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江苏历年中考数学试卷答案)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精选8篇)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1篇
1966年秋天,他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普
通农民家中。
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主动
提出不住校,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当时全班52个学生,51个住校,唯独他跑校。
为此,父亲咬牙花100块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供
他上学往返。
学校离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气好的时候,路都坑
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积满了黑泥水,连下脚都
很困难。
冬天更遭罪,路面结冰,非常滑,为了不迟到,他每天凌
晨三四点起床去上学。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骑车到学校时脸上、脖子上、身上都
挂满了白霜,浑身湿透,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
迟到或早退过。
因为初中就读的是农村学校,英语课只开半年,没有正规
英语老师,中考时他的英语考了零分,但他还是考上了县里最
好的高中。
当时全班考高中只考上五六个,他就是其中之一。
上了高中,为了高考英语不拖后腿,他在英语上下足了功
夫,就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
如今整个航天员队伍中,属他的英语最出色,大家都叫他
“小诸葛”。
为了赚学费,他甚至在高中读书期间短暂辍过学,到附近
砖厂打工。
可他始终没办法放弃学业,后来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第 1 页
他的高中班主任说,好像一年四季都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
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
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凭借强壮的体魄,他轻
松过关。
进入航天员队伍以后,他从未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神舟五号飞天时,他虽然没有入选任务梯队,但却把专业
书籍找出来翻了一遍又一遍,写下了六七十万字心得体会,时
刻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他就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刘伯明。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2篇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
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
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
一名教师。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
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
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
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
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
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
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
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
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
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xx年,时逢格桑德吉荣
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
第 2 页
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
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
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
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3篇
吃得苦,霸得蛮\"湖南小子
一九六六年十月的某一天,湖南湘潭县云湖桥镇飞兰村的
汤姓人家迎来了他们的大儿子,汤家这个大儿子取名洪波,大
概是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干出一件波澜壮阔的事。
果不其然,汤洪波作为汤家的长子,从小就很懂事。
由于汤洪波在家务农,承包了10多亩地,汤洪波只好眼睁
睁地看着父母在地里劳作,从5岁起,就跟着他们一起地干活。
年仅10岁时,就已是家中插田的高手。
汤洪波不仅在地里干活,而且还帮着家里做家务。到了初
中,他每天起得很早,然后烧火做饭,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
之后去上学。
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做过最调皮的事也不过是躲在田野
里看小说而已。
汤洪波的母亲伍兰清心中,汤洪波的艰苦奋斗精神来源于
父亲汤海秋用心教导。
根据伍兰清的回忆,汤海秋从小就教导汤洪波和弟弟做事
要勤快,常常把“不能插完这一块田不能吃,不割一担鱼草不
能休息”这句话挂在嘴边。
或许是父亲对汤洪波的严厉要求,才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
能够吃苦。当了一名空降兵的飞行员,不管训练过程多么辛苦,
他总是咬牙坚持下来,也从来不给父母打电话。
即便每一次回到湘潭老家,汤洪波都没有放松过,别人跑
出去玩,他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学习。正如汤海秋所说:
“儿子恋家,可以工作,学习从不含糊!”
第 3 页
追逐梦想的勇气,永不懈怠,永不懈怠
汤洪波高三毕业那年,向家里说自己很想参加“招飞考
试”。因此,在父母的支持下,这位勇敢的少年朝着自己的飞
天梦迈出了第一步。
妈妈伍兰清回忆说,汤洪波一下子就通过了“招飞考试”,
那时年仅19岁的汤洪波特别开心,还特别高兴,还跑到村口的
小卖部买了一串鞭炮为自己庆祝,随着一声“招飞”而来,他
要保卫祖国的远大目标。
事实上,在老师的记忆中,汤洪波的成绩在成绩上并不突
出,属于中等偏上。
而且,在老师眼里,汤洪波还是个遇事十分淡定、从容的
孩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镇定自若,非常镇定、镇定。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阳光和稳重的个性,才让这样一位成
绩并不出众的孩子在追梦路上越走越坚毅,越走越勇敢。
汤洪波于1995年入选为飞行员,经过长达8年的飞行训练,
成为大队总队长。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引擎发出的那种轰鸣,也喜欢驾驶
飞机在云层里爬上爬下,这种直插云霄的感觉,很惬意。」汤洪
波这样形容自己对飞行的热爱。
但是汤洪波的心中仍然有一个更加远大的理想,他要成为
一名航天员,飞向太空。通过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他终于在
20__年5月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这是一次跨越,从飞行员到宇航员。接着,汤洪波必须从
零开始学习,开始一天一天的严格训练。
自作自受,成大器
「特别能吃苦可能是我们家的「遗传」,我家大人都可以吃
苦,小孩也可以!」汤海秋的父亲觉得,正是儿子从小在农村的
历练,让儿子在追梦的路上从不怕累,不怕苦。
由于这是汤洪波第一次参加载人航天任务,被问到是否有
压力,他真诚地说:压力会更大。
确实,压力是必然存在的。
第 4 页
但是对汤洪波来说,这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挑战,他
