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发(作者:信阳联考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读数学故事,领悟数学真谛
懂得数学是什么,远远比懂得如何去教更为重要。我们知道数学有三大特性,即抽象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但在学科培训、教学研究中一方面我们必须从数学三大特性的高度理性地认识数学,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对数学的特点有着更具体、更鲜活、更有意蕴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些关于数学的故事,从这些数学故事当中领悟数学的真谛。
故事一:两只羊的描述
草地上有两只羊,在艺术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看来却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下面是他们的的描述。
艺术家:“蓝天、碧水、绿草、白羊,美哉自然。”
生物学家:“雄雌一对,生生不息。”
物理学家:“大羊静卧,小羊漫步。”
数学家:“1+1=2。”
感悟:
从故事中不同职业的人对两只羊的描述,我们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美的关注,生物学家对生命的关注,物理学家对运动与静止的关注,而数学家从色彩、性别、状态中抽象出数量关系:1+1=2,这是数学高度抽象性的体现。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要经历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教学时要在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之间构建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事物最主要、最本质的数学属性。
抽象有一个学生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抽象的结果。数学抽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永无止境。
故事二:苏格兰的羊
三位科学家由伦敦去苏格兰参加会议,越过边境不久,发现了一只黑羊。
“啊,” 天文学家说,“原来苏格兰的羊是黑色的。”
“得了吧,仅凭一次观察你可不能这么说。” 物理学家道,“你
只能说那只黑色的羊是在苏格兰边境发现的。”
“也不对,”数学家道,“由这次观察你只能说:在这一时刻,这只羊,从我们观察的角度看过去,有一侧表面上是黑色的。”
感悟:
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过:“数学使人精确。”故事中的数学家对苏格兰羊的描述充分体现出数学的严密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的理性思维是建立在数学概念、数学定理等数学语言的严密界定之上的。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炼、严密的特性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育教学中不断地锤炼教学语言,并进而通过数学语言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故事三:树上有几只鸟
某日,老师想看看学生的智商如何,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老师问:“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
学生反问:“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吗?”
“确定。”
“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OK?”
“OK,树上的鸟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且下课铃已响了,但学生还是追问。
“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2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 学生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下1只;如果掉下来,就1只不剩。”
老师当即晕倒……
感悟:
读完上述故事,我们似乎也有晕倒的感觉。树上有几只鸟,本是一道趣味数学题。数学需要趣味,那怕这种趣味带点幼稚,答案不够周密。“趣味数学”是激发学生数学想象、数学情趣及思维火化的有效素材。趣味数学题一旦“坐实”,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故事中的学生似乎有点“走火入魔”,这会不会与我们刻板的教学有关呢?
如果开放题被肢解成一道道封闭题,就违背了开放的本意。数学需要开放,开放的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放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教育教学中需要开放,开放包括教学组织及整个设计,不可狭隘地理解为一道数学题,而是一个贯穿教学过程的主题,开放题只是载体与素材,开放应上升为一种思想。
更多推荐
数学,学生,开放,教学,思维,故事,抽象,苏格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