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发(作者:今年我国高考数学试卷难吗)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2课时 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至33页,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重点难点:

知道克是比较小的计量物重的单位,感受1克和几克,了解克与千克的进率。免费电影详细问题了解下!

建立克的质量观念,会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课前准备:

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克

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

2.认识小型电子秤。

①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②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

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

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数学书约300克)

(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

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

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1千克=1000克

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

2.想想做做2

先出示一个橘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3.想想做做4

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4.想想做做6

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

(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

(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

(3)全班交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没有?现实的世界,无论中外,这一样已经成为共性。那先贤言及于此,是批评告诫,就中未见它的绝大功用吗?直白说,功利的思维,自有其不可忽略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愚以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此类云云,皆为妄言。虚妄的很。

然而,读书其在修养心性,博物明智,也是无法抹杀的。抑或世事的练达,心性的存养,表里山河,相辅相成,不可、亦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

心性中自有对美的追求,读书也不能否认其中有美的享受。爱读书的人,大多也喜欢文字,能从文字中领略到美,甚而有所执着。而这方面国人就存在一个尴尬。我们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字成就极高的,要和谐时代,隔阂今古,似乎是不得不为。这一点工作,五四运动以后社会的主流,一直在努力甄别、遴选、规划、营造的,当然是功效斐然。

于是现状就成了读书有今古文之分,按此类推,必然是也有古文经典和今文经典。那么今文,也即白话文中,堪称经典又有多少呢?

继承传统,在文字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办法是使用成语。二三千年中,为文虽也有成语一说,但功能不似今日的单纯,好比千顷地一棵苗,如何继承古典绝学全在它肩头了。出此规范以外,则是文白兼用,算作新型疾病,乃无轮类,不是东西了。

窃以为,如此自绝于数千年辉煌的文字传统,殆非明智之举。

所以,我们的文坛,无法产生大家,可与历代引领风流的人物相

媲美。至于西方的认同,关键不在于文字本身的成就,那要一个文明的兴盛,衍及国力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强大,他们自然就懂得欣赏了。

因此,愚以为读书,不能省略古文,个中也有文字特点使然的原因,而为文,必得拥有深厚的古文底蕴,否则所谓美文都脆弱的很,没有生命力。

就拿心情随笔来说,古人是这个情怀,今人也是这个情怀,但我们使用的是别于西方的汉文字,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同样写景抒情,无法做到类如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那样清新与深邃交融一体,浑然天成而又极其耐读,写不出那样的文字。何况篇幅如此精当简约。

畛分畦域,执意今古,杞人之劳心,诚无益也。

自古以来,我国涌现了许多民间慈善家,或是官吏,或是商贾,或是乡贤,他们以个人名义进行慈善义举,以自家的资财资助贫困孤病之人,在地方大行善事,深得百姓颂扬。北魏时有“良吏”路邕,任魏太守时,每天从家中自出粟谷,去赈济贫苦百姓;明末清初,以高攀龙、钱一本等著名东林学派主将组织的同善会,对社会实施有效救济,遇寒者给衣,饥者给食,病者施药,死者施棺,收养贫困孝子、节妇和贫老病者,拯救了许多困难家庭,大义之举,传为千古美谈。


更多推荐

学生,文字,单位,电子秤,质量,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