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上海市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集合问题》评课稿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这个内容是日
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
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
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
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蒋老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
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
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课前谈话,紧扣主题,唤起学生直接生活经验。
课前交流几乎是每个借班上课的老师必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名优秀的老师可以借助
课前交流的几分钟和学生消除陌生感,给学生留下不错的第一感觉,在课前交流的阶段,
蒋老师很注重交流的目的性,为了便于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本节课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
的拓展都紧紧围绕所提供的素材来合理的进行问题的设计,通过学生在卡片上写自己的名
字,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蒋老师的课前谈话很好地做到了这每一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的数学?在这节课上,我深刻的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
学才会更具特色。蒋老师在教学《集合问题》这一课时,非常用心的提前对上课班级情况
进行调查,把问题放在学生刚刚亲自经历过的学校校运会上,孩子们亲自经历过的50米
和200米跑步比赛上,让学生在统计表中亲自去贴下自己的名字,用实名的方式呈现在学
生面前,从而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热情。简单的计数问题,却让三年级的小朋友得出
了两个不同的答案,这一情景的创设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学生生临其境的
感悟数学,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的数学知识。蒋老师在《集合问题》
中,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老师只有读懂学生,读透教材的重要性,才能对教材进行灵活的
处理。
三.合作交流,建立模型。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蒋老师在教学中并未直接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主
动探究的形式,通过出示表格:请你借用图,表或其它方式表示出学生的参与情况,并计算
出参加50米和200米比赛的一共用几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通过指
导,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并计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
式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
息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
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
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的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
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实
处。
四、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能力表现突出。
在独学中,孩子们能按照独学要求很快的进入状态,积极思考。在对学中,孩子们都
能把自己在独学中的收获和想法和小伙伴进行分享,尤其是在接着的小展示中,当一个小
女孩说出,她认为参加两项比赛的应该是9人,在请下面同学质疑时,孩子们跃跃欲试,
都想上去展示自己。这时一个小男孩说出自己的理由,认为应该是7人,从而孩子们产生
了认知的冲突。带着冲突,为下一环节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这节课让印象最深的是在展
示质疑环节,智慧小组最先展示,她们的表达是那样的清楚,那么自信。孩子说:我们组
是这样的,用的连线的方法,把重复的同学用线连起来,看起来是9人,通过我们的讨论
得到,王培应和吴佳雪这两个同学参加了两项活动,出现了重复,实际应该是7人。汇报
完毕,孩子们的评价也很中肯,其中一个小女孩建议把算式写下来就更好了,展示组的孩
子立刻接受,在接下去的展示中,精彩连连,惊喜不断。孩子们的会听,会问,会评,会
补充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也是一种立美,为此,我提出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展示环节中,在3个小组展示完毕后,老师应该追问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案,相同
的方案不在展示,不同的继续展示。要让孩子们的想法得到充分的展现。2、在评价的语言
上,数学教师也应注意评价语言的丰富性,可以更个性化一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我们的课堂将更
精彩,更丰富。
更多推荐
学生,集合,老师,问题,数学,孩子,交流,展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