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九中分班数学试卷答案)

杨乐院士:学习成才要像跑一场马拉松

作者: 雷 宇

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期

●雷宇

在外界眼中,而今已经72 岁的杨乐“年轻得不可想象”。

他成名太早了。他的一生似乎被传奇与幸运之神所笼罩。

初中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二十多年后,他和同事

张广厚的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 张定理”。

高中时,他在书皮上写下“中科”二字,而今与中国科学院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曾是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年龄最小的学部委员(院士),出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掌门。

然而,杨乐更愿意将此解读为理想与坚持的历程———“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

业。”杨乐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

此生。”在这背后,很多场合,杨乐则会和年轻人分享和强调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

天才在于积累。”

一、中学阶段做了上万道数学题

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记忆中,那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

馆、独立设置的理化实验室,这样的条件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杨乐的一段传奇———中学阶段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杨乐坦承,自己

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

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

两个字,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

笑话,其含义成了隐藏在那个14 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

断出现。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

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四十多名同学,连续开讲十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

半个世纪后回眸,杨乐笑言当年是“强出头”,但更充满回味,“讲出来让别人听懂比单

会做要求高得多,而这也让自己受益终生。”

二、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

数学之外,乐趣不少。

杨乐初中时常常打乒乓球、高中踢足球,也曾因年少激情,和同学一夜急行军走上十多里

路。春假和秋假的远足,在少年杨乐的心中看得很重。南方多雨,出发前一两天早晨起床就赶

紧看天气,有了变天的征兆,不由平添几分惆怅。每两周左右,杨乐还会跟着家人去听一次京

剧,至今说起蒋干盗书、刘备招亲等三国戏的脸谱、服饰、唱腔,杨乐依然记忆犹新。

“兴趣是不是天生的?”与青年人接触时,杨乐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他的回答总是十

分肯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在杨乐看来,专业上要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兴趣,而培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下点工

夫,经常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接触”。原本不懂的地方,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就了解了,

弄懂了,兴趣也会随之一点点地增加。

杨乐说,兴趣的培养,关键看中学。他现身说法,“我对数学的兴趣也不是天生的,小学

时也不是很好。”至于家学,杨乐的父亲曾师从过当地一位名家———之江大学教授徐昂,不

过研修的是文学。

三、改变从杨乐上初二开始

当时新添了代数与平面几何两门课程。代数课里,用英文字母可以表示数,数字与英文字

母构成了代数式,并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这让杨乐感到十分新鲜———只要设未知数

便可以列成代数方程,小学算术中需要绕来绕去的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变得简单而规范,杨

乐一下感受到了“代数的威力”。

平面几何课上极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有趣的几何图形,同样深深地吸引着杨乐。

正是从那年秋天开始,杨乐在这些过程中感悟、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真正开始了与数学

的不解之缘。

四、学习成才要像跑马拉松

除了兴趣,这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想与后辈们谈谈理想与坚持。“今天的年轻人最大

的问题就是缺乏理想,想考名牌大学、找份好工作,整个社会过分谈钱。”杨乐说。

杨乐把目光投向今天的中学生。他曾算过一笔账:博士毕业到成为一名专门人才,大约要

经过8 年~10 年的努力,如果从中学毕业算起,4 年的本科,6 年左右的硕士博士,加起来

差不多20 年时间。“努力几个月半年,很多年轻人可以做到,但是20 年的奋斗,期间面临身

体、家庭、婚姻等重重考验,没有一个理想的支撑,没有雄心壮志是很难实现的。”

“陈景润并不是数学天才!他是在对数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刻苦的努力,

最终攀上世界数学研究的高峰的。”杨乐拿自己昔日的同事陈景润举例,陈景润当时在研究哥

德巴赫猜想时,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仅演算草稿就装了几麻袋。

上个世纪50 年代,杨乐进入北大。记忆中,每天早晨饭厅刚一开门,同学们买上简单的

早餐,就是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找到一张空位

置。如果稍微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置,星期天也不例外。

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杨乐则记起了钱伟长曾讲过的华老的一段轶事。钱伟长在清

华读书的时候,每天早晨5 点钟就起来了,曾被认为是当时清华最用功的学生,后来他发现华

罗庚比他每天起床时间还要早,更用功。

杨乐勉励当代学生,“学习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定要有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要有

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只奋斗一段时期,而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坚持不懈,不断进步,提高自

己的水平。”


更多推荐

数学,理想,兴趣,同学,中学,培养,代数,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