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天津南开高三数学试卷分析)
其实2月初就拿到了港大的conditional offer,早有这个计划把自己在香港一年来的经历
写下来,希望能给学院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信息。但总是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拖延:2月在各种
holiday mood & travelling中享受生活,没定下来总结的心情;3月在各种学术中奋力挣
扎,又无时间。Dr. Lo昨天问我:Have you written the HK application instruction?
骤然意识到现在是个好时间,所以趁着4月的**节5天假期,好好总结一下吧,希望有更
多人大统计来香港。
以下会很长,我尽量做到有条理,实事求是。还须说明的是因为我很早就确定被录取,学校
录人时我也一直在港大(general office离我的办公室很近),常和教授和秘书们聊天,知
道一些小小的统计数据和比较详细的选择办法,我能透露的都透露吧(取得了同意,其实这
边的老师很感起兴趣怎样让更多人了解香港的研究生项目)。以下主要给统计专业的学生:
一,我的情况和申请结果
学术:统计专业,GPA: 3.71,专业排名第二,没有GRE成绩。 自去年7月以来一直在
香港做Student Research Assistant(7-12月在CityU;1—今在HKU,也就是说整个
申请过程,我都在香港);在香港有参加两个项目,有一篇conference paper。
其他活动(这几项基本上对申请没有任何用,就觉得套磁时聊天瞎扯,轻松气氛还很有用~):
有参加院学生会(部长);院刊(副主编);创新杯两次(好像全是二等奖)
申请结果:只申请了一个大学一个项目(香港大学统计),有点天方夜谭,但是实情,花在
申请上的钱总共150,还因为健忘,是未来老板帮交的。,基本上去年11月中旬就定了
(当时老板肯定的告诉我他
99.9%要我),拿到系里唯一的UPF(University PhD Fellowship),即比普通的PhD
fellowship再略多些钱;平摊下来,一月HK$15,700,换算成美元相当于一年$22,300,
由于香港收入水平的中位数是10,500,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刚拿到一万,所以这个钱绝对很
够你的生活。项目为4年期,PhD。老板是chair professor。
申请关键词:GPA(非常之重要);研究经验;套磁;喜欢学术;
二,香港的大学和项目介绍
香港号称有8所大学,我长期呆过两所,接触过主要5所的学生和教授。个人认为:若来
香港是真有打算,不只是混日子延缓就业压力之类,只有HKU,UST,CUHK值得申请。
因为虽然各校都有牛人,但项目质量,学生质量还是很有差别,而你会发现你的环境真的会
对你影响很大。而且功利点说既然来香港不是去美国,就必须来个排名好,名气大点的学校。
1)香港的项目分为两种,研究型和修课型。
修课型:即时一年期的master,自己掏学费,没有任何奖学金,大部分学校不负责修课型
学生住宿(香港住房紧张);学费生活费一年下来大约十几万。不过有些项目很有含金量,
像港大和科大的Mstat;统计方向的学生也可以选金融或商学。一年期快,而且普遍反映真
能学到非常实用的东西,对打算工作的同学不错。
研究型:分为两种Mphil(Master of Philosophy,2 years)hD( mostly 4 years, UST
may need 5 years);两种奖学金一样,称作fellowship,港政府承担大部分,约为HK$13,
000—HK$14,000,你每月大约要拿3,500左右付学费,各学校,各系略有小小区别。
2)这两种项目有什么区别,研究型项目有什么特点:
首先修课型多数是工作导向,适合于不想考研,也不想立即工作的同学,但不排除那种一门
心思去美国,结果第一年申请得不太好,想来香港缓冲一年的案例;修课型要求相对较低,
但好大学的竞争也是异常激烈。香港的大学只那么几所,修课型申的人却非常多(local 的
学生喜欢修课型),而且对于修课型,老师们其实喜欢有工作经验的,如果没有工作经验,
最好有个实习经验,你的GPA至少要是3(注意,我只讨论前面提到的三所大学要求)。
对于修课型,社团工作和不错的PS会给你加分。选择修课型,你需要看项目内容和课程设
置到底适不适合你:比如港大和科大比较偏金融;中大只有part-time(显然就是为有工作
的设计的),所以其实选择面很窄,基本上就港大和科大两个统计项目可考虑(理工城大也
能考虑)。科大商学很不错,我们统计的学生读商课就业其实也不错,但是那门槛更高,竞
争更激烈(因为商科也想读商,数学的也想)。
然后是研究型,因为我是研究型,所以了解更多,在这边早已是研究助理名头,学生实质。
跟师兄师姐们聊天也多多在为这篇文章做准备。这里细说:
1,个人认为通常选择Mphil的一半会去美国接着深造PhD,因为相当于在国内读个
master,而且比国内master更偏重于研究能力培养,是个不错的缓冲。另一半会找工作,
因为Mphil基本没有出paper的压力,你只有两年,一般supervisor也不会指望你能做
