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涟源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德州历史名人

1、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

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104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

以备朝廷策问。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

主张,为武帝所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的思想。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汉书》有其传。

在德州小西门外四龙坝建有董子读书台,是董舒读书的地方,俗称董子台。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

也称“繁露台”。

2、滑稽之雄东方朔:

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

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其事迹在《史

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

风格,卓然一家。他的文章,后人汇成《东方太中集》。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俗称东方朔

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现陵县文博苑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亦述其生平大略。

3、不畏权势的东汉文学家祢衡:

祢衡(173——198),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汉末文学家,原有著作两卷,

早已史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夫子碑》、《鹦鹉赋》、其中《鹦鹉赋》

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卓厉,是祢衡的代表之作。

祢衡自动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辩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不

媚毫门,不畏权势,持才傲物的性格。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器重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

十倍于我”。故此二人结成了深挚的忘年之交。

曹操素有爱才之德,很注意结纳当时的文人名士,孔融也曾多次在其面前对祢衡大加称赞,曹操欲见之,

祢衡无意仕途,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被曹操罚作鼓吏以辱之。祢衡当众脱衣裸体于庭堂之上,换上鼓吏服饰演

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鼓曲章节悲壮,如骂如讽,宾客听了无不慷慨流涕。曹操恼羞成

怒,将他遣送刘表,刘表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终被杀,时年26岁。后人编成书曲《击鼓骂操》,经世传唱。

如今祢衡故里——小祢家村,在80年前已成废墟,但有一“祢衡井”现犹存,历岁千余载,泉甘而冽。

4、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

窦建德(573——621),隋代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因

助孙安祖起义,家眷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今武城县四女寺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很受高士达

器重被任命为“司兵”。

窦建德待人诚恳,身先士卒,“倾身接物,执笞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高士达乃推其为司马。高

士达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蔑敌轻进,战败被杀。窦建德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10余万。公元617年于乐寿

(今河北献县西南)筑坛场,称长乐王,年号丁丑。攻占信都、清河等郡。河间之战,歼灭隋将薜世雄部3万

余人,声势大振,随即攻下河北大部郡县。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年号为王凤,国号夏。公元619年迁都

洺州(今河北永乐南)。公元621年,李世民围攻盘据洛阳的王世充,他率军驰援,连下管州,阳翟、荥阳等地。

在牛口布阵时,因轻敌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在他管辖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他死后,

魏州(今河南安阳)建有夏王庙。


更多推荐

祢衡,河北,孔融,后人,董子,文学家,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