的原因吧! 而这种分化,在数学教学里面尤为明显。

现在的我们学校班多为四十几人班,那我们的教师究竟该如何把握在大班额的背景下体现

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知识而得到全面的发展呢? 针对这一困惑,根据我目

1

前的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着手:首先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事实上不是所有

的孩子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再信心十足,最终也成不了数学尖子。教师一定要客观地

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更不能横向比较,必须看到不同的孩子有

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就应该承认他

能行。有的学生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却像对有些学生得了100分一样为他感

到高兴,给予表扬。教师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才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

进步,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们都能说:“我能行”!首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给予特别的

关注。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由于他们的基础太

差,上课时,再降低知识的起点,他们也如同听“天书”一般!而实际上,教师在上课时

也不可能为这一部分学生过多地降低全班授课的知识起点。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

无意地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使他们觉得自己还有能听懂的,从而增强求知欲

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出两组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后进生”只

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后进生” 基本上能接

受并且能跟上节奏。我在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后进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

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也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

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把深的问题留给优生,该让他们表现的时候

就让他们来表现,让“后进生”同时佩服优生,激起全体的学习兴趣。再次,优生和“后

进生”都不吝惜表扬。小学数学教师,一般是教两个班的数学,面对将近一百名学生,每

堂课都表扬到每一位孩子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充分利用课外作业本,与

学生进行“书面私聊”:“最近你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大哦,真不错”;“昨天你上课回答

的问题非常完整,继续!”;“这次小考你进步很快哦,加油!”……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

师生的心灵间架起了爱的桥梁。为师者,不要吝惜表扬,根据不同的孩子及时地把自己的

“情”和“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去吧,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

增强必胜的信心!使孩子们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2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的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

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

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

实在、有趣、易懂。一线教师们的确也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

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

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生

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培养兴趣,增进自信。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面积 ,再告诉学生几种地砖的规格,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所学知识,设计出一套最符合实际的铺地砖的方案。可是到了第

二天一检查,只有那么三五个同学能完成。究其原因,学生根本就想象不出什么方案才是

最符合实际的铺地砖的方案。因为一直以来,我们的九零后孩子何尝需要考虑钱的问题。

由此看来,这次我布置了一项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的作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

把数学教学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

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可在教学过程中

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1、在教学《统计》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在各种媒体上收集数据,按

以往的经验,我以为这是学生最喜欢的实践活动,每个学生一定能情绪高涨地很好地完成

收集数据这项任务。结果不然,学生只是拿数学书里的数据应付了事。经过询问了解,学

生根本无处收集。看来,我布置了一项不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的作业2、在教学《园的周

长》的时候,我创设了龟兔再跑的故事情景,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了起来,可到要解

决故事情景中的问题时不多学生还沉浸在刚才的情景中,对于情景中蕴涵的信息也没有细

心去观察。这样的情景创设有点适得其反。

3

看来,情景创设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也有一个度,需要老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

出最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的问题。

在以上的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追求的最高精神境

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

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

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

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一线教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顺

流、有逆流、有急流、有暗礁……只要大家齐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战,通过我们不断

的尝试、探索,甚至是“碰壁”……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是能够

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的。 聚焦新课标,正视新课程,相信只要我们真

正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也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冲浪高手,在课改新浪潮

中纵横驰骋,只有这样我国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随着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

施,数学已经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主要的

数学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出现了偏差,把我们固

有的一些传统优势逐步抛弃,导致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

4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教学,学习,问题,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