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发(作者:2019考研初等数学试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教
学
设
计
2019年7月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十万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
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教学后记】
2
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万、千万、亿”。
2、知道亿以内数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及我国的计数习惯(四位一级)。
4、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初步感知十万等数的大小,并能在感知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数位顺序表的形成和数感的培养。
【教学难点】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及亿以内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一段话。(出示主题图)
师提问:这是老师搜集整理的资料,看完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发现都可以说一说。
2、发现问题。
(1)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2)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25000000和2000000等较大的数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3)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25000000和2000000是怎么来的,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认识这些比较大的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十万”
(1)提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第2和第3页,边看边思考;100000元它表示什么?1000000元呢?你还看懂了什么?
(2)教师巡视。走近那些自学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适时、适度地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及时地了解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并把他们的看法进行分类,作出如何引导策略。
(3)100000元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是他们的描述有一定的理由,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
(4)如果10000可以在计数器上这样拨(如下图),那么100000怎么拨呢?你能继续拨下去吗?
3
老师小结: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5)师出示相关数据资料:
十万名学生大约组成2000个班级。
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3层楼高。
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
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2、认识“百万、千万、亿”
(1)出示汽车图并提问: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
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2)师提问: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计数器上拨珠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3)最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 利用类推引出其他计数单位,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突出规律性。
三、方法应用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的数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能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你高兴吗?说说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
五、课堂练习:练一练
【教学后记】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写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2.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5
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6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第7页第1、2题
【教学后记】
国土面积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7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1、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二、 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8
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9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10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教学后记】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11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6、7题。
七.思维拓展
教材第15页第8题。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线与角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13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后记】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14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15
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
出示延缓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反馈交流
1、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16
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四、当堂训练
1、第20页“实践活动”。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
怎样画平行线?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17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 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
【教学后记】
18
角的度量(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 ,再指名演示。
19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1、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
2、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 2、3
【教学后记】
角的度量(二)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20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 ,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 2、3。
【教学后记】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21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22
第三单元 乘 法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0-32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3圈、4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5圈、10圈需要多少时间?
(2) 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 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 列出算式表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23
(3) 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五)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24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第31-32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教学后记】
25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提出问题:你能算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三、精彩展示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26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教学后记】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具准备】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7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
(1) 计算25×4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
28
(1) 呈现计算题。① 1+2+3+4……+98+99+100② 999×9 9999×9 99999×9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后记】
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课文第37、38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关键】
29
【教学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5)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 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30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测评反馈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后记】
31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教学后记】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整理与复习(一)(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2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运算律
买文具 (中括号)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33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出示2003年2月,我国新疆喀什地区发生了6。2级的大地震,造成许多学校的房屋倒塌,为恢复学校的正常上课,党和政府紧急调动各地的帐篷,使灾区的学生能按时开学上课。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了解灾区学生的困苦。)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2、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课本实际情景图的要求,独立列式计算完成课本提出的问题。学生大部分会列分步算式,少数学生可能会列综合算式,但由于他们未学[ ],所以在列综合算式后,发现按运算顺序来算的话,得出的结果会不同,为什么呢?
2、学生处于“悱偾”状态,老师适时请出[ ]来帮忙,由此,学生对括号的作用印象一定非常深刻。(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精讲点拨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算式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2、启发学生想一想,通过计算对比会发现什么?
3、学生通过刚才的比较总结: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你能为灾区学生做什么?引出书上的第4题:捐书
引导学生先说出计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鼓励算法多样化。指出错在哪里?怎样才能改正)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五、小结本课:你对中括号的作用及用法掌握怎么样?
六、作业布置: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34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3、渗透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会选择算法,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交换
1、同学们,刘老师今天想做个小调查。我们班谁家有自行车?
2、那你能告诉老师你家自行车是谁骑的吗?
3、妈妈(我)骑自行车,老师想把妈妈和自行车的位置交换一下,你们说可以吗?
4、(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再看下面这句话。小明在钓鱼。“小明”和“鱼”的位置可以交换吗?
小结:中也有些情况不可以交换位置,但是,有些情况就可以交换位置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数学中有关交换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初探定律
1、出示:
8+18 279-17 15×4 16÷8 18+8 17-279 4×15 8÷16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8个算式,观察后您们能进行分类吗?(学生交流)
2、点名学生上黑板进行分类。
80+65 65+80 15×4 4×15 279-17 17-279 16÷8 8÷16
师:你是按什么分类的?
生:我是按加、减、乘、除法进行分类的。
师:抽生口算前4道算式, 然后请同学们观察前面4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和没有变。
2: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的位置交换了,积没有变。
师:后面的四道题,虽然位置交换了,可是你们现在无法计算,暂时不探究这四道题。但是你们想不想计算这四道题?(想)那你们现在就要好好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有没有信心。(有)
(师取下这4道算式)
35
三、合作探究,猜想验证
1.加法交换律
师提出:在8+18=18+8这道算式中,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是不是在所有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会发生改变呢?那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学们写出几道加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它们的结果,并验证我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回答,师选择算式板书:通过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有没有找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 (没有)
出示算式,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抽生回答)
(板书:a+b=b+a)。其实啊!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但我们一般都用a+b=b+a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及时练习:学生口答。(师: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口答)
20 + 30 = ( ) + ( )
524 + 678 = ( ) + 524
□ + ( ) = ○ + ( )
3 + ( ) = Y + ( )
师及时反馈
2.乘法交换律
我们已经验证了加法交换律,那么乘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个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同样地,先请每位学生编出乘法算式并试着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看看它们的结果有没有积发生了变化的这种情况?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教师板书)
1、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呢? (抽生回答)(a×b=b×a)
2、及时练习。(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口答)
10 × 5 = ( ) × ( )
( ) × △ = ( ) × ☆
C × ( ) = F × ( )
25 ×18 × 4 = 25 ×( ) × ( )
3、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交换律”(板书)。下面,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四、巩固内化,运用定律
利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检验计算是否正确。(出示课件),怎样进行验算呢?请你们完成“课堂学习单”的第一题。
36
2、运用定律计算。
⑴ 比一比,谁算得快?(对你的同桌说一说,将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你的同桌。)
130+86+70 25×37×4 40+35+60+265 125×23×8
3、拓展练习:32×125 25×16×125
五、总结全课
同学们,请把课本翻到60和61页,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交换律。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谁来说说你今天这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说一说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教学后记】
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教材第5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同学们,暑假期间,我们学校举行军事夏令营活动,三年级一班有营员42人,二班有营员45人,三班有营员55人,请你计算一下,这三个班共有营员多少人?
