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江苏扬州高邮期末数学试卷)

奥数学习心得5篇精选感想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1934年—1935年,前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

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名称。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奥

数的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奥数 学习心得1

奥数不是洪水猛兽,我甚至都不好怎么来定义奥数。说说对奥数学习的几点个人体会。

1)、孩子具备一定基本条件。记忆力好,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学校的数学基础好。

2)、站在高处审题,站在低处做题。奥数中的行程、工程、几何、浓度等几个专题需

要形象思维。在做题之前,在脑海中根据题中所给条件构想一幅图,面对这幅图,肯定是

站的越高,看到的图越全面、越便于利用掌握的知识点寻找突破口。这就是站在高处审题。

一旦选定着手点,就要从突破口开始一点点向目标挺近,这个时候的注意点变为单位变换、

小数点及符号、计算准确、书写格式、所答对应所问等细节问题,也就是站在低处做题。

3)、从抓计算着手。这里包含计算窍门、计算正确率、计算速度、书写格式等。这里

为什么要说从计算着手呢,一是计算是学数学的基本功,必须100%掌握,是不能丢分的;

二是计算在考试中占比大,一般能达到20%~30%;三是抓计算容易出成绩,孩子的兴致

高,做的好,兴趣大增,要知道兴趣和信心是学好奥数的重要条件。

4)、家长参与。孩子学好奥数真的需要家长的参与,这个参与分几个方面:

爸爸一定要参加到孩子的学习中。环顾左右,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妈妈出镜率最高,从

接送、陪伴、信息收集、报班、信息督促等全过程参与。妈妈们付出了很多。但作为爸爸,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做很多。这个有专门的文章介绍,就不多说,相信只要参与到

小升初的过程中,爸爸们也会感悟很多。

时刻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孩子到培训班上课时,家长坚持接送,课间休

息时见到孩子,牵牵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给他一个拥抱,孩子愿意说时(尤其是在班上

得表扬的时候)适时地祝福他,孩子在家学习时,静静地陪在他身边,孩子都会很开心,

他能感觉到爸爸妈妈时刻与他在一起,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习效果会更好。再说这种

陪伴,何尝不是一直幸福与成就。

对孩子的一次鼓励胜过对他十次的批评。对孩子取得的如何一点进步甚至可以夸大的

给予鼓励,不要吝啬你的溢美之词,孩子会越学越有味。对孩子存在的比如学习习惯、书

写习惯、理解题意、粗心等方面的问题,家长一定要及时掌握,经过仔细考虑后用一种孩

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指出,便于孩子认识到并愉快地接受、加以改正。千万不

要用过激方式刺激孩子。

5)、杯赛竞赛:能有机会,尽量多参加一些竞赛,这个不多说。

奥数学习心得2

我从3年级开始2113学奥数,一晃3年多5261都过去了。记得刚上3年级的时

4102候,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奥1653数,考华校的前一周,妈妈从图书大厦买回几本书,

里面都是看图形、数小棒之类的题,我觉得很好玩,临阵磨枪,我居然运气不错,考上华

校了。

由于我没有奥数基础,刚上华校时困难重重,老师留的作业不会作,有时连题目都看

不懂,这可怎么办呢?急得我直跺脚。爸爸妈妈知道后就主动帮我分析题目,找出问题突

破口,慢慢地我开始入门了。学习的过程充满艰辛,既有苦又有乐,有时遇到难题,我用

一个小时也作不出来。当时我真不想再学下去了,看见别的小朋友在楼下玩我也很羡慕。

可有时也会突发灵感,使我眼前一亮,解出难题,这时,我又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高兴,

真想能有人和我一起分享这种愉快的感觉。

通过学习奥数,不仅使我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品质。当

我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不害怕,知难而进,契而不舍。有时和别的同学讨论,问问

老师都会对你有所启发。这次在翠小“知识伴我成长”活动中我的数学能够取得第一名,

也是多年努力的结果。这也是和老师、同学的帮助,爸爸妈妈的鼓励分不开的。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要继续努力,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也要学好语文、英语等其

它课程,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每一次经历,都会使人快乐!”这是我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因为

在学习奥数的过程中,我真切体验到遇到困难时的焦虑,探索过程中的紧张,解决问题后

的喜悦,无法逾越时的痛苦,峰回路转后的兴奋。每一次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

让我有所收获。感受到学习奥数的快乐。

记得有一次,我碰到这样一道难题目:“一块长方形布,它的周长是16 米,长比宽

多2米,这块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刚开始,我以为是简单的和差问题,我就这样解

答:长:(16+2)÷2=9(米)。宽:(16-2)÷2 =7(米)。面积:9×7=63(平方米)。可是,当

我验算的时候,发现了问题,长比宽是多2米,可周长却不等于16米,因为(9+7)×2=32

(米)。问题出在哪呢?我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不得其解。于是,我在书本里寻找答案。终

