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数学试卷2021安徽文科)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也就是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

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学尤为重要,既要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

要学科,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仅

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篇1

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孩子上了小学,学习就成为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与在幼儿园更多的以玩为主的活

动形式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在入学前做好这方面的必要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产生厌恶

心理。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比如,“让幼儿明天每人带一个小手

帕”“带一幅和妈妈合作的画”“说说你在家里帮奶奶爷爷做什么了”等等。老师还可以

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通过这些小事情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对于完成好的小朋友

老师要给予表扬,这样会鼓励幼儿下次做得更好。如果有的孩子忘了没有完成,老师要给

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

幼儿到大班的下学期,教师应多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竞赛活

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自己的书包学具比赛、穿脱衣物系鞋带比赛、对错

回答游戏等。在家里家长也要做个有心人,也要为幼儿多提供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幼儿

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孩子而包

办代替,那样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情绪。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正

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好的习惯是在不断的重复和

练习中形成的,要培养幼儿的好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循

序渐进,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养成,幼儿的一半时间在幼儿园度过,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

因此教师应与家庭多联系,家园联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幼儿园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一定能行,树立自信心。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懂

得凡是老师要求做的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老师布置的作业必

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老师要求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通过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幼

儿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游戏中让幼儿

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他人,

体验合作的乐趣。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篇2

关注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低年级的学生刚跨出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

力容易分散,加上感情的发展仍处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阶段,因为幼儿园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随时随地会出现在幼儿的身边,为幼儿排忧解难,而幼儿也习惯了有大小事就去找老师,

上课也很随意,在玩中学,学中玩,没有时间观念,感受到的是宽松自由氛围。但是到了

小学,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这就要求小

学老师必须从情感上着手,让学生接受自己,喜欢自己,然后再慢慢地教他们如何学习,

如何听老师讲课,特别是数学课上,老师也应该模仿幼儿园老师,制作或者创设一些新颖

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单双数”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一双一双地数全班

的孩子,然后说出总数,这个数字是单数还是双数:一双一双数完的就是双数,如果还剩

下一个,就是单数。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各方面慢慢过渡到小学的学习模式中来,顺利完

成数学的教学任务。

另外,数学学科本身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

低了学生的兴趣和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数学老师就要

学习幼儿园老师童话共振的能力,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交流,

切忌用生硬和枯燥的语言进行讲解。当有的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时,一定不能大声斥责,

更不能动手动脚,给本来就思想上有负担的学生雪上加霜,造成提早厌学的情绪。此时,

老师一定要耐心,先用眼神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或者装作无意间走到他跟前,摸摸他

的头,或者悄悄告诉他,要注意啦,现在不是说话的时候!这样,既给了学生面子,还让

学生容易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适应小学的教学模式,慢慢喜欢上老师。所以,小学老师

要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氛围

中开始小学生活。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学习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特别是对刚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在幼

儿园,老师鼓励孩子的话语是:“请小朋友动动脑筋想一想!”所以,到了小学,老师还

是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动脑筋,多思考,慢慢地学生就会静静地开始思考。

解数学题时,老师要告诉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再动手操作,做到融会贯通。课下,

还要让学生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和布置的作业认真完成。

例如,讲完10以内的加法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自己编应用题,

自己再计算出来,并告诉孩子们,这样做的话,你就会成为一个好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做个创造型

的学生。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篇3

一、为幼儿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

习。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

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

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应该如此。只有从传统

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

“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

出发,在学习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接触数学、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培养幼儿对参与数学活动兴趣

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在幼儿对某件事感兴趣或

有疑问时,我们应该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思考、

猜想、讨论、实践等,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使幼儿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和有趣,使他

们对数学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认识数的教育活动,还是

简单加减法的教育活动,都应该联系幼儿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模拟生活情境,将数学知

识融入其中,使幼儿在接触数学时感到轻松、自然,并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联系

生活实践,使幼儿对数学理解更深刻、更生活化,幼儿可以初步感受到数学在自己的身边,

数学在生活中。

三、培养幼儿从图画表示的应用题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

在应用题教学中,帮助幼儿在教师的实物演示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说出计算式和解

答结果,按照教师演示实例,口头仿编相似题材内容的应用题,进一步仿编不同题材内容

的应用题,培养幼儿从生活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编应用题的能

力。训练一式多题的口编应用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图画表示的应用

题发展到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再发展到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的过渡。为了帮助儿童入学以

后扫除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较好的过渡和适应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应给他们做好“搭桥”、

“铺路”的工作。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因此,切切实

实地做好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篇4

教学方法要联系小学实际。

必须联系小学实际,发扬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中所养成的积极因素。但是,中学数学

对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新的学习方法只能逐步实施,

不宜操之过急。 尽可能地把代数教材与小学算术挂起钩来。如有理数运算,如果加上绝

对值符号,就划归为小学算术运算了,所以,有理数运算可以看做是绝对值加上符号的一

种运算。

加强概念和法则教学。要能把概念和法则的主要内容叙述出来;要能举得出例子;要

会应用,对运算的每一步都能写出所依据的概念或法则。进一步的要求是,能对有关的概

念的异同和有关法则的异同作比较。如“积”和“幂”,“单项式的次数”与“多项式的

次数”,“多项式的升幂排列和降幂排列”,“去括号法则与添括号法则”,等等。从距

离想到时间和速度,从两数和的平方想到两数差的平方,这种比较联想法,应该作为教学

中训练和培养能力的要求。

重视学习方法和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能阻碍才能

的发挥”,这是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告诫后人的一段名言。研究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

法,是教师的职责。很多小学生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只把数学书当作为一本习题册

使用。

进中学以后,要让学生认识到,课本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

源泉。要求学生重视阅读课本,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使用课本。要从课前预习抓起,认真

指导,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应成为学习常

规。教师的任务不只在教学生“学会”知识,而在教学生“会学”知识,抓阅读是教学生

“会学”知识的重要措施。

【幼小衔接中如何做好数学教学】


更多推荐

幼儿,学生,数学,学习,小学,老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