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发(作者:余姚二模数学试卷分析)
《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
王千庄小学 刘亚倩
“什么是数学?”----“远远看去,仿佛一个有符号、数字、概念、命题编织的抽象王国。然而,
真正走进去,你才发现,原来那竟是一个充满想象、激情、诗意的广袤天地。”这是张齐华
老师给出的解。走进《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我们会不断产生追问:“数学是什么?
数学课堂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样读着,想着,我们仿佛也随着张老师成长的路径,在
枯燥的符号、数字、概念、命题间找到那一份份诗意,找到数学课堂最为真切的解读。
一、触摸课堂----他遇到了“伯乐”
“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我
了解了张齐华的成长历程。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
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而我却看到了他 ——因为热爱、执着
和超越,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新书的扉页,我们读到
了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写的序《他徜徉在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是的,1997年工作的张
齐华老师,从他触摸课堂开始,这一路走来,他遇到的“伯乐”就是张兴华老师。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牙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
了牺牲的细雨”。《圆的认识》从华丽繁复到质朴简约,从《交换律》的艰难深涩到《平均
数》的柔和圆润,从每次的单兵作战到师徒同台演绎的《可能性》……当我们领略张齐华老
师课堂上每一处精彩时,可知他为了课堂多少次辗转难眠,翻遍了多少教学资料,开展了多
少次教学调查!当时只道是寻常!今天,当我们研读这篇序言时,也就不难想象张齐华为何
能渐渐地把不停的翻动书页变成一种对生命的迷恋!
二、潜心课堂----他挑战了“机遇”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虽然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
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因为勤于阅读,张老师产生
了研究的兴趣;因为有了这样的勇气,他勇敢地挑战着课堂。新书中的“课堂打磨篇”,从六
个典型的课例,揭开了张老师的课堂从青涩懵懂到不断走向成功的密码。
最为熟悉的《圆的认识》,作者用了一个非常醒目的标题“由外而内的一次华丽转向,以
《圆的认识》教学为例。”
2003年,凭借着唯美的音乐、颇引人眼球的画面、色彩以及极富抒情与感染力的教学
语言,张齐华执教的《圆的认识》一举获得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给听课的
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级教师徐斌评价说:“这是一个行云流水般的数学课
堂 ”还有许多教师用“一节美丽的好课”“怦然心动”“绚烂、惊艳”来评价。这样的数学课,似
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平台。
可喜的是,在鲜花和掌声面前,张老师没有丢失自己,在师傅和朋友的建议和质疑中,
他对该课进行了理论反思和实践重构。五年后,当他再次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全新的
设计,朴素之美,简约之美,同样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听课的教师。“所有的课堂细节都折射
出了明亮的、晶莹的光辉”“一堂纯粹而丰富的好课”“这样的数学课堂意境堪称圆满”人们如
此评价说。“与其向着数学以外的‘花花世界’去寻找课堂的精彩纷呈,不如从纯粹的数学内
部找寻数学内在的精神力量”“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更是他
每一堂课留给大家的清晰印象。
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会对他向着数学纵深处开掘的“交换律”、从统计的角度重新
审视的“平均数”、力求破解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认识整万数”、基于教材理解后的教学突破
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把握数学内容本质内涵的“分数的意义”……给予全新的关注。《数学,
该不该向着纵深处开掘?》,《我为什么重上“平均数”?》,《备课,要学会向他人借智慧》……
张老师的疑虑之处,或许也是我们备课时的困顿之处。为了研究数学课,他能从课堂的一段
小插曲重新调整习题的设计,他能从儿子分巧克力的题材想到“分数的初步认识”问题的设计,
还能从电视广告中获得灵感……他经常告诉自己:好课,要从把握数学本质开始。只有尊重
儿童,才能真正行走在儿童经验世界的边缘。今天看来,磨课过程中所尝到的甜酸苦辣,也
是不断累积的一笔巨大的经验和财富,每一次课题研究中的焦灼和痛苦,换来的恰是他对数
学以及数学教学更为清晰的质的飞跃与攀升!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正是一次次的潜心研究,一次次地抵达,一次次地出发,张
老师拥有了探索的勇气、创新的勇气,他不断挑战着赢得的“机遇”,从容地行走在通往智慧
的旅途上。
三、润泽课堂----他注册了“文化”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张齐华的数学课堂里,我们会发现他独特的课堂追求---那就是站在
文化的视角,充分展现数学的意趣与价值。
仔细品析《一咏三叹,且行且思》关于“数学文化”的三次探索、实践与思考,作者为我
们破解了他十多年来真实的文化之旅。如果说多年前关于《圆的认识》的“踌躇满志”,作者
还停留在用数学课堂外在的“丰富与充盈”来理解与展示数学文化,那么,峰回路转的《轴对
称图形》一课,作者已经将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对话和思辨获得知识的辩证思考,对思维全
面性和深刻性的丰富体验上,让学生于无声处获得一种数学的真理感,数学思考的内在美。
而执教“因数与倍数”一课,张老师的内心更为敞亮起来。他摆脱了“图形与空间”领域,将触
角伸向“数与代数”,自觉跳出了“数学+文化”的窠臼,积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引领
学生领略数学数学的理性力量,从更为开阔、全面、辩证的视角理解并建构数学文化课堂,
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为今天我们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那些所谓的公开课,实际上首先是一种原则的坚守,然后让这种坚守在大庭广众之下
公开亮相。”“只有滴水穿石的坚守,日积月累,才能水滴石穿。”诚哉斯言!十多年的积极
探索,张老师正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课堂,用“数学文化”润泽着课堂。新书的
“技艺解读篇”还为我们展示了众多特级教师、数学教育专家及一线老师给予张老师数学文化
的认同与赞赏。
“文化”者,“文而化之”也。数学是一种文化吗?倘若是,作为文化的她,以什么去“化”,
又能在朴素的课堂里,“化”些什么?如何去“化”?带着对数学文化的一种敬畏之心,张齐华
默默地坚守着、实践着。从《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给出自己的观点,到《数学教育
的文化之旅》迈开前行的脚步,从《用文化润泽课堂》亮出自己的口号,到《作为文化的数
学及其教学》《数学文化,如何走向日常的数学课堂》的深入思考,再到《数学文化与素养:
两个高度相关的问题》的生动诠释,他用自己的言行,时刻给我们惊醒:数学文化,应该从
理念走向行动!
行文至此,倘若再次追问:“数学是什么?”“数学课堂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我想因为
有了张老师的引领,我们眼前的数字、符号、概念……等等都赋予了新的“精神元素”,彰显
着数学的文化魅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变得灵动与飘逸。“研究源于阅读,收于实践。”“行
动造就本质,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课堂,是我们需要用心经营的地方”----这,也许就
是《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留给我们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更多推荐
数学,课堂,文化,教学,小学,学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