(1)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2)集体订正:42+45+55=142(人)
2.师:这道实际应用题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这还有一道例题(出示例2),同学们看能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二、尝试探究构建模型
1.出示例2。
例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三班有49人,三个班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7
(1)全班试做。(2)指名板演。(3)做完的同学自己先说一说每种方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 4)师: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间,可以看出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可 以怎样表示?(同桌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如下:(48+50)+ 49=48+(50+49)
2.谁能编一道像例2这样的应用题,(指2至3名学生编)然后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
3.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投影出示)
(12+13)+14○12+(13+14)
(320+150)+230○320+(150+230)
4.归纳概括加法结合律。
(1)从黑板和投影上的算式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
(2)指名回答发现了什么规律。
(3)教师准确口述规律,然后出示加法结合律内容。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样的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并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4)全班整体感知加法结合律。(齐读)
5.学习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1)自学(a+b)+c=a+(b+c)
(2)弄清a、b、c的意思。
6.做一做。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25+68)+32=25+(□+□)
130+(70+4)=(130+□)+□
7.探究复习题的另一种简便算法。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同学们想一想:复习题怎样计算更为简便一些?
42+45+55=42+(45+55)
8.小结:加法结合律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好。
9.质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三、解决应用
1.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学习例3.计算480+325+75
38
(1)同学们观察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并指名说出这样算的根据。
3.学习例4.计算325+480+75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例4怎样算比较简便?与例3有什么不同?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全班试做,指名板演。
(3)集体订正,说出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4.问:我们在以前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地方应用过加法结合律?
5.练:(做一做)
137+31+63怎样算比较简便?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6.读:阅读教材第14一15页,看看还有什么地方不清楚?
7.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并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了简便运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计算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四、综合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打\"√\"号。
a+(20+9)=(a+20)+9 ( )
△+(○+b)=(△+□)+b ( )
(10+20)+30+40=10+(20+30)+40 ( )
3.有一天,小明爸爸对小明说:你从1数到100,小明刚数完,爸爸便说出了这 l00个数的结果是5050,你能帮小明说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l+2+3+4+5+…+99+100=5050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91+89+1185+41+15+59 168+250+32135+49+65+24+11
5.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两个算式的和吗?
1+3+5+7+……+17+19=
2+4+6+8+……+18+20=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后记】
39
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乘法结合律(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3、集体讨论第5题。
【教学后记】
40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字母表示。
41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7、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57页的“试一试”。
1、(80+4)×25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 呈现题目。
(2)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1、课文第57页的“练一练”。
【教学后记】
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42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 方向与位置
去图书馆
1、掌握描述路线图的方法,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难点】体会同一段路往返的方向具有相对性。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情境图。提问:小小从家去图书馆,怎样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
2、导入新课。
43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明确描述路线所需的条件。讨论:只明确行走的方向,就能准确地描述行走的路线吗?
1、组织学生选择一条路线,画一画笑笑从家去图书馆的路线图。
2、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
3、提问:你能描述从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吗?你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描述的清楚、准确?
活动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2页练一练1题。
2、62页第二题。
【教学后记】
确定位置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国际象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44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
1、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2、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三、反馈交流
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四、精讲点拨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五、当堂训练 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教具展示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5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2、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教学后记】
练一练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位置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座次表、课件、方格纸、地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先玩寻宝的游戏,l学生将“礼物”藏在同学的课桌里,老师来找,同学提供正确的信息,但不能说他的名字、指他的位置等。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说“第几组第几排”,孕伏确定位置的方法。然后老师藏礼物,两个同学比赛“寻宝”,找到礼物后,说说为什么你找得那么快?强调要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必须要用两个数字:第几组、第几排。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介绍班长、学习委员、数学课代表的位置。
2、出示座次表,让学生把自己的姓名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6
思考并回答,学生相互补充
3、出示坐标图,告诉学生: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并提问:
1)在这个表格中,横线、竖线各表示什么意思?
2)指名学生上台指出自己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3)学生尝试着在方格纸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试做,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
4、数对学习
1)你能否简要的用数字来表示你的位置?老师适时装糊涂:这里的逗号表示什么?那括号又表示什么呢?
2)你们能给这组数字取个名字吗?学生尝试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在方格纸上找朋友的位置,并说出数对。
2)把地图填写完整
四、游戏:寻找秘密点。
五、课堂小结
【教学后记】
第六单元 除法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计数器
47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 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48
更多推荐
学生,方法,进行,乘法,位置,教学,交流,计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