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小学3年纪数学试卷)
第4课时 整式的加减(2)
课
题
§2.2.2 整式的加减(2)
设计者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及动画演示,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学生们动脑、动口、让他
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学直觉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探索灵
设计
感,从中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质”,同时也获取对学习数学的积极
理念
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思考、
讨论、探讨的气氛,要为他们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学生
从中获得知识、方法、科学精神。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结合学生心理和生
学情
理特征,充分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
发生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教师要组织学生立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培养
分析
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依据的重要性。相信
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
分析
“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加减》
的第4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合并同类项之后,且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的
基础上展开的,重点探讨去括号的法则。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
识点,与合并同类项相同,是整式加减及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
识点当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去带有负号的括号,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
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
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
维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
方法
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的方法组织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
学生在积极观察,共同探讨等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体现了“寓
教于乐”的思想,进而体现“主动获取,落实双基,发展能力”的数学原则。
为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鉴于七年纪学生的思维所
学法
指导
呈现出的具体、直观、形象之特点,为突破难点,选用“情境——探索——发现”
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经历类比带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规律,
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参与、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探索式学法为主,
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教具
准备
PPT课件、粉笔、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流程设计及时间划分
序号
活动名称
活动1
活动2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内 容 目 的
用实际问题引出去括号问题,让学
生认识到学习去括号的必要性。
1、主动参与,探究法则
2范例点击 应用新知。让学生学
以致用。
时间
2-5分钟
15-16分钟
活动4
活动5
活动6
变式训练
巩固新知
归纳小结
内化新知
推荐作业
深化新知
通过变式练习,使思维拓展 16-17分钟
反思,自我评价、总结
分层要求,异步达标
教学过程设计
4-5分钟
1-2分钟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媒体
应用分析
[活动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问题1: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100t+120t-60t;(2)100t-120t+60t
问题2: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
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
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
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
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问题: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
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
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u小时,则这段
铁路的全长怎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
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教师活动]
1、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结
合回答回顾同类项的概念及
合并法则。
2、出示问题2,诱导:若列
车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
则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
是多少小时?冻土地段的路
程应怎样表示?非冻土地段
的路程呢?怎样用含t的式
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你
能由此探究出冻土地段与非
冻土地段路程之差吗?
3、结合学生回答,相继展示
相关式子后启发:如何化简这
两个式子?引出课题,并板书
课题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实际问题引出
去括号问题,让
学生认识到学习
去括号的必要
性。
【媒体应用分
析】PPT出示问
题1,使学生快速
获取相关信息,
提高教学有效
性。
更多推荐
学生,括号,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