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梦见不会做数学试卷)

力学博士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801 授 工学 学位)

一、培养目标

力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力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

入的力学学科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在科学或

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具有独立从事力学学科或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

力。

二、研究方向

1. 材料强度学

2. 流固耦合动力学

3. 智能材料与结构

4. 非均匀材料力学

5. 微/纳米力学与跨尺度关联

6. 现代测试原理与技术

7. 微机电系统和生物芯片流体力学

8. 湍流控制与减阻

9. 工程系统耦合动力学

10. 工程建模与数值仿真

三、学习年限

已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直攻博学生的学习年

限一般为4~6年。已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正式注册不满3年,硕博连读、直攻博学生

正式注册不满4年申请答辩,博士论文需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组织盲审。可延迟毕业,

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

四、学分要求及学分分配

类别 硕博连读、直攻博 已获硕士学位

未获硕

士学位

总学分 ≥56学分 ≥34学分

校级公共课程≥11学分(硕

士生一外2、自然辩证法2、

校级公共课程≥5学分(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术哲学2、英语强化训练

人文类课程1、技术哲学2、

1.5、英语论文写作1.5)

英语强化训练1.5、英语论文

写作1.5)

课 学科要求课程≥24学分(跨一

≥35 ≥13 学科要求课程≥8学分(跨

学 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实践

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学术

分 2~4、本学科(专业)要求课程

实践2、本学科(专业)要

20~22,(其中博士生课程≥6,

求课程6)

其余可在硕士生课程中选))

补修课程和任选课程只计成

任选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

绩不计学分(缺本科专业基

础者需要补修非学位要求课

按硕博

连读生

的要求

培养,入

学前已

修研究

生课程

可提出

免修

程2~3门;可在征得导师同

意后任选其它课程)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重

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或

作报告)1学分

≥2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

1

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

参加学术讲座1学分

学位论文预答辩1学分

学位论文15学分

文献阅读与选题报告1学分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

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

(或作报告)1学分

≥21

论文中期进展报告1学分

发表学术论文1学分

参加学术讲座1学分

学位论文预答辩1学分

学位论文15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课程学分

类别

课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季节 开课单位

32

60

24

40

32

32

40

32

64

48

2

1.5

1.5

2.5

2

2

2.5

2

4

3

马克思主

义学院

备注

408.801 技术哲学

411.801 英语强化训练

411.800 英语论文写作

151.801 固体力学中的数值方法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

力学系

力学系

力学系

力学系

力学系

数学系 与011.505同

物理系 与012.541同

151.802 现代检测理论与技术

151.803 非线性振动与控制

151.804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151.805 气体动力学

151.806 高等工程数学

151.807 材料物理学

注:硕士生修课应从硕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500-799);博士生修课应

从博士生课程中选择(课程代码最后三位为800-999)。

六、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及相关要求

1. 博士生除了需要修满所规定的课程学分外,其培养主要通过研究实践来进行。

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点的作用。

2.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

撰写并提交选题报告,然后就选题向本学科相关专家作报告,听取专家们的质疑并进行


更多推荐

课程,学分,力学,学科,培养,报告,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