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发(作者:昆明市四下数学试卷)

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比喻的运用

佳木斯市郊区红旗中学 何淑波

数学顾名思义,简单地说,即数的学问。从本质上讲其抽象、单调、乏味。

那么怎样进行合理的转化,化抽象为形象,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古人提倡教学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

善用精要的讲述和中肯恰当的比喻,使学生容易理解,乐于接受。在数学教学过

程中,要注意用形象比喻来处理一些难度较大的概念,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既

克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制约,又有助于理解,还便于交流。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记忆,又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许多。

传统认为,\"比喻\"是人文学科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其实,在自然学科尤其是

数学课上合理地运用\"打比方\",会让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活跃。好的课堂效果,应

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是充满笑声,学生在一堂

课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应是轻松和愉快。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

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语言的作

用,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力求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听起来轻松

而又记忆深刻,在数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比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

我在十余年的数学教学中颇有体会。

一、\"比喻\"用的好,通常会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抽象为形象,便于理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完全照搬、复制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把数学课上

的生动,\"比喻\"就象调味品,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化。如讲到绝对值时,

我一面利用数轴这一工具,“数形结合”,讲解绝对值与距离之间的关系;一面又

打了个比喻:数字的\"正\"与\"负\"就象人的\"好\"与\"坏\",绝对值代表它的\"能力\",而

绝对值符号就象监狱里的墙,要把里面的数字\"放出来\",就先得把它\"改造好\",

这就象监狱里的犯人要经过改造才能放出来一样。学生一听,觉得很形象,立即

感到好理解多了。

2、化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4 -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

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

记忆新知识。教师幽默的语言风格与恰当的比喻,会让学生在笑声中很快进入到

良好的学习状态。如讲授某一题时使用了裂项法,这不难理解,但有不少同学对

最后合并的结果产生了迷茫。这时,我启发学生:\"你们看,这里一共有多少括

号?\"学生回答:\"n个。\"我说:\"这n个括号,就象n头驴子,每头驴子都咬住

了前一头驴子的尾巴,第一头驴子没尾巴咬,最后一头驴子的尾巴没驴子咬,所

以剩下一头一尾:1-。这就叫“驴咬尾巴原理”学生在开怀大笑中,不仅理解了

本题,而且由于感觉有趣,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厚起来。

3、真实自然,贴近生活。

在讲到非同类二次根式不能合并时,我作了这样的比喻:如果爸爸给了你

3个苹果,妈妈给了你2个梨,那么你手里是有了5个苹果呢?还是有了5个梨?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既不是5个苹果也不是5个梨,因为苹果和梨根本是两种

东西嘛,根本不能合并。我因势利导,紧接着提问:在代数式(5a+5b)中,5a

与5b能合并吗?学生接下来的回答当然令我很满意。在讲到原命题是真命题,

其逆命题不一定也是真命题时,我作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原命题:“因为今

天下雨,所以我带了伞。”可以。但其逆命题却是:“因为我带了伞,所以今天下

了雨。”学生不禁哈哈大笑:你可以随意控制下雨,难道你是龙王?

4、 特喻设例,入木三分,使学生过目不忘,记忆深刻。

有一个爱因斯坦的故事:有人向爱因斯坦请教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就写了

一个公式:A=X+Y+Z,并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劳动,Y代表正确的

工作方法。”青年人以为最大的秘诀在最后一项,就迫不及待地问:“那么,Z代

表什么呢?”不料他回答道:“Z代表的是少说废话!”。爱因斯坦实质上是利用代数

式作了一个比喻。数学老师讲这个故事时我还在上小学,离现在已近三十年,但

我仍记忆深刻,给我的人生许多启迪。

5、灵活巧用,追求批评的艺术,提高批评的效果。

- 4 -

课堂上难免会有个别违纪的同学,假如教师控制不住自已的情绪和理智,动

辄对学生发火训斥,会影响全体同学听课的情绪,其弊端是众所周知的。如果用

适当的比喻、幽默的话语,点到即止,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

以上可以看出,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比喻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

情绪,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心情舒畅地学习与惶恐畏惧地学习,其效

果是天差地别的。

二、\"比喻\"虽有种种益处,但若使用不当,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应该注

意将幽默的比喻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意以

下几点:

1、点到为止,见好就收,不可贪多。

过多的比喻会使学生在笑声中忘记了上课的主题,有些内容本来并不复杂,

学生也容易理解,但如果比喻过多,反而冲淡了学习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本末倒置,背离了“打比喻”的初衷。当然,更不可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

关的笑料,虽说振奋了学生的精神,但却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

2、掌握分寸,收放自如,不能那学生开涮。

不可滥用比喻挖苦学生的弱点,因为不管多么高明的比喻,都难免带有讽刺

意味,如果贬损了学生的人格或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损害教师的可亲可敬的形象,拉远师生之间的距离,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然,

作为一名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都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

前提的。

3、要文雅,忌粗俗。

在用比喻中如果太俗会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可敬形象。目前很多影视

作品爱搞所谓“无厘头”,只要能搞笑,无所不用其极,对此我们无从评判。但作

为教师,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任,言谈举止要谨慎小心,任何有可能给学生造

成一丝不良影响的话都尽可能不要讲。如上例中,我开始准备讲\"驴咬屁股原理\"

虽很可笑,但感觉不文明,遂改为\"驴咬尾巴原理\"。

4、不要借题发挥,远离主题。

- 4 -

“打比喻”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它的弊端是容易将学生思路引到题

外中去,造成学生思想开小差。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除了要慎重比喻外,

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发现学生有发愣的现象,要及时、巧妙地引导学生

思路回归。例如在统计初步中,讲到扇形统计图时,我比喻它象一个西瓜,被分

成了几块,有大块,有小块。这时,我发现有几位同学开始发呆,大概是在回忆

吃西瓜时的情景。我没有发火,而是开玩笑说:“有没有同学流口水啊?”大家一

阵大笑以后,思路及时地回到了课堂中。

数学教学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的过程,重在操作,离开教学活动过

程,数学方法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作为数学思想

的传播者应该认真组织好学生,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

数学教学过程来。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下,我们的老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逐步领

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重要,学生不参与到

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那他就不可能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产生体验,没有了体

验那数学学习只能是一种空话。

教学语言较一般交流语言要求要高出许多,除了表情达意之外,更高的表现

是要具有启发性,数学教学语言也不例外。然初中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

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教学语言特色是:明白易懂,便于理解与交流;准确具体,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简练启智,有趣味性。

若说“比喻”只是一种技巧,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和学生共同,不断充

实提升自己,尽己所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声情并茂,

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丰富多彩,才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想象的空间,培养

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把课堂变成同学们施展才华的乐土。

- 4 -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比喻,教学,学习,语言,教师,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