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苏州到广东中考数学试卷)

“认识平面图形”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介绍: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

页的内容“认识平面图形。

内容分析:认识平面图形是在一年级上册学生直观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教学平面图形的起始单元。同时,它又是今后进一步认识平面

图形及其特征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现状分析

(一)知识经验基础

认知基础: 学生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已有初步认识,形成了一

定的空间观念;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不陌生,

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见到这些形状的物体,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图形世界的感知、表象和思

考构成了丰富的经验背景,成为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重要认知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学前教育期间的儿童喜欢操作活动,在搭积木、折纸、拼图形等趣味活

动中,积累下丰富的活动经验以及初步形成的空间观念,构成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重要

基础;一年级上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时,已经积累下观察

物体的形状、触摸形体的表面、按形状把物体分类等数学活动经验。并且能够根据老师的具

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

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二)学生的认知盲点:

虽然学生对五种基本的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基本能分清不同的平面图形,但对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了解。同时还有一部分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明了,

对它们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更是一无所知。

综上所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

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

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情境素材分析

以人为本 以质立校

本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创设了小朋友们欣赏“牧童骑牛”的纸贴画情境,通过

欣赏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拼成的作品,既可以了解学生

的认知经验,以便确定教学起点,又可通过富有童趣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图形的美,体会

到图形在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激起学生认识图形的的欲望。

确立的活动主题:欣赏图画《牧童放牛》

创设的问题情境:这幅作品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解决的现实问题:这幅作品由哪些图形拼成的?

探究的数学问题:认识平面图形

建构的数学模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模型

情境串—问题串:通过问题 “这幅图画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引入对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直观认识,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而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

对这些图形根据形状进行分类,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通过小游戏:“从学具盒中的立体图

形身上,找一找,摸一摸我们刚认识的这些图形朋友,看看有什么感觉?”认识平面图形的

共同特征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面在体上;再通过“你能从物体上把

这些图形请到白纸上吗?”这个问题引入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的学习,直观感知面与

体的关系,体会形与体间的联系和不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借助自主练习中的连图

形、找图形等习题,加深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和理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模式分析

模式名称:“创设情境—操作探究—抽象概括”教学模式。

模式内涵: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教师

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通过个人、小组、

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抽象、归纳事物的一般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形成的过

程,从而完成对新知的自主构建。

操作流程:

创设生活情境,

激活认知经验。

动手操作分类,

建立图形模型。

联系生活实际,

借立体画平面,

体会密切联系。

感知“形”与“体” 关系。

以人为本 以质立校


更多推荐

图形,学生,平面,认识,问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