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1月8日数学试卷)
《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教学反思1
小学五年级第四单元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
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
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
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
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
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
在教学前,由于我个人比较偏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总觉得用等式的性质解
方程比较麻烦。为了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我深入了解新教材的
涵意——方程是一个一个等式,是一个数学模型,是抽象的,而天平是一个具体
的东西,利用天平这样的事物原形来揭示等式的性质,把抽象的解方程的过程用
形象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解方程的过程是一个等式的恒等变形。
并能站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
这一角度上,为学生创设学习此课的情境,通过直观演示,充分给学生提供小组
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
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
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
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
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
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
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
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
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
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
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总之,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
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
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解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一开始就有些担心学生不容易学好。因为
方程的思维方式和原来的解决问题思考方式完全不同,而学生已经着惯了原来的
思考模式,恐怕很难接受新的方法,即使这种方法的思维含量更少,完全不用拐
弯抹角地思考,不用逆向思维。学生对于新的东西,总是因为不熟悉而否定它的
简便好用,因为对他们来说用起来不熟练就是不方便的。其次是解方程、验算、
用方程解决问题等都需要固定的格式,学生要花时间适应这种格式记住这种格式,
并熟练地应用也是一大难点。
在上课时,我是先按照书上例子展开教学。然后我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就
是把实际情况最直接地表示出来,比如天平左边是杯子和水,水的质量是x 克,
就写100+x ,右边是砝码250 克,左右平衡,用等号连接,列成的方程就是
100+x=250 。
接着教学怎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我让学生自己来求x 等于多少,学
生都能解决。书上介绍的方法是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但
是学生的方法都是根据加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来求的。即使有些学生说不清自己
是用什么方法,我也能看得出来是用这种方法。我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再从天平
的原理出发介绍了书上的方法,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学生几乎异口
同声地肯定了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说,那我们就用自己用得好的方法来求方程
中的未知数,。同时, 介绍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
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认识了概念后,要及时加以巩固。我出了两道题帮
更多推荐
学生,方法,等式,教学,方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