已经为这个挑战准备了11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会满载
而归。
汤洪波在六月十七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了这样一句激动人
心的话:
「要往上长,先往下扎!」
虽然只有十一个字,但却显示出汤洪波作为一个航天员应
该有的精神面貌。
事实上,无论何时,做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一颗努力向
上的心,困难再大,也无法放弃心中的梦想。
正如汤洪波,向着目标永远坚定地前进,只要坚持下去,
光明就会迎来辉煌的曙光!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4篇
8月1日,是一个让国人热血沸腾的日子。
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个黄种人身上——苏炳添。他是
我们亚洲之光,是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山人的优秀代表。
在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
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
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在
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他再一次
创造了历史。
整个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
紧盯着那张被黑色、白色皮肤人种包围着的面孔,紧盯着那双
充满坚毅和信心的眼睛!虽然最终决赛没有拿到奖牌,可是,以
32岁的运动员之高龄,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两次
进入10秒大关,已让世界万般惊叹,国人无比沸腾。
苏炳添是广东中山人,出生在古镇,是一个地道的广府仔,
从他的身上,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这个没有得到任何奖牌的
运动员,却没有让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乐,反而是让我们很多
人兴奋得一夜难眠。
第 5 页
首先,过程胜于结果,虽然喊了那么多年,但是这一次,
却真切地被大家认同。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是苏炳添在
赛场上拼尽全力、攥紧拳头,往前冲刺的镜头,他那胸前的红
通通的“CHINA”,他那兴奋得大吼大叫的马步和表情……整个
过程,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黄种人身上的坚强与斗志,
感受到了他为实现这个目标所付出的百倍艰辛与汗水,感受到
了他圆梦之后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
致敬中国速度!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
崇!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5篇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
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歼8飞机
气动设计,后全面主持该机研制工作。
在研制中,顾诵芬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
影响。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他带领设计
部门与风洞试验单位联合攻关,在国内第一次创建了战斗机喷
流影响试验方法,发现了喷流影响规律,该试验方法也成为后
来确定发动机喷流影响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歼8完成首飞。虽然首飞成功,但在跨
音速飞行试验中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用飞行员
的话说,就像一辆破公共汽车,开到了不平坦的马路上。对于
引起振动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顾诵芬大胆地提出通过观察
歼8飞机飞行中贴于后机身和尾翼上毛线条的扰动情况来对症
下药,他提出要亲自上天观察歼8飞机后机身流场。
这对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是有很大风险的。
而且因为姐夫黄志千就逝于空难,他们家有一个约定:不再乘
坐飞机。试飞员鹿鸣东得知实情,感动地对顾诵芬说:“生死
观的问题对我们飞行员来说是早已解决的问题,只要能排除抖
振,你们就不要考虑我,怎么飞我都干。”顾诵芬决心已下,
瞒着爱人,登上了试飞员鹿鸣东驾驶的歼教6飞机。
第 6 页
为观察清楚毛线条的扰动情况,两机的距离和间隔都在5
米左右。这样的飞行对飞行员和顾诵芬来说是一种冒险。凭着
他们足够的胆量和勇气,经过三次上天近距离观测,顾诵芬承
受着巨大的身体负荷,终于找到问题症结,通过后期的技术改
进,成功解决了歼8跨音速飞行时的抖振问题,他和鹿鸣东也
就此成为了无比亲密的战友。
顾诵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鸣等技术难题,
圆满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结束了我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
进的历史。1985年,歼8飞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
奖”。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6篇
35岁时,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36岁当选为中央研究
院院士;43岁时,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9岁时,他被选为英
国皇家学会会员,享年71岁;而在84岁时,他被授予世界华人
节终身成就奖。
他一生获奖无数,是对全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物理学家之
一。或许仅仅从学术成就上,霍金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它不仅
跟随时代的洪流,事业也一帆风顺,似乎生活中各种好运都会
一直伴随着他,让人感到心酸。如果上帝注定要眷顾一个人,
那一定是他。
但是从20__年他82岁的时候开始,他应该住在28岁的翁
帆。这位拥有享誉世界的科学成就的老人无法安宁,她的后半
生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是的,他是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一个学术家庭。他的父亲杨武之是当
时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曾在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国立西
南联合大学等顶尖大学任教,培养了一批优秀学者。南开大学
校长和著名数学家华都是他的学生。杨振宁出生后不久,他的
父亲去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
国博士。
基于父亲的影响,杨振宁似乎注定要走上科学的道路。当
第 7 页
时据说母亲已经把杨振宁和他弟弟妹妹的照片发给了在美国的
父亲。看到杨振宁的照片后,五只羊写道:“这孩子好像有点,
就像杨福说的。”杨振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他非凡的才能。
年仅16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林业大学物理系。1945年,
23岁的杨振宁获得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学
习。三年后,他成功获得博士学位,这也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在美国的第12年,杨振宁教授终于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
高峰。1957年,他和李政道先生因弱相互作用下的宇宙非守恒
理论一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消息震惊了全国。这个奖
项不仅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的荣誉,也是整个中国世界至高
无上的荣誉之王。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纷纷举行庆祝活动。杨振
