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日发(作者:四川全国卷3数学试卷)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35分)
1.(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各题。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
xū(
)
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
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
(
)
,棒上
.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
了。
(1)(2分)文中横线上应填的动词,正确的一项是( )
A
.撑
放
系
拉
牵
C
.支
撒
系
牵
拉
B
.支
撒
绑
拿
拉
D
.顶
放
连
牵
拽
(
2
)(
5
分)选出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秕谷
(Apǐ Bbǐ)
.
(3)(5分)根据拼音选出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总xū(需 须)。
2.(2分)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老师转身面向大家,他决定这一课,
,
。
,
。
①
他们才能理解并接纳这份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也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作文
②
不是具体地教孩子们怎样去写作文,也不是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写自己的母亲
③
他觉得唯有让孩子们理解了父母无私的付出
④
而是启发孩子们,体会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那背后的良苦用心和炽热的爱
A
.
②④③①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④①②
D
.
②④①③
3.(2分)
下面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绽开(zhàn) 搓捻(niē) 疲倦(pí) 小心翼翼(yì)
B.惭槐(kuì) 觅食(mì) 繁衍(yǎn) 花团锦簇(cù)
C.预兆(zhào) 迁徙(xǐ) 企盼(qǐ) 落英缤纷(bīn)
D.穿梭(sōu) 煎熬(áo) 冥思(míng) 不可名状(míng)
4.(10分)
默写。
(
1
)(
1
分)思乡怀人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马致远《天净沙
·
秋思》中的
“
①
,
②
”
两句,简明生动地写出了日暮时分异乡人浓浓的乡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③
,
④
”
两句,通过
“
杨花
”“
子规
”
两种意象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对友人被贬的惋惜;李白《峨眉山月歌》中的
“
⑤
,
⑥
”
两句,连用三个地名,传达出诗人对故乡和友
人的思念。
(
2
)(
1
分)从不同的侧面或层面表达我们的看法是一种智慧。面对大雪纷飞的场景,《咏雪》中
的兄子胡儿咏出
“
⑦
”
,显得朴拙;而兄女谢道韫则以
“
⑧
”
一句加以形容,更胜一筹。生活中在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
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话:
“
⑨
,
⑩
”
。
5.(1分)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仿
句:
。
6.(4分)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
1
)(
1
分)鉴赏
小心翼翼
人生鼎沸
花团锦簇
(
2
)(
1
分)诅咒
美不胜收
不求深解
截然不同
(
3
)(
1
分)枉然
人迹罕至
恭恭敬敬
浑为一谈
(
4
)(
1
分)羞惭
晃然大悟
废寝忘食
威风凛凛
7
.(
4
分)
《阿长与
<
山海经
>
》记述了鲁迅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
我
”
平时叫她
“
”
,憎恶时叫她
“
”
,对她寻购赠送
“
我
”
渴求已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之事,
“
我
”
充满了
和
。
二、阅读(共12题;共55分)
阅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2分)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作者概括叙写自己被贬多年的遭遇:“凄凉地”一词饱含无限艰辛,“弃置身”言明自己
被放逐。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B.颔联中,作者使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写出了自己遭贬归来之后的感慨:物是人
非,恍若隔世。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中“沉舟”与“病树”形成对比,“千帆”与“万木”形成对
比。这一千古名句体现了诗人乐观的精神,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D.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9
.(
1
分)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10.(5分)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分别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
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1.(4分)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12.(4分)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3.(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词》(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秋词》(其一)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14.(2分)下列对《秋词》(其一)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告诉我们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也引出下文诗人对秋的看法。
B.第二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第三句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D.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观点,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诗情。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5.(1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罔:
①
学而不思则罔
.
②
逝者如斯夫
逝:
③
人不堪其忧
堪:
.
④
不亦说乎?
说:
.
16.(4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17
.(
1
分)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强调
的重要性;《雍也》中赞美了颜回
的
优秀品质。
18.(5分)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给你的启示?
19.(20分)
(拓展阅读)
教数学的“语文老师”
吴睿
老陈是我见过教数学教得最好的“语文老师”。
初识老陈,颇有些渊源。刚开始的时候,我与他是空间内的两条“异面直线”,看似毫无交
集,实则必有维度。
在碰到老陈以前,我所有的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
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但老陈,一个有着天生幽默与理性思维的老男孩,一个爱“附庸风雅”与
“故作深沉”的老爷子,一反数学老师该有的常态,慢慢走入了我年轻的心。
我还记得老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样子:他腆着肚子,脚步一晃一晃,自我介绍道:“各位朋
友,谢谢大家,你们来了。我是老陈,是一个残疾人,你们不许欺负我,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尽量
大一点儿,不能在下面窃窃私语。”
介绍完自己之后,老陈开始上课了。他用“兰花指”夹着粉笔,在黑板上画着,不由分说便列
出了许多知识点。毫无疑问,学校给我们文科班安排了一位“高人”,但我们并没有遇见良师该有的
兴奋。
文科生难免对数学心生畏惧,外化为课堂气氛的凝重。老陈见我们一个个像霜打的茄子,便
提高声调:“万水千山总是情,声音大点儿行不行?”我们说“行”,他还不依不饶地说:“有同学好像
怕我听见一样,别以为我不认识你们。你看,那个欧阳锐我就不认识……”
我们终于在数学课堂上爆发出了久违的哄堂一笑。
快下课时,老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当今书海多窍门”,以表示劝勉。
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老陈经常在黑板上写着与数学不怎么相关的话,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解析几何的重点就在于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让人听得云里雾
里,然后开始若有所思。
…………
因为老陈,我们学会了打手势、说哑语,知道了数学和文学还有浪漫的碰撞,理性和感性也
可矛盾地并存,懂得了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
既然碰到了一位语文知识这么好的数学老师,我们文科班的同学当然要用我们的方式“验证”
一下他。有一次,老陈出了一道等差数列的题目,我们都不会。他骄傲地向我们炫耀说:“你们有没
有发现这道题目的精妙之处?它是按照‘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样的句式出的。”
虽然我们都表示“嗤之以鼻”,但老陈还是狂妄地大笑我们笨。
这次,老陈激起了我们的“共怒”。“老师,在数学方面,你是‘上等马’,我们是‘下等马’,当
然比不过你。但我们知道‘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有一个很妙的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我们就服
你。”有同学故意用我们的长处去挤兑他的短处。
“对,对!”全班同学都起哄道。
“这有何难?”老陈双手负背,摇头晃脑,一边踱步,一边说:“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余音
袅袅,我们哑口无言。
…………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曾经我们最讨厌的数学课居然变成了我们每天的期待。我们聚精会
神地听老陈“胡扯”,生怕漏掉可以让我们快乐一星期、一个月的“金玉良言”。
高考完后,老陈问我们考得怎么样,能不能及格。全班同学都笑着对他说:“估计刚好吧。”
现在,我肯定我们很多人早已淡忘了“log”为何物,排列组合要如何解,但我们都不会忘记他
——老陈。
(1)(5分)本文标题具有怎样的特点?(温馨提示:本文标题很有意思,既然教数学,又怎么
会是“语文老师”呢?从这点来看,标题的悬念意味已经形成,于是,带着好奇心,读者便会迫不及
待地往下阅读)
(2)(5分)在数学老师老陈出现之前,作者为什么要用“数学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是照本宣科,
似乎数学老师总带着一副冷冰冰且有点呆然的面孔”形容之前的数学老师?(温馨提示:可围绕“衬
更多推荐
诗人,数学,写出,老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