什么(当然取决于老板特性),所以基本上就是领着钱,上上课,做做tutorial,考考GR
E。现在申Mphil越来越难了,一方面因为香港的大学也是研究导向,很多大学慢慢取消
了Mphil的program;另一方面,local的学生喜欢申请Mphil,他们首先考虑自己的学
生。Mphil的门槛比PhD低,但我们部门的Mphil也都是非常之好的大学,学分基在3.3
以上,数学统计出身对半,身上总有点闪光点点缀,比如参加过香港的交换项目等等。
2,香港的统计非常偏重理论,自然PhD更注重数学能力,像UST统计直接在数学系下。
我跟老板做biostatistics,很应用,所以还好,不然我这数学肯定不行。另外我是异乎寻
常之幸运(下个section详说我的情况,给大家参考),本科生直博4年而且拿到了UPF,
其实这里的绝大多数PhD已经有了国内的master的学位,像我们部门的就有清华科大北
大的数学硕士毕业的(香港的大学最喜欢这三所大学),我将是年纪最小的PhD,师兄师
姐们都 〉25。PhD的压力其实很大,你的生活核心就是“paper",要质量也要
数量,实事求是地说,你在香港念PHD,自然比不上美国那些名校(不一定是学校导师质
量有多大差别,但是人家发paper就是比你容易,地理位置,杂志是人家办的,更多更
方便获取学术信息,学术信息对PhD很重要)。所以要成就,就要努力,做得好可以毕业
就在国内极好的大学找到工作(assistant professor),出国也不错(去新加坡一带,欧洲
和澳洲居多,因为美国能自给自足);做得不好,拿着fellowship打了4年酱油,结果一
事物成,那你就小日子不好过了。我只想说事在人为,如果要我一一列举,我有无数令人艳
羡的例子,也有无数让你觉得读PhD真的很白痴的例子。办公室里有我的榜样,也有反面
典型,It depends on your motivation. PhD生活简单自由也有点单调(不过业余生活
另当别论,是否丰富绝对取决于你,我目前为止非常开心),做学术,要有耐心更要有激情,
问问自己,你愿意花另一个4年或5年,甚至7年(如果你还想去美国)过读书,看pap
er, 想idea,写程序,推导,写paper吗?你做好做学术的准备了吗?如果你
自己都不确定,不要选择PhD,这是重要的一步,错误的和不适合自己的方向即时不至于
一辈子一事无成,也会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
3)我选香港研究型项目(Mphil+PhD)风险有多大?
这是一个很功利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因为我想大多数人还是风险规避的,所以这里
用数据告诉你,风险大,而且越来越大(如果真的想进一步减少风险,建议选择新加坡的大
学,好学校,项目好,老师好,就是没什么学生,大陆学生很受欢迎)。今年我们部门申请
研究性项目的共196人,Mphil+PhD一共只录取7人,而且Mphil很多local,
我知道我们学院除了我,其他一些学生也申了我们
的研究型项目,都是你们认识的不错的师兄师姐,2月开始发这第一批7个人的offer,目前
他们没有得到消息。,196人Excel表首先按GPA/平均分(他们帮你把gpa划算
成平均分)排序(当然结合了大学排名,这一点上人大没有特别优势,但也不错)。然后再
综合考虑下研究经验,这一点本科生自然比不上研究生。想要知道自己的情况,可以加权平
均算一下,我算得是88.96,很不错的分,比我的3.71的GPA好看,主要是我9
0分以上的学科几乎全在95以上,而89和85的边缘分也很多。这几年申请香港研究生
院的越来越多,教授们感叹明显申请者质量提高,这对我们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一方面有
助于提高整体水平,竞争环境对学术非常有利,另一方面风险确实越来越大了。
4)申研究型项目什么最重要?RP重要么?
好出身(RUC统计不错)+GPA+研究经验列表(如果有)就是你的最有力的利器!R
P(research proposal)真的不重要。不知道为什么申请网站上把RP说的那么神奇。我
和三位教授聊过这个问题(港大,中大,城大),他们都告诉我他们不怎么看。原因很简单:
老板的研究都是很专的,你一封掏心费力的RP如果不是老板方向,他不感兴趣。能反映你
研究能力么和潜力么?不能,他们更愿意相信你的GPA和过硬的publication的列表,这
是代表了你学习研究能力和基础是否扎实的东西,他们非常了解内地教育特征,另外所有学
生来的第一年都是训练看paper和做研究能力,而且有各种课程帮助你,只要基础好,这
个上手很快。不过我还是很幸运,城大研究助理期间已经有了一定训练,写过了paper,
另外未来老板因未确定要我,直接给了一篇thesis要浪费时间,所以我的RP一天写完的。
最让我醒悟的一句话是:“你的申请结果在前三年就决定了,不用浪费那么多时间在PS和
RP上。”这一点真的和申请美国不一样。人大不错,所以有兴趣研究型的孩子,学分基首
先弄到3.6以上吧(3.5以上若加上其它特别的闪光点也可以),不过总还是有点风险,
那么还有什么能让自己的那个还好看却不顶尖的学分基与众不同呢?我明天就要重点谈如
何套磁,如何丰富自己研究经历,如何增加老板对自己的印象的问题。
3,关于“套瓷”
1)我需要“套瓷”么?
