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溧阳二模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数学最优学习方法(2010—04—12 23:12:28)转载标签: 结构

教学法孙维刚经验总结初中数学育儿 分类: 学习方法

作者:张老师 (特莱美学校)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链接

我曾仔细读过已故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的书,书里孙老师谈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结构教学

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孙老师的学生们学习灵活性都很强,也都有

很强的自学能力。孙老师带的班成绩都好得惊人,最好的班有全班55%的同学考上清华北

大,其余全是一类本科,更难得的是他从不布置课后作业,即使高三学生也能保证每天睡到

8个小时以上,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是我们敬爱的孙老师,他做到了!

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如果能巧妙利用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将使教学效率大大

提高,会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生能保持优良的成绩-—这是我一直孜孜不倦梦

寐以求的.因自身水平有限,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来谈谈我研读孙老师的

结构教学法的收获,好好研究一下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结构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

各位教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共同学习和探讨,让同学们达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的美好

境界,使学生真正有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除了文化课的学习,还能参加更多的体育,

艺术,社会活动,使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孙老师在课堂上的魅力案 例很多,在这里无法一一叙述.我想把我仔细研读孙老师的

书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的优点,其中最值得学生们学习的一些经验以要

点的形式总结出来,如果有不妥之处,恳请有识之士斧正.孙老师的结构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

点经验非常值得学生们学习:

1、学会找知识的新旧联系。

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

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课堂上老师常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候你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

得简单而有趣了.就像华罗庚说的,读书应有个过程-—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也就是说要善于总结规律。

1 / 7

孙老师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1)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

的状况下进行的;

(2)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

物之间的联系;

(3)在系统中进行教学。孙老师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既盘

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的一张网,而不再是一堆杂乱

无章的瓦砾和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孙老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他并不担心

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因为教师的任务就是造就学生发达的脑子。在他的课上,基本上是先

出题,写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讨论,上黑板演示,老师在一旁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规律。

比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

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老师则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

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

答:“(n-2)180°。”“怎么证?”学生们踊跃举手,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然后,由孙老

师做总结,提到了证明所用的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内容,在

初一教学中就涉及了,学生接受得了吗?当然,孙老师并不指望学生能一下子就理解和掌握数

学归纳法,而只是抓住时机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有关知识和方法先“闪现”一下,做个埋

伏,做个铺垫,以后还会“再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孙老师花费不知多少不眠之夜,设计,编写的“结构教学\"和配套教材,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结构教学”使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后没有硬性的、繁琐的家庭作业,上课超前学一步,

下课更轻松。他的“结构教学法”,注重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用他的话说是“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六年的课程三年学完,学生接连在各种竞赛中获奖.

在他看来,生源的差别不应该成为影响教育成果的首要因素,只要方向对头,方法得当,我

们的教育对象都能成为栋梁之才。

2、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

是精神集中,不走神吗?

孙老师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

2 / 7


更多推荐

学生,老师,知识,学习,教学,结构,数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