于,我发现周长是16米是两个长与两个宽的和,用和差问题应该这样解答:

16÷2=8(米)。宽:(8-2)÷2=3(米)。长:(8+2)÷2=5(米)。面积:5×3=15(平方米)。

通过验算,发现答案是正确的。

第二天,当我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时,大家都夸我厉害,说我是小小数学家。我心

里美滋滋的。

或者:

挫折——成功播下的种子

每个人都经历过许多失败与挫折难以忘记经受挫折时的伤痛,努力时的艰苦,成功时

的喜悦……总之,每一个人的路,少不了坎坷与坑坑洼洼的时候。

而我,也一样。

每次看到同学踢毽子,每次轮到我踢毽子,总会听到无奈的一句话:“不用踢了,反

正只能踢一个,直接算上就行了。”

我忽然发现,我应该学习踢毽子了。

于是,我请教同学。假期里,每天早上我跑到楼下学习踢毽子。

我希望我能够踢的多一些,但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踢,即使我很劳累,炽热的太阳照射着我,我也决不罢休。我

会努力的去踢,如果我踢的很少,就会踢到我满意的次数为止。

但我知道,其实还太少。

我有时还会偷偷地在房间里练习,但我住在楼上,爸爸妈妈是决不允许我这样的,并

说:“踢不好就别踢了,省得你影响楼下。”

不,我能行。我不要那不争气的泪水,我要努力,我要成功。

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虽然我学的不快,但我学会了。

尼采说:“没有岩石的阻挡,那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黑夜么漫长,朝

阳总会冉冉升起;无论风雪怎样呼啸,春风终会缓缓吹拂。当挫折连接不断,失败如影形

时,当幸运之门一扇接一扇关闭时,我们永远不要怀疑,因为总有一扇会你打开。

奥数学习心得3

几年以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可其实,我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那就是我对奥数的恐惧。

以前,家长为了提高我的奥数水平,给我报了一些补习班补习奥数,可由于我的兴趣

不大,也没有学习奥数的基础,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话我一点也听不懂。有时候

老师讲的话我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奥数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五年级了。眼看就要面临着一个更大的考验——小升初。一天,

妈妈给我看了一篇招生简章上的报道,说,现在同学们为了考上重点中学,都在学习奥数,

通过学习奥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锻炼我们不怕困难的品格。

看完这片报道,我对于学习奥数既有了压力,又有了动力。因为只要稍微一放松,就

可能与重点中学失之交臂。妈妈也忙得不亦乐乎,给我报了补习班,又买了好几本练习题。

我们一起制定了学习计划,每天晚上写完作业,我都要做上几道练习题。有时候作业很多,

真想偷懒不做奥数题了。可在妈妈的督促下,我还是努力坚持。慢慢地,我的学习效率也

提高了。学会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渐渐地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变化。在每个周末的奥数课上,我不再像听“天书”了,老

师讲的例题我都能够听懂了,课后留的作业我也能独立完成了。虽然有些题目不是那么容

易,一下子就能解答出来,但我没有轻易放弃,每次都努力地思考,当一道道难题被我攻

克的时候,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经过我的努力,我的奥数水平渐渐地提高了,我不再觉得奥数无聊和困难,从相反,

我现在很擅长做奥数题了,而且开始感到奥数带给我的乐趣。我变了,虽然我的奥数成绩

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我变得不怕困难,乐于思考。

奥数学习心得4

奥数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个春秋,我国的奥数是在华罗庚老教授

的倡导下,于1956年开始举行。从三年级开始,我便学习奥数,如今,已经有两年的时

间了,从开始的懵懂,到如今的驾轻就熟,我与奥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三年级时,学

校举行了一次数学竞赛,很荣幸,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这次比赛后,我对奥数的兴趣

变得更加浓厚,为了更好的学习奥数,我利用课余时间报读了奥数补习班,经过我的努力

后,又在多次比赛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在很多同学看来,奥数枯燥乏味,实际上,只要

细细挖掘,奥数也可以很有趣。对于学好奥数,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选择好的培训机构

要学好奥数,一个好老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奥数并不是随便做做题边能够培养出

数学思维的,它有着特定的知识系统,必须要在头脑中建立知识系统,才能够学会用所学

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而培训机构在教学计划上,都有系统性,哪些先学、哪些后学,都有

严格的规律遵循。

在培训机构学习完毕后,还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奥数课程,边听讲、边做题,跟着培训

老师的思路走。要注意到,好取得理想的成效,扎实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在参加培训班