一句话概括就是“修课型”不需要,“研究型”需要。因为研究型老板要从他的funding中出
钱收你,而且会和他一起做事,显然他们想降低风险,招能干活的。招生的时候原则上有一
个board决定,但几乎是老板自己的事(在港大不是每个老板都能招学生,这边竞争激烈,
老师有 funding,系里才让老师招学生,目的在于鼓励老板多有funding),所以如果有资
格招学生的老板直接说要你,其他老师当然会投赞同票。所以提前和老板联系让他了解你,
让他保你是多么重要。比如我的情况,他11月初说90%要我,11月底因为我的一件事(等
下说)做得让他非常满意,所以直接告诉我99.9%收我,并且让我不要在再申请其它大学
和其它项目,于是就这样安心的提前结束了申请。
套瓷在10月中-11月最合适,太早老板还没准备好,太晚老板有了人选。
2)如何判断套哪位老师
取决于也只取决于你的研究喜好,千万不要根据老师的头衔觉得哪个成功机率大选哪个,比
如觉得assistant professor最容易就套他!去学校的官网上看看老师研究方向,
publication列表和对应的journal,你就大致知道这个老师的主攻点和偏理论的程度。找
两篇大概看看(他最牛的 journal的,什么journal好,你需要做功课,我此处不讨论)。
看你是否有兴趣,完全没兴趣千万别骗自己!对于研究型来说,选择方向真的很重要,不然
将来老板痛苦,你比他更痛苦,没有激情,如何有成果?比如你比较喜欢机器学习,你没找
到对应的老师,就不要找个做时序的老师硬说自己喜欢时序。对于本科生来说,那些东西基
本上你看了也不懂,不能自己判断。不要怕浪费时间,问问院里的教授,和做学术的师兄师
姐,那到底是干什么的。会很有用。整体来说,整个香港统计学界非常偏理论。
3)怎样套瓷,套瓷说什么?
我属于很幸运,去年还在 cityU做RA,cityU老板很认可我,把我热情推荐给了不同大学
的几位老师(都是他的朋友),其中就包括现在老板。我不想做得过于理论和数学,所以选
择了现在的老板,是大牛。因为在香港见面方便,所以发完cv了解基本情况后,就直接在
餐厅边吃边聊,貌似很投缘,所以气氛轻松的把该讨论的学术问题都讨论了还聊聊生活。
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套瓷还是以首先发邮件为主,然后老师认可你了,就可以深入交
流,甚至来香港见面(如果明年有师弟师妹们来,我尽所能帮忙)。如果某位老板今年真的
想招学生,他会看你的邮件的(当然有的老板很忙,会交给自己的学生帮着先预筛选一遍),
如果他不想招或者已经有了心中的人选,他也会告诉你,不会浪费你时间。第一封邮件附一
封简洁和重点突出的cv和ps(如果你当时已经拿到了牛人推荐,也附上去,我说的是学术
牛人)。cv和ps都是一面就够(老板真的很忙,没时间看你的长篇大论),你丰富多彩的
课余生活基本就不用说了(最牛的说一个就足够,比如学生会主席,让老师知道你不是一个
书呆子)。强调的一定是你的学术,列出专业课的成绩(数学,统计,软件相关);GPA;
publication列表(注意,基本上只针对英文 journal;国内的就那么3,4个杂志,比较
大型学术会议的conference paper),千万不要什么都往上写,因为反而会被
underevaluate。参加的学术竞赛(创新杯不用写,我说的是国家级的,至少是跨校级的);
学术经历(学术项目,研究助理之类);研究兴趣(一定包括和你所套的老板契合的,也可
以略点其它,尤其对于本科生来说,你说的那么明确也不太正常)。
如果老板觉得你不错,他会主动联系你问你更细节的问题,如果他一周内都没有再联系你,
你也就基本放弃套瓷吧,所以我强调第一封邮件一定要已简洁和重点突出为主。如果老板再
联系你,一定要实事求是又表达清晰的回答他的问题,他可能会给你一些材料,这个时候就
要100%引起重视了!认真看,写一篇summary甚至critical(不用长,但这个要表现你
的研究潜力,肯定是英文写,建议找人修改)会让他赞赏你。接下来事情就会顺利了,他甚
至会帮助你完成RP(给材料,修改),告诉你申请情况。
4)关于套瓷的其它非常重要的建议。
Never push him:这是我得cityU papa向我反复强调的,事实也是非常无比重要,谁喜
欢被人催呢?千万不要把邮件像炮弹一样往老师那里砸,没有联系没必要;有进一步联系也
要警惕过于频繁的邮件,把老板弄得紧张了肯定不好,申请是按程序来的,到那一步他会告
诉你,你不要自己总问,催他是你可以做的最愚蠢的行为。
Be polite and moderate:香港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浓浓中国传统的
地方,在进一步联系中,你可以适度表现你的有趣,丰富的性情,但不要张扬, Everybody
likes gentleman and lady。邮件用词要formal and polite;打电话用英语(这边大多
数老师普通话很烂,英语交流),语气要平和淡定;见面注意礼仪,以下不太好听:但是大
多数内地学生真的要训练自己的礼仪,私下你和朋友怎么闹都行,但公共场合一定要言行合
适(刚来香港是我接受cityU papa的关于做global citizen的各种训练),当然幽默轻松
的氛围一定会加分的。
可以提前联系老板现在的学生:研究型学生和教授关系密切,彼此之间也亲密得很(学习,
出游,运动,吃饭),我们部门在一层,所有的research student都在两个紧邻的办公室。
比如师弟师妹们选中了港大的某位教授,即便不是我的教授,因为都认识,你可以把你的简
历给我抄送一分,那么我在comman room碰到某位教授可以帮你提下(当然,你需要确
实优秀),或者跟他的学生提一下,会很有帮助的。因为老师选学生真的有风险,他当然更
