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数学试卷家长签意见)
初中一年级数学目录(课改版)
第一篇:初中一年级数学目录(课改版)
初一上册 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 一 我们周围的图形世界1.1 生活中的图形 二-三 走“数”的世界现代计算工具简介1.2~1.4 我们周围的“数”计算工具的发展科学计算器的使用本章检测第二章 对数的认识的发展 一 对有理数的认识2.1 负数的引入
2.2 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3 相反数和绝对值 二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2.4 有理数的加法2.5~2.6 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7~2.8 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除法2.9 有理数的乘方2.10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11 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本章检测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一 等式和方程3.1 字母表示数3.2 同类项与合并同类项 期中测试3.3 等式与方程3.4 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 一元二次议程和它的解法3.5
一元一次方程 三 一元二镒议程的应用
3.6 列方程解应用问题本章检测 第四章 简单的几何图形期末测试全练答案全解全析
初一下册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式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1不等式5.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 一元一次不等式5.3不等式的解集5.4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三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5.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 本章检测第六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 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6.1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6.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6.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4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6.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本章检测第七章 整式的运算 一 整式的加减法7.1整式的加减法 二 整式的乘法7.2幂的运算7.3整式的乘法7.4乘法公式 三 整式的除法 7.5整式的除法 本章检测期中测试第八章 观察、猜想与证明 一观察与实验8.1观察8.2实验 二 归纳与类比8.3归纳8.4类比 三 猜想与证明8.5猜想8.6证明 四 简单几何图形中的推理8.7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 本章检测第九章 因式分解 9.1因式分解 9.2提取公因式法 9.3运用公式法 本章检测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一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 1O.1总体与样本 1O.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o.3数据的表示 10.4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 二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1o.5平均数10.6用科学计算器求平均数1O.7众数10.8中位数 本章检测期末测试全练答案全解全析
初二上册
第十一章 分式11.1 分式11.2 分式的基本性质11.3 分式的乘除法11.4 分式的加减法11.5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本章检测第十二章 实数和二次根式12.1平方根12.2 立方根12.3 无理数与实数12.4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12.5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12.6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本章检测期中测试(上)期中测试(下)第十三章 三角形13.1 三角形13.2 三角形盼性质13.3 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3.4 全等三角形13.5
全等三角的判定13.6 等腰三角形13.7 直角三角形13.8.1 基本作图13.8.2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13.8.3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13.9 逆命题、逆定理13.10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13.11 勾股定理13.1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本章检测第十四 事件与可能性14.1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4.2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14.3 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章检测期末测试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篇:浙教版初中数学最新目录(课改后)
七年级上 第一章 有理数 第二章 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 实数 第四章 代数式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 图形的初步知识七年级下 第一章平行线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三章 整数的乘除 第四章 因式分解 第五章 分式
第六章 数据与统计图表八年级上
第一章 三角形的初步知识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 第三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四章 图形与坐标 第五章 一次函数
八年级下 第一章 二次根式 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 第三章 数据分析初步 第四章平行四边形 第五章 特殊平行年四边形 第六章 反比例函数九年级上 第一章 二次函数
第二章 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三章 圆 第四章 相似三角形九年级下
第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第二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和表面展开图
第三篇:初中三年级数学目录(课改版)
初三上册 第十九章 相似形 19.1 比例线段 19.2 黄金分割 19.3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 19.4 相似多边形 19.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一)19.5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二)19.6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9.7 应用举例 本章检测第二十章
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20.1 二次函数 20.2 二次函数Y=ax2 bx c(n≠0)的图象
(一)20.2 二次函数Y=ax2 bx c(0≠O)的图象
(二)20.3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20.4 二次函数的性质 20.5 二次函数的一些应用 20.6 反比例函数 20.7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和应用 本章检测期中测试第二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21.1 锐角三角函数
2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1.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21.4 解直角三角形 21.5 应用举例 本章检测第二十二章 圆(上)22.1
圆的有关概念 22.2 过三点的圆 22.3 圆的对称性 22.4 圆周角 本章检测第二十三章 概率的求法与应用 23.1 求概率的方法 23.2 概率的简单应用 本章检测期末测试全练答案全解全析
