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小学哪些数学试卷比较难)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
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
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
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说课稿,欢迎阅读与
收藏。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
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
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
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
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
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
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
上。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四)教学准
备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二、说教
法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一)创境、探究法。爱
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
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
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
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二)观察、操作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
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三、说学法在合理选
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
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认
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
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
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
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
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三)小组合作交
流法《课程》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
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
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
机会。三、说教学流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
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
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三)反思明理(四)巩固加深,迁移
拓展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
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
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
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
你们看——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
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
的。)(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
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感知“面”
在“体”上(1)观察、操作。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
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
找一找。(2)汇报交流。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
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
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
“认识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
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3)引导发现。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
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
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教师小结:通过
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这样设计的目的: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1)教师启发: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
纸上呢?(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
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
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
理性,思维的逻辑性。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
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3、游戏:我
说你想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
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这
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4、说一说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
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
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
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吗?请你们离
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
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
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
学学习的兴趣。(三)反思明理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我学会
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本节课我设计
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1、趣味练习: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
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
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
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
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2、开放
练习: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
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教师选出几个有代
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
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
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
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
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板书设计: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三
角形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更多推荐
学生,图形,教师,教学,认识,数学,过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