愿意从所认识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和确认。
不要同一个院系两个老师一起套,这个绝对是大忌,但是几个不同学校老师一起套可以。但
如果和某位老师有了很明确的进一步联系,他给了你比较肯定的承诺,基本上你再套其他老
师就要委婉的问他的意见了(自己掌握用词和方式,聪明的人能获得他录取你的概率大小)。
香港统计学界是很小的,有的事情很危险。
5)我的套瓷背景:
前面说过,我有点特例,首先我一直在香港做RA,在几个月的交流中,因为工作表现好,
个性也投缘的原因,cityU的supervisor待我如亲女儿(教授也是人,千万不要总想着和
老师保持距离,让他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你没有坏处,在人大也这样)。cityu papa对
我学术上生活上帮忙很多,所以在他的推荐下,我很容易认识老师,但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见professor fung是10月底,发现fung是个非常特别的人,和我严谨内敛的cityu
老板形成极大反差,于是也让自己更加活泼一点。之前fung给过我一些paper,第一次见
面我就把写满了笔记和推导的papers拿出来,在加上一篇summary,和他谈我整个的理
解甚至包括paper的细节,当时他就非常满意了。然后进一步的,我拿出备忘,讨论我整
个的研究兴趣和一些想法,表现自己是个目标明确的人,适时强调自己专业成绩(因为我专
业课都是90+,而且大部分时95+,所以这一点是有帮助的,见面他就可以了解)。一般
教授说话总是漫无边际,所以你一定要做备忘,才能在套瓷时高效清晰的表达自己,给之留
下印象。于是第一次得到了90%收我的肯定。这之后我收到了一本600多面英文书的电子
版:Statistics to Genetic Epidemilogy。幸好高中生物基础还算扎实,数理统计部分不
难,就认真看,3周后在完成申请材料的同时,弄懂整本书,结合papers写出主要方法的
总结摘要分析,包括一些推导和证明(这个真的要感谢cityu的训练,非常习惯看英文材料
了)。然后第二次见面把整本书给老师过了一遍,当时就见到fung眼睛亮了,然后这次见
面整整4小时,前面我讲,后面完全是老板讲,讲整个大研究背景,讲他的研究和将来计划,
在纸上写一些他现在的idea等等。得到了99.9%的承诺和不要再申请其它大学的要求。
接下来就一切顺利了,fung随时给我发材料,让我去听港大各种seminar,然后问我1月
cityu结束后来港大做RA好不好,自然是好,就来港大了,然后很快拿到offer。
下一篇会介绍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怎么做研究助理,怎么做项目,以及香港的生活等,希
望也能有所帮助。
4,研究经历
刚刚师兄提醒我,上一篇有点special case,我自己读了遍,也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普适,
所以这里的东西希望能更实用。
老戴说我自从来到香港,就有点走上高速路的意思;老妈说香港是我的福地;部门师兄师姐
感叹我的顺利。但其实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一般,虽然我很想很想出去见见,但理性下整个
大学路还几乎是中规中矩按保研走的。到了大三下学期,知道自己保研没问题了,但就是在
普通的日子,遇到重要的人,因为心理还有期待,就努力抓住了机会,然后就是来到香港,
一切顺其自然慢慢展开,进入现在喜欢和开心的生活。虽然老生常谈,但的确,机会是留给
有准备的人,运气不等于捷径,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朝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同时能记住这一点。
只是一个小小的本科生,除了从大二开始奋起的GPA让有一个不错的底子,来香港之前学
术上确实没什么闪光点,cv上最重要的就是香港的RA,以及期间帮助写书,做项目的经历。
那么首先解释RA和关于大家怎么可以获得RA机会。
1)什么是RA
research assistant, 做项目老师不可能都自己来,需要人讨论,推导,编程序,写paper。
做RA要求有学历,移民局才会给你working visa,内地硕士和博士来做RA的很多,内
地的老师也有,工资一般一万出头,老师会高些,钱不算多,但肯定很够用(下个section
说香港的生活),RA对增加研究经历有好处。而本科生当RA确实是非常少见的案例,因为
我没有学历,所以拿的是training visa, 连拿3次,老师说我创造了奇迹,因为本科生申
请拿RA很难,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要老师足够坚定的要你过来。
2)怎么联系老师做RA
我的情况是当时CityU papa Dr. Lo来学院访问学者,我的一位老师把我作为不错的本科
生推荐给他。于是开始看paper,写程序,做项目,他觉得我做事非常快,而且有想法,
私下也非常投缘,于是让我我暑假到香港做他的RA。接下来就这么一直留下来了,并且从
cityU到了HKU。在RA期间,我才了解了申请香港种种,加上的不断鼓励(他坚
持认为我是做学术的材料),最终在暑假下定决心申请香港。
但其实是可以主动联系,举一个和我几乎同时过来的女孩的例子,她是商院的,性格非常开
朗,也很有主见,她GPA刚刚3。由于想研究生出国统计,就来我们学院希望认识一些教
授,却误打误撞敲响了的门,于是干脆和卢老师聊起来,并且争取到了参加到项目
中的机会(她像美国女孩个性),表达了希望做RA的想法,也就这么过来了。主动联系一
