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4日发(作者:高职单招数学试卷讲解)
第四章 数学建模活动
1.4.1 数学建模实例
1.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和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2.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的全过程,特别是体会因素分析和假设对于建模的重要性,在过程中提升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3. 在对实际问题的再分析、对假设的再改进、对已得模型的再思考中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数学建模.
重点:对问题相关因素的分析及适当的假设.
难点:将“漂洗多少次能使衣服干净”这一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不等式的问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日常洗衣服都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去污剂搓洗衣服,第二阶段是漂洗衣服.一般来讲要漂洗多次,漂洗的次数越多,衣服越干净.
问题:在前面的必修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并实践了数学建模活动,这里我们再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漂洗衣服的问题.在给定漂洗所用的清水量的前提下,漂洗多少次能使衣服干净?请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在用数学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学生思考,师组织学生回顾数学建模的主要步骤,理解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引出本节课题:《数学建模实例》.
设计意图: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复习数学建模的知识,明确本节要研究的问题漂洗衣服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探究一: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假设.
思考:影响衣服漂洗洁净度,涉及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因素可能会使建模的困难增大,从而可先暂时忽略?
分析:影响漂洗衣服干净程度的因素有:漂洗前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用于漂洗衣服的清水量,漂洗的次数,每次漂洗用的清水量,每次漂洗后,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如下列出因素:
1.漂洗前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
2.用于漂洗衣服的清水量;
3.漂洗的次数;
4.每次漂洗用的清水量;
5.每次漂洗后,衣服上残留的污物量;
6.用什么洗涤剂(忽略);
7.洗衣的程序(忽略);
8.水温(忽略);
为了便于表达和分析,我们把出现的重要的量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从而逐步形成一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假设”:
假设:
1.漂洗所用的清水总量是定值,记为
更多推荐
漂洗,问题,建模,数学,衣服,分析,污物,模型
- 上一篇: 数学建模的实例与分析
- 下一篇: 数学建模简单13个例子全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