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数学试卷怎么叠)
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王殿军心得体会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
1997年获得北京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研究生工作组组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等职;2007年起担任清华附中校长;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当代教育名家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同时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督学等社会职务。
1982年1月参加工作到今天,我已投身教育38年;2007年2月由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来到清华附中,我已担任校长13年。
回顾这13年的中学校长生涯,特别是翻翻案头那一本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日历,看着每天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不由感叹怎一个“忙”字了得!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坚持不懈地努力,始终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让清华附中在各方面不断超越、不断前进,成为清华人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一张靓丽的名片。幸运的是,我们在一些教育难点上敢于改革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但是,我并不想过多地介绍清华附中的办学经验,讲述我们的具体做法,而是更愿意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观察者和亲历者,谈谈我眼中的教育、心中的教育和手中的教育。
关于人才培养
2007年年初,我来到清华附中担任校长,当时许多人都觉得很奇怪,也非常好奇:为什么会让一个大学教授到附中来担任校长?其实,我自己也感到有点意外。
既然组织决定了,作为党员、作为清华人,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对教育当然不陌生,但是我对中学教育真的比较陌生。我当时想,数学那么难都能学会,难道中学教育就学不会?
后来我才发现,中学教育真的比研究数学难。
接受这样一项工作,意味着每天要为百亩校园、为几百老师、为几千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安全负责,手机得24小时开机;意味着几乎要牺牲所有的周末甚至节假日,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更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研究了几十年的数学,走下熟悉的清华讲台,放弃自己的全国名师梦;还意味着要面对近乎惨烈的应试教育竞争大潮,回应家长与社会的期望……这一切谈何容易!
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思考、对教育的追求或多或少都会与他的教育经历有关。我也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教育经历和体验、教育思考和感悟往往决定着他的教育观念和追求。
在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不能只会念书,也要会琴棋书画,还有体育、唱歌、写剧本、表演,等等。我现在经常琢磨,为什么当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农村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能有让孩子全面发展的觉悟,而到了今天,我们的很多学校却把全面育人当成了一个口号?
回想自己的求学经历,从陕北延安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偏僻山村走出来的我,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班车,走出黄土高坡,走进大学,开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是什么让我改变了命运?
是天赋,还是后天的努力?好像都不尽然。我常常回想起我的父亲向人借书、在煤油灯下抄书的情景,是那些北京知青老师向我描绘的外面的世界,在我心里留下了岁月抹不去的鲜明印象,重要的不是他们教给了我多少知识,而是让我有了志向、有了目标、有了追求,他们身上那种全面的素质、忧国忧民的情怀教育了我,影响了我。
更多推荐
教育,老师,工作,数学,担任,意味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