些香港老师,发个邮件,表达下想法,说明下自己的优势(一定是学术优势,比如程序特别
好之类),让老师知道你,绝对不是奇怪和突兀的事情,老师也想认识好学生。刚开始,你
可以从老师的研究兴趣了解,了解老师所做的项目,表达一下你的兴趣,问问是否可以过来
做RA(建立在老师已经找到funding并且需要RA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如果老
师要招一个本科生做RA,因为你们只有邮件联系,你就必需学术硬件好,3.6以上该是最
低要求了,要有做项目的经验,表达足够的热情,诚恳。暑假来香港做做RA对想申请美国
的同学也可以让简历和PS更好看的。当然做好心里准备,真的难,不过多认识老师肯定有
好处。
3)其它
如果说本科做RA属于special case,参加国内的项目是可以的,这一点我不清楚,可以问
一下有相关经验的师兄师姐,我需要说明的是RUC校内的都不算,创新杯和创新性实验计
划都是为保研服务的。另外,鼓励师弟师妹们发paper,国内的杂志就那么两三本,自己
想要写一篇发Science Director能找到的journal paper有前无古人的意思(据我所知我
院本科没有人做到),大家可以找几篇看看就知道确实不是目前能力所能胜任的。但是敏锐
点,主动参加conference(一般交点钱,投投稿)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conference要
够大,被承认。这一点欢迎大家主动联系黄媛师姐,她在这方面做得极好。
5,其它种种——轻松娱乐下
1)香港研究生生活
绝对取决于个人(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生活千差万别)。有的Research
Student非常宅,来了香港和在内地没有任何区别,所有朋友还都是系里内部的的,不活
动,少交际,只抱怨香港没意思(我强烈反对!请问你去了几个地方?);我的观点是只要
你愿意,生活可以非常丰富多彩,我可以拿自己举例:我尚没有课程,没有宿舍,但是经过
这么长时间,目前我有各个学校的几位local的好友,几位外国朋友,内地的朋友,我们可
以一起吃饭逛街出游;我cityU的阿姐性格和我很像,外向,有活力,她来香港上学半年,
通过课程等交的朋友让她每周末都要忙于各种活动。local的人很有意思,他们和我吃饭聊
天时说我和一般内地来得学生很不一样,我问哪里不一样,他们说内地学生不太爱出去玩(除
了逛街),就爱去深圳,我很无语,只好说不尽然,但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状态。
香港是个很美的地方,很适合喜欢户外活动的我:沙田骑车,西贡,石澳大浪湾,大澳,还
有其它各个离岛都是很好的远足,烧烤的地方;学校生活很丰富,各种社团随你报名,宿舍
楼也会有很多联谊活动,我们部门一些女孩又练瑜伽,又练剑,打球,游泳,我羡慕非常,
因为现在不是学生,不能报名,只好忍到9月再报名;另外研究生要上课,所以你不是整
天坐办公室的;香港也有很多文化活动,听场concert才几百元,可是绝对很值。美食很
多(我更喜欢西餐,尤其是东南亚菜系,所以这里简直是我的天堂),cityU papa视我如
己出,每周六会一起聚聚聊天,开车带我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吃饭,有时候一起听音乐会;我
有一位很好的外国朋友,又认识了其他的人,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玩,也一起做过西餐。看
local的朋友打球赛,一起带外国人当导游,一起看电影。所以想说的是只要报一个开朗愿
意尝试接受的心境,一定会过的很开心,这一点去哪里都一样,并且这里更容易,因为都是
中国嘛!鼓励大家培养一些小兴趣:可以是运动,也可以是摄影画画之类,只要不玩物丧志,
丰富调剂生活当然能提高做学术的效率。
2)我们的经济情况——轻松娱乐下
你是读书,肯定不是赚钱的,但fellowship肯定够用。我说过香港收入中位数是HK$10,
500/month,你每月的fellowship扣去学费正好这个数。住宿舍大约是HK$2000/
month(各学校平均水平),在外面租差不多。饮食上面,一个月吃3000属于极能花钱。
接下来我用自身实例具体说明,我是一个烂例子,因为被所有的师兄师姐归为极品挥霍女(我
把自己当本科生,没有任何金钱观念,享受型月光族,但是我尚且cover到了自己)。我
不用交学费,在城大每月10,250,在港大只有8,250。所以比正式的学生少。
1,吃;我不会做饭,要么食堂要么外面,周末几乎肯定外面;喜欢新鲜,疯狂热爱美食(金
牛的),在外面吃如果和朋友聚会要去好地方。牛奶水果零食一样不少。我每月也不到3000。
2,住:又被很多人不理解,我洁癖,又坚决不和人share,所以现在租房住的是2800/
月,我三个房间算大尤其干净,暑假甚至住的是荃湾月租酒店的海景房。不过对住,在香港
不要要求太高,这里地贵。但是宿舍条件是很不错的,自己一人一房间,研究型一般都有宿
舍。我发现大多数内地学生尤其女生愿意住差一点,把钱省到其它地方。
3,玩:我一年未到,迪士尼都去了3次,各种离岛去了,边边角角玩,比这边大多数呆了
很多年的内地生去的地方要多,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我的交通费是很高的。出去玩必然伴随其
他费用。没有我这么好动,又能省一笔。
4,买:我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香港其实衣服不贵,护肤品更实在。比如Lee的牛仔裤正