初三下册
第二十四章圆(下)
一、直线和圆24.1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4.2圆的切线
二、圆和圆24.3圆和圓的位置关系
三、正多边形和圆24.4正多边形的有关计算 本章检测第二十五章图形的变换 25.1平移变换 25.2旋转变换 25.3轴对称变换 25.4位似变换 本章检测期中测试第二十六章投影、视图与展开图 26.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26.2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26.3基本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
本章检测第二十七章探索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27.1探索数学问题的一些方法 27.2探索数学问题举例 本章检测第二十八章 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 28.1数学应用的一般思路 28.2数学应用举例 本章检测期末测试全练答案全解全析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研组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数学教研组课改工作总结
课改工作已经进行十年了,大连市是第一批课改试验地区,先是使用了《华师大版本数学教材》四年,又使用了《人教版的数学教材》送走了三年制的2007届的毕业生,做为一线的每一位任教的老师们,都有着实践中成功的喜悦和实践中诸多疑难问题的困惑,下面就谈一谈课改中教师们的做法、想法:
一、一位首批参加课改教师的体会
我是2002年第一批参加课改培训的老师,培训的时间较长,次数较多,各种关于改的活动也多。我们的积极性被培训老师调动的很高,然后我们就带着很高的热情去上课了,当时心里也没有多大的底,但是按照课改的新理念去做了,一节课下来感觉效果非常的好。
教师们都能坚持写教学反思与谁感,课下又进行积极的交流、研讨,相互学习,同时又对“绿皮书”进行专研,然后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了,自学能力强了,创新能力强了。一道数学题他们往往有很多的解法,他们讨论出来的结论远远超过一个老师的智慧,经过两年的习惯养成教育,到初
三、初四时,我只是设疑,然后学生们就自己主动探究了,效果非常的好。2006年的升学考试中,我班考入阿城一中4人,有6人达到一中的配额分数段,全班只有3人没有升入普高。
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课改并没有结束,我将继续努力,用新的理念指导着实际工作,为课改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几点具体的做法和想法: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反复循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使学生的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新课的引入: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平行线的引入时,可以引入铁轨、滑雪、双杠等实例。
2、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也作了尝试,深感:(1)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要多加以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该如何与人合作;(2)对内容要进行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层次,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作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的方式要有设计。要有独立的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话说;要有合作,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能从别人种学到东西;要有问题,是每个组合作的目的比较明确。
3、充分利用好教材,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课本中的讨论、思考、探究等栏目,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想好、做透彻、议透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4、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抓住讨论、思考、探究的环节,积极地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询问、指导,也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向老师质疑,老师要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的时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5、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师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综合各种练习册,编制专题训练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如一次函数的学习结束后,我们编制了以下几个专题:①专题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②专题2:函数的图像;③专题3:正比例函数;④专题4:一次函数;⑤一次函数的应用。详见下面训练题:
总之,课改五年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都在努力的尝试着、认真的总结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继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研组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数学课改工作总结
李艳桃
课改工作已经进行几年了,做为一线的老师,都有着实践中成功的喜悦和实践中诸多疑难问题的困惑,下面就谈一谈课改中的做法、想法:
传统的数学课的教法,往往是老师讲例题、分析过程、讲完后让学生练习巩固,反复循环,学生的练习无非是例题的再版,使学生的学习乏味无趣,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
1、新课的引入:创造丰富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平行线的引入时,可以引入铁轨、滑雪、双杠等实例。
2、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新课改提倡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我们在实践中也作了尝试,深感:(1)对小组的分工与合作,要多加以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该如何与人合作;(2)对内容要进行选择,应该有一定的思维层次,有一定的挑战性,突出方法和能力的问题作为合作的内容;(3)对合作的方式要有设计。要有独立的思考,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有话说;要有合作,使每个人在合作中都能从别人种学到东西;要有问题,是每个组合作的目的比较明确。
3、充分利用好教材,真正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课本中的讨论、思考、探究等栏目,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想好、做透彻、议透彻,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4、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抓住讨论、思考、探究的环节,积极地深入到学生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询问、指导,也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以向老师质疑,老师要以心对心,以情对情,真诚平等的时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5、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教师在每一章学习结束后,综合各种练习册,编制专题训练题,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如一次函数的学习结束后,我们编制了以下几个专题:①专题1: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②专题2:函数的图像;③专题3:正比例函数;④专题4:一次函数;⑤一次函数的应用。详见下面训练题:
总之,课改五年来,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都在努力的尝试着、认真的总结着,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继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
更多推荐
学生,检测,数学,学习,应用,老师,问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