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发(作者:数学试卷高中基础)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十五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

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

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

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推动逻辑思维能力的

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有去文具

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因此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了解,脱离了学生生活

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

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

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

发现物品能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

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

全过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

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

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

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

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重视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

教育打下不错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小组的

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

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

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

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明确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

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

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

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

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明确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

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

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

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更多推荐

学生,分类,进行,生活,物品,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