价也就400—600,打折期间衣服真的是打折,但我逛街极没耐心,喜欢好看的不管价钱,
往往在2折3折间选8折9折,比如买的牛仔裤是一些牌子的1000+(汗的是别人问我
什么牌子我看了才知道,有条好像CK),专柜买的6双鞋,都几乎没打折,还有各种衣服。
护肤品买了很多重的,到现在都没开的(倩碧的有一批,有一些比倩碧的价位贵),还给妈
妈爸爸买,在这上面很舍得,这些加起来应该2万多。另外买了一个MacBook,其它数码
产品,买礼物。
当然我一分钱没存,这是不正常的生活状态,现在尚是本科,就当享受生活。师兄师姐们都
存了很多钱,她们有买保险有买基金。我需要强调香港富人很富有,但大多数人还是普通过
日子,很会省钱,菜市场买菜跟内地差不了多少,香港生活没有你想像的奢华。反而,你会
发现local学生吃穿用也就那样(在cityU感觉还很明显,HKU的学生可能有钱点,但也满
朴实)。我没有理财观,觉得享受生活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有金钱观,你真的能有一小笔储
蓄。我觉得正常又快乐的过日子(考虑玩和买的因素),一个月存3000很容易。
读研究生说钱貌似很功利,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国的经济压力对于现在大多数家
庭来说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修课型还是研究型在经济上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修课型,
我个人认为美国几十开外大学的master真的还不如来港大实在学点东西,一年快,然后直
接就可以在香港找工作(很普遍)。对于一门心思做学术,想去美国读博的同学,如果没自
信本科直博还能全奖(左师兄真的很牛),来香港先读个Mphil也不错。我当时是想读Mphil
的,现在想起来因为简直无语的原因阴错阳差变成了PhD,其实后来想想也不错,尤其是
时间成本上(26岁拿到博士),港大也不错,反正是做学术,从这边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很
多。就这样了。
写了这么多,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路真的很多,保持好心态,好好努力,
未来会在你面前按计划一一展开。
赞赏你。接下来事情就会顺利了,他甚至会帮助你完成RP(给材料,修改),告诉你申请情
况。
4)关于套瓷的其它非常重要的建议。
Never push him:这是我得cityU papa向我反复强调的,事实也是非常无比重要,谁喜
欢被人催呢?千万不要把邮件像炮弹一样往老师那里砸,没有联系没必要;有进一步联系也
要警惕过于频繁的邮件,把老板弄得紧张了肯定不好,申请是按程序来的,到那一步他会告
诉你,你不要自己总问,催他是你可以做的最愚蠢的行为。
Be polite and moderate:香港既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地方,也是一个有浓浓中国传统的
地方,在进一步联系中,你可以适度表现你的有趣,丰富的性情,但不要张扬, Everybody
likes gentleman and lady。邮件用词要formal and polite;打电话用英语(这边大多
数老师普通话很烂,英语交流),语气要平和淡定;见面注意礼仪,以下不太好听:但是大
多数内地学生真的要训练自己的礼仪,私下你和朋友怎么闹都行,但公共场合一定要言行合
适(刚来香港是我接受cityU papa的关于做global citizen的各种训练),当然幽默轻松
的氛围一定会加分的。
可以提前联系老板现在的学生:研究型学生和教授关系密切,彼此之间也亲密得很(学习,
出游,运动,吃饭),我们部门在一层,所有的research student都在两个紧邻的办公室。
比如师弟师妹们选中了港大的某位教授,即便不是我的教授,因为都认识,你可以把你的简
历给我抄送一分,那么我在comman room碰到某位教授可以帮你提下(当然,你需要确
实优秀),或者跟他的学生提一下,会很有帮助的。因为老师选学生真的有风险,他当然更
愿意从所认识的人那里获得信息和确认。
不要同一个院系两个老师一起套,这个绝对是大忌,但是几个不同学校老师一起套可以。但
如果和某位老师有了很明确的进一步联系,他给了你比较肯定的承诺,基本上你再套其他老
师就要委婉的问他的意
见了(自己掌握用词和方式,聪明的人能获得他录取你的概率大小)。香港统计学界是很小
的,有的事情很危险。
5)我的套瓷背景:
前面说过,我有点特例,首先我一直在香港做RA,在几个月的交流中,因为工作表现好,
个性也投缘的原因,cityU的supervisor待我如亲女儿(教授也是人,千万不要总想着和
老师保持距离,让他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你没有坏处,在人大也这样)。cityu papa对
我学术上生活上帮忙很多,所以在他的推荐下,我很容易认识老师,但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
第一次见professor fung是10月底,发现fung是个非常特别的人,和我严谨内敛的cityu
老板形成极大反差,于是也让自己更加活泼一点。之前fung给过我一些paper,第一次见
面我就把写满了笔记和推导的papers拿出来,在加上一篇summary,和他谈我整个的理
解甚至包括paper的细节,当时他就非常满意了。然后进一步的,我拿出备忘,讨论我整
个的研究兴趣和一些想法,表现自己是个目标明确的人,适时强调自己专业成绩(因为我专
