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2020高考卷数学试卷)

数学心得体会怎么写

数学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2011年1月2日,由十堰市教研室组织的全市小学数学学科优质课评比活动在房县

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我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

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

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

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

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

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

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如十堰市茅箭区武当路小学樊霞讲《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用课件出示学校平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提问题并解

答。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

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

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

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

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

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

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的教学理念。比如:十堰市外国语学校殷青平老师讲《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凭借个人

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

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

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再如,竹山县张振武小学讲《圆的周长》,让学

生自己探究,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圆周率。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

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

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3、精彩的导课非常重要。参赛的教师几乎都精心设计了课堂导入,有的以小游戏等

活动导入新课。有的以谈话的形式导入,其中两个教师的课堂导入我认为比较好。十堰市

五堰小学王强讲《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也恰如其分引入用替换法解决问题。郧西曹艳丽老师要求学生动脑筋,以解密码来打开数

学广角大门导入新课:《数学广角》—(猜一猜),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

入自己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

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教师评价要及时到位并且多方位。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位教师都注意了及时评价

及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如“你真细心”“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你

知道的可真多”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

感波澜,对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5、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数学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为期五周的小学数学培训结束了,如果要说学习体会的话,那就是学习到了许多教学

的方法,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1.要懂得欣赏与爱的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会欣赏孩子、爱孩子,才会赢得孩子们

的爱与尊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生动、幽默的讲解,新颖、

独特的教学方式。孩子们那发自内心的笑声,亮晶晶闪烁着求知欲的眼睛,下课后意犹未

尽、恋恋不舍的表情,就是对教学最好的评价。要让孩子们真正的喜欢,真正地想要学习,

真正的想要跟随老师进入那奇妙的知识殿堂。

2.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

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

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

感体验。数学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

“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

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

效、自信、成功。

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

学习能力的提高。每节课的教学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后验证,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合作交流。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去倾听、交流、归纳,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

习动力,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数学老师应着眼于方法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等各方面

的训练,而不能只盯着眼前,如果真正在教学中关注了、注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将

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培训结束了,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因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数学思想、数

学意识、数学精神和数学美感等品质,才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

学的高效率。而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

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

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调控,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

努力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

数学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

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不禁让我重新对这一

理念加以剖析。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而作为

数学学科三大部分(数与代数、几何和统计)之一的数与代数部分,它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

的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的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

值。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这一学习领域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教学活动方面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

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可见,理解数感、符号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数感和符号感是非常重要的,

是进入数学学习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有理数、实数等

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例如,一百万有多大,一把黄豆大约有多少粒等等。在课

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

忆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

他们利用数学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应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

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获得或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但在

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我们常常需要估计上学、上班所用的时间,

估计完成某一任务(烧饭、买菜、做作业等)所需的时间,估计写一篇文章所需的纸量,放

置冰箱所需地方的大小,估计一次旅游所需的费用等等。因此,加强估算,培养学生估算

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标准也反复强调要加强估算,淡化

笔算。

(二)“数与代数”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情感的数学。

在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今天,将这一理念落实到中学阶段,就要求我们教

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掌握如何,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

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方法、习惯、情感和态度对于学生今后去创造生活有着

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数与代数”作为基础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

关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中的数学模型,它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的

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和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情感

的,就是有价值的数学。

从古时用结绳记数、刻痕记数开始,到算盘的使用,到计算器的使用,到现代大型计

算机的问世,直至今天微机的广泛使用。无不说明了创新的价值。所以,只有具有创新精

神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世界。因此,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就是有价值

的数学。这主要体现在解题策略多样化上。对一个问题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对一

个事物能做多方面的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去表达,对一个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

的解法,那么就不但可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还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更多推荐

学生,数学,学习,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