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考研数学试卷结构改后)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38--39页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角”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一种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中某些物体上的角不
完全是一回事。绝大多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只停留在把立体实物中的尖尖的部
分看成角,而非数学意义上的角,说明学生对角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的认识不清晰、
不确定。本课教学,以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以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丰富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从生活中认识角、从实物中抽象角、在操作中感知角、
在辨析中理解角。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实践中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们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材的主题
图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从实物中抽象出角。学生从
动手操作,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的空间发展,为今后学生学习
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再通过找、折、比、画的实际
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直观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数学史上,“角”就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有争议、很难刻
画清楚的几何概念,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在第一阶段“角的初步认识”中,并没
有明确地给角下定义,只要求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四、学情分析:
“角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二年级的孩子虽然没有形成角的概念,但
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角,对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同时,学生在继续
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
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
是学生后面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
五、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角
的大小、能辨认角以及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体会到数学源于实践的思
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以及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七、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
八、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活动角,三角尺,信封等。
学具:牙签,棉线,吸管,三角尺,长度不同的活动角等。
九、教学过程:
一、旧知引入,揭示角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熟悉的图形,但是,我盖住了这些图形的一部分,聪
明的你们,猜猜看他们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圆没有角
师:看来,角对我们认识平面图形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
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出示不完整的三角形,长方形,圆,学生根据角去猜是什么图形。
用“猜”这一活动揭示课题,从知识基础引入让学生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
怀兴趣的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直接接触“数学中的角”,排
除“生活中的角”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二、操作实践 ,认识角
(一)找--联系实际,找角
师:刚才我们在平面图形中找到了角,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也有角,请大家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比比谁找到的角多。
【设计意图】让课堂回归生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体会到数
学并不神秘,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初步感知,认角
(1)规范指角
更多推荐
学生,认识,学习,活动,图形,数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