业课都是90+,而且大部分时95+,所以这一点是有帮助的,见面他就可以了解)。一般
教授说话总是漫无边际,所以你一定要做备忘,才能在套瓷时高效清晰的表达自己,给之留
下印象。于是第一次得到了90%收我的肯定。这之后我收到了一本600多面英文书的电子
版:Statistics to Genetic Epidemilogy。幸好高中生物基础还算扎实,数理统计部分不
难,就认真看,3周后在完成申请材料的同时,弄懂整本书,结合papers写出主要方法的
总结摘要分析,包括一些推导和证明(这个真的要感谢cityu的训练,非常习惯看英文材料
了)。然后第二次见面把整本书给老师过了一遍,当时就见到fung眼睛亮了,然后这次见
面整整4小时,前面我讲,后面完全是老板讲,讲整个大研究背景,讲他的研究和将来计划,
在纸上写一些他现在的idea等等。得到了99.9%的承诺和不要再申请其它大学的要求。
接下来就一切顺利了,fung随时给我发材料,让我去听港大各种seminar,然后问我1月
cityu结束后来港大做RA好不好,自然是好,就来港大了,然后很快拿到offer。
下一篇会介绍一些其他的东西,包括怎么做研究助理,怎么做项目,以及香港的生活等,希
望也能有所帮助。
4,研究经历
刚刚师兄提醒我,上一篇有点special case,我自己读了遍,也觉得有些地方不够普适,
所以这里的东西希望能更实用。
老戴说我自从来到香港,就有点走上高速路的意思;老妈说香港是我的福地;部门师兄师姐
感叹我的顺利。但其实因为家里经济条件很一般,虽然我很想很想出去见见,但理性下整个
大学路还几乎是中规中矩按保研走的。到了大三下学期,知道自己保研没问题了,但就是在
普通的日子,遇到重要的人,因为心理还有期待,就努力抓住了机会,然后就是来到香港,
一切顺其自然慢慢展开,进入现在喜欢和开心的生活。虽然老生常谈,但的确,机会是留给
有准备的人,运气不等于捷径,希望师弟师妹们在朝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同时能记住这一点。
只是一个小小的本科生,除了从大二开始奋起的GPA让有一个不错的底子,来香港之前学
术上确实没什么闪光点,cv上最重要的就是香港的RA,以及期间帮助写书,做项目的经历。
那么首先解释RA和关于大家怎么可以获得RA机会。
1)什么是RA
research assistant, 做项目老师不可能都自己来,需要人讨论,推导,编程序,写paper。
做RA要求有学历,移民局才会给你working visa,内地硕士和博士来做RA的很多,内
地的老师也有,工资一般一万出头,老师会高些,钱不算多,但肯定很够用(下个section
说香港的生活),RA对增加研究经历有好处。而本科生当RA确实是非常少见的案例,因为
我没有学历,所以拿的是training visa, 连拿3次,老师
说我创造了奇迹,因为本科生申请拿RA很难,一定要有足够的理由,要老师足够坚定的要
你过来。
2)怎么联系老师做RA
我的情况是当时CityU papa Dr. Lo来学院访问学者,我的一位老师把我作为不错的本科
生推荐给他。于是开始看paper,写程序,做项目,他觉得我做事非常快,而且有想法,
私下也非常投缘,于是让我我暑假到香港做他的RA。接下来就这么一直留下来了,并且从
cityU到了HKU。在RA期间,我才了解了申请香港种种,加上的不断鼓励(他坚
持认为我是做学术的材料),最终在暑假下定决心申请香港。
但其实是可以主动联系,举一个和我几乎同时过来的女孩的例子,她是商院的,性格非常开
朗,也很有主见,她GPA刚刚3。由于想研究生出国统计,就来我们学院希望认识一些教
授,却误打误撞敲响了的门,于是干脆和卢老师聊起来,并且争取到了参加到项目
中的机会(她像美国女孩个性),表达了希望做RA的想法,也就这么过来了。主动联系一
些香港老师,发个邮件,表达下想法,说明下自己的优势(一定是学术优势,比如程序特别
好之类),让老师知道你,绝对不是奇怪和突兀的事情,老师也想认识好学生。刚开始,你
可以从老师的研究兴趣了解,了解老师所做的项目,表达一下你的兴趣,问问是否可以过来
做RA(建立在老师已经找到funding并且需要RA的情况下),是可以的。当然,如果老
师要招一个本科生做RA,因为你们只有邮件联系,你就必需学术硬件好,3.6以上该是最
低要求了,要有做项目的经验,表达足够的热情,诚恳。暑假来香港做做RA对想申请美国
的同学也可以让简历和PS更好看的。当然做好心里准备,真的难,不过多认识老师肯定有
好处。
3)其它
如果说本科做RA属于special case,参加国内的项目是可以的,这一点我不清楚,可以问
一下有相关经验的师兄师姐,我需要说明的是RUC校内的都不算,创新杯和创新性实验计
划都是为保研服务的。另外,
鼓励师弟师妹们发paper,国内的杂志就那么两三本,自己想要写一篇发Science Director
能找到的journal paper有前无古人的意思(据我所知我院本科没有人做到),大家可以
找几篇看看就知道确实不是目前能力所能胜任的。但是敏锐点,主动参加conference(一
般交点钱,投投稿)还是可以实现的,当然conference要够大,被承认。这一点欢迎大家
主动联系黄媛师姐,她在这方面做得极好。
5,其它种种——轻松娱乐下
1)香港研究生生活
绝对取决于个人(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性格不同,想法不同,生活千差万别)。有的Research
Student非常宅,来了香港和在内地没有任何区别,所有朋友还都是系里内部的的,不活
动,少交际,只抱怨香港没意思(我强烈反对!请问你去了几个地方?);我的观点是只要
你愿意,生活可以非常丰富多彩,我可以拿自己举例:我尚没有课程,没有宿舍,但是经过
这么长时间,目前我有各个学校的几位local的好友,几位外国朋友,内地的朋友,我们可