时,我看到一些同学就陷入了求“难”的禁锢中,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效也

不理想。学习奥数,不能求“多”、求“难”,而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基础,只有

“厚积”,才能“薄发”。

二、掌握科学的做题方法

学习奥数,课后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通过习题来提升自己,在课后,可以多

做做关于“众享”试卷。做题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明晰自己的思

路,真正到了考场上,能够省时省力,取得不错的分数。

在做题时,千万不能边做题、边看答案,这样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在看到题目时,

也容易混淆概念。在这一方面,“众享”试卷便很有优势,将题目提交后,可以立即打出

分数,对于错题,还设置了专门的错题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很容易掌握自己的薄弱环节。

此外,“众享”试卷还有专门的错题集,只要题目达到一定的量,边会生成自己的錯题集,

在临考前,集中攻克错题集,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让奥术成为自己的兴趣

数学这门学科是博大精深的,但是,很多同学并不是因为兴趣才学习奥术,或是因为

家长的安排,或是想在小升初中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如果对奥数没有兴趣,那么学习起

来不仅吃力,还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认为,在学习奥数方面,要注

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不需要将奥数作为负担,循序渐进。在开始学习奥数时,我也感到无

从下手,经过系统的课程学习之后,我慢慢的找到了感觉,一道难题,凭借自己的努力得

出答案,这种感觉是无法言喻的,久而久之,便与奥数成为了真正的朋友,在学习奥数的

过程中,我收获了成功和喜悦。

奥数学习心得5

在“冠军选手”身上,究竟有哪些成功因子?除了奥数学习,两人身上还有什么值得

同龄人借鉴的地方?

“兴趣因子”爱做数学题

有意思的是,张成和牟晓生,从小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张成上幼儿园中班时,就能做两位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父母并没有刻意教他,他只

在幼儿园里学过一点珠心算。每次家里来客人,小张成就会主动向大人挑战,缠着客人出

数学题,几乎没被难倒过。 牟晓生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翻爸爸大学时候的数学

专业书,虽然看不懂,但每次和爸爸妈妈上街,只要遇到和数字有关的事情,都会特别兴

奋,还时常想出一些数列,考考大人能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父母心得】因材施教

“如果不是孩子感兴趣,有天赋,我们不会逼着他学奥数,”采访中,牟晓生爸爸说

得最多的是“因材施教”。而张成妈妈告诉记者,是张成自己主动提出的,因为他觉得,

“数学特别有意思”。

牟爸爸曾从事奥数辅导,他坦言,与普通数学不同,奥数对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图

形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学起来的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大多数

孩子来说,奥数可以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上的锻炼,真正出成绩的,只是少数。

牟爸爸认为,家长的责任不是给孩子设定发展道路,而是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为

他创造发展空间,这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业上。牟晓生从小喜欢运动,游泳、足球、篮球样

样都玩。后来发现,他对羽毛球特别感兴趣,于是请了专业教练辅导他。夺得奥数冠军之

前,牟晓生还和队友一起,代表上海中学获得了全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

“执著因子”肯下苦功夫

很多被父母“逼”着学奥数的孩子总觉得苦。但是,张成和牟晓生却乐得在数学海洋

中畅游。

牟晓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奥数,四年级时便拿了全国华罗庚数学邀请赛二等奖,而

比赛难度相当于六年级学生水平。而他的心里,种下了更大的梦想——成为冠军。他从初

中起开始住校,双休日是雷打不动的“奥数时间”,起初父母还有点担心,孩子小小年纪

会坐不住。而牟晓生的执著让父母很惊喜——每做一道题,他都要翻来覆去用不同方法解

答,有时不知不觉便到了凌晨。全国数学联赛第一名、华罗庚数学邀请赛第一名……牟晓

生的执著,为他留下大大小小的冠军足迹。

张成妈妈说,只要张成感兴趣的东西,就特别有钻研精神。研究数学题,如果一道题

没有完全想明白,连吃饭也是若有所思。读历史,他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得书脊松散、

书角卷起。看完后,他又借来四五本历史类书籍对照着看。虽然兴趣广泛,但张成仍选择

了保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继续闯荡数学王国。

【老师评语】做事投入

牟晓生所在的数学班,人人都是竞赛好手。班主任俞超觉得,除了有突出的天赋,牟

晓生值得同龄人借鉴的便是,做事“非常投入”。在他看来,牟晓生的成功在于他“聪明,

而且努力”。备战国际大赛压力很大,课间休息时,他便一个人静静地在座位上琢磨习题。

放学以后找牟晓生,十有八九在图

书馆能看到他。他学习的效率很高,这保证他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和同学一起

打球、看欧洲杯决赛,是老师公认的“阳光男孩”。 因为要锻炼身体,张成每晚9时

到小区慢跑半小时,坚持了近两年,酷暑寒冬几乎日日不落;因为喜欢思考,他会拉着爸

爸谈哲学、谈人生,常常谈到凌晨一二点。让妈妈欣慰的,不仅是张成取得的成绩,更是

他在学习中培养出的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更多推荐

学习,孩子,数学,同学,能够,开始,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