以一起吃饭逛街出游;我cityU的阿姐性格和我很像,外向,有活力,她来香港上学半年,
通过课程等交的朋友让她每周末都要忙于各种活动。local的人很有意思,他们和我吃饭聊
天时说我和一般内地来得学生很不一样,我问哪里不一样,他们说内地学生不太爱出去玩(除
了逛街),就爱去深圳,我很无语,只好说不尽然,但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不健康的状态。
香港是个很美的地方,很适合喜欢户外活动的我:沙田骑车,西贡,石澳大浪湾,
大澳,还有其它各个离岛都是很好的远足,烧烤的地方;学校生活很丰富,各种
社团随你报名,宿舍楼也会有很多联谊活动,我们部门一些女孩又练瑜伽,又练
剑,打球,游泳,我羡慕非常,因为现在不是学生,不能报名,只好忍到9月
再报名;另外研究生要上课,所以你不是整天坐办公室的;香港也有很多文化活
动,听场concert才几百元,可是绝对很值。美食很多(我更喜欢西餐,尤其
是东南亚菜系,所以这里简直是我的
天堂),cityU papa视我如己出,每周六会一起
聚聚聊天,开车带我去不同的地方游玩吃饭,有时候一起听音乐会;我有一位很好的外国朋
友,又认识了其他的人,和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玩,也一起做过西餐。看local的朋友打球赛,
一起带外国人当导游,一起看电影。所以想说的是只要报一个开朗愿意尝试接受的心境,一
定会过的很开心,这一点去哪里都一样,并且这里更容易,因为都是中国嘛!鼓励大家培养
一些小兴趣:可以是运动,也可以是摄影画画之类,只要不玩物丧志,丰富调剂生活当然能
提高做学术的效率。
2)我们的经济情况——轻松娱乐下
你是读书,肯定不是赚钱的,但fellowship肯定够用。我说过香港收入中位数是HK$10,
500/month,你每月的fellowship扣去学费正好这个数。住宿舍大约是HK$2000/
month(各学校平均水平),在外面租差不多。饮食上面,一个月吃3000属于极能花钱。
接下来我用自身实例具体说明,我是一个烂例子,因为被所有的师兄师姐归为极品挥霍女(我
把自己当本科生,没有任何金钱观念,享受型月光族,但是我尚且cover到了自己)。我
不用交学费,在城大每月10,250,在港大只有8,250。所以比正式的学生少。
1,吃;我不会做饭,要么食堂要么外面,周末几乎肯定外面;喜欢新鲜,疯狂热爱美食(金
牛的),在外面吃如果和朋友聚会要去好地方。牛奶水果零食一样不少。我每月也不到3000。
2,住:又被很多人不理解,我洁癖,又坚决不和人share,所以现在租房住的是2800/
月,我三个房间算大尤其干净,暑假甚至住的是荃湾月租酒店的海景房。不过对住,在香港
不要要求太高,这里地贵。但是宿舍条件是很不错的,自己一人一房间,研究型一般都有宿
舍。我发现大多数内地学生尤其女生愿意住差一点,把钱省到其它地方。
3,玩:我一年未到,迪士尼都去了3次,各种离岛去了,边边角角玩,比这边大多数呆了
很多年的内地生去的地方要多,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我的交通费是很高的。出去玩必然伴随其
他费用。没有我这么好动,又能省一笔。
4,买:我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香港其实衣服不贵,护肤品更实在。比如Lee的牛仔裤正
价也就400—600,打折期间衣服真的是打折,但我逛街极没耐心,喜欢好看的不管价钱,
往往在2折3折间选8折9折,比如买的牛仔裤是一些牌子的1000+(汗的是别人问我
什么牌子我看了才知道,有条好像CK),专柜买的6双鞋,都几乎没打折,还有各种衣服。
护肤品买了很多重的,到现在都没开的(倩碧的有一批,有一些比倩碧的价位贵),还给妈
妈爸爸买,在这上面很舍得,这些加起来应该2万多。另外买了一个MacBook,其它数码
产品,买礼物。
当然我一分钱没存,这是不正常的生活状态,现在尚是本科,就当享受生活。师兄师姐们都
存了很多钱,她们有买保险有买基金。我需要强调香港富人很富有,但大多数人还是普通过
日子,很会省钱,菜市场买菜跟内地差不了多少,香港生活没有你想像的奢华。反而,你会
发现local学生吃穿用也就那样(在cityU感觉还很明显,HKU的学生可能有钱点,但也满
朴实)。我没有理财观,觉得享受生活最重要。但是如果你有金钱观,你真的能有一小笔储
蓄。我觉得正常又快乐的过日子(考虑玩和买的因素),一个月存3000很容易。
读研究生说钱貌似很功利,但是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国的经济压力对于现在大多数家
庭来说还是很大的。无论是修课型还是研究型在经济上都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修课型,
我个人认为美国几十开外大学的master真的还不如来港大实在学点东西,一年快,然后直
接就可以在香港找工作(很普遍)。对于一门心思做学术,想去美国读博的同学,如果没自
信本科直博还能全奖(左师兄真的很牛),来香港先读个Mphil也不错。我当时是想读Mphil
的,现在想起来因为简直无语的原因阴错阳差变成了PhD,其实后来想想也不错,尤其是
时间成本上(26岁拿到博士),港大也不错,反正是做学术,从这边出国交流的机会也很
多。就这样了。
写了这么多,我希望更多的同学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路真的很多,保持好心态,好好努力,
未来会在你面前按计划一一展开。
更多推荐
香港,老师,学生,没有,项目,研究,学术,申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