宁教授去巴西讲学时,大批中国人眼含热泪守护着机场。他们
的奖项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不亚于任何一个种族和国家!我们
也可以站在世界科学的顶峰,在人类文明的道路上用现代科学
装点我们的旅程。
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和
李政道创造的价值至今无人能及。正如后来也获得诺贝尔奖的
丁肇中教授所说,是杨振宁为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上取得了不
朽的成就。但是在谈到获奖的感受时,杨振宁教授总是谦虚地
说,我对获奖最大的贡献就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卑的心理。
的确,对于当时的世界来说,中国人民始终处于被误解和被歧
视的状态,杨振宁先生在物理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这无疑给了当时的中国人民一剂强心针。
但对杨振宁来说,这只是他传奇的一部分。此外,他的其
他成就更加惊人。比如相变理论的研究比其他同事早了十几年,
后来引起了爱因斯坦的注意。他的“杨-巴克斯特”方程、超导
体通量量子化的理论解释、“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等诸多理
论在后来的物理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
理论。它还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
程碑式的贡献。他甚至提出了许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虽然他
第 8 页
当时提出的许多内容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但随着近年来科学
技术和物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他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他的成就足以打动世界科学史上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大
师。人们把他和爱因斯坦相比较,说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
学家之一。在他之后,许多人因为发现了他预言的粒子而获得
了诺贝尔奖。毫不夸张地说,他为现代科学开辟了一条全新的
道路。晚年,杨振宁回到小时候生活的清华校园,创办了清华
大学高级研究中心,致力于为中国科学界培养新一代人才。正
如他最喜欢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所说,我的起点就是我的终点,
而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万水千山遍游天下,荣辱与共。在
他心里,恐怕永远忘不了已经深入骨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也忘不了祖国带给他的东西。
20__年,获得图灵奖的杨振宁教授、姚期智教授相继放弃
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论他
们选择了什么,无论是形势好还是时代所迫,杨振宁先生最终
真正回到了他一生都不能放弃的故国,投身科研十年,发表了
几十篇科研论文,成绩斐然。杨振宁先生被认为是世界物理学
界的领军人物,许多国家都聘请他为院士,以他的理论为研究
基础。然而,面对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国人却对他颇
有微词。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7篇
廖俊波,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福建浦城人,1990
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
生学历。曾任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
工委书记。
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毕业后当过中学老师、乡镇干部,
在县乡两级做过主要领导,在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始终牵挂群
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
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
指数”。廖俊波经历的岗位,都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
第 9 页
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但他始终把工作当事业干,
乐在其中。离开政和时,全县财政总收入翻了两倍多,连续3
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实现了贫困县脱胎换骨的
蜕变。
面对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政和县,廖俊波不打退
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县党员干部撸起
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严谨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成
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20__年3月18日傍晚,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职,年仅
49岁。20__年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
共产党员”称号;20日,中宣部追授廖俊波\"时代楷模\"荣誉
称号,廖俊波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
号。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廖俊波把“肝胆干事、干净做人”作为座右铭。只要“朋
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则。他到
武夷新区任职后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
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生活中,他始终廉洁自守,
加班熬夜是常态,却从不给自己开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风家教,
爱人工作27年,至今仍然在教学第一线。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
民楼里,家中装修简朴、陈设简单。同事朋友们都说,他浑身
阳光、清澈透亮,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202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第8篇
为获取特高海拔地区人类生理资料,1990年,吴天一组织
中日联合医学考察队攀登坐落于青海省的阿尼玛卿山。
途中,日方科研人员遭遇了明显的高原反应,不得不中途
放弃。而吴天一继续带领中方人员向上攀登,最终在5620米的
特高海拔地区成功建立起高山实验室。此次科考成果丰硕,国
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吴天一“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那些年,吴天一总在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他设计了一座
高低压氧舱,是全球首个可模拟上至高空1.2万米、下至水下
第 10 页
30米环境的综合氧舱。第一次人体实验谁来做?“我是设计师,
我进!”实验中,由于气压变化过快,吴天一右耳“嘭”的一声,
鼓膜被击穿了。
1992年,这座国产高低压综合氧舱启用揭牌仪式上,吴天
一登台致辞,只字未提奉献和付出,而是即兴引用了一句毛泽
东同志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
事田野调查多年,在强烈的紫外线影响下,吴天一40多岁时双
眼就罹患白内障,后来做手术植入了人工晶体;跋涉广袤高原,
数度遭遇车祸,全身有14处骨折,右大腿里至今还装着钢
板……“不这么拼,怎么能攀上高原医学的山峰?”吴天一说。
年事渐高,吴天一前些年装上了心脏起搏器。“挺好,有
了它,我还要继续跟高原病较劲,较一辈子劲。”如今,吴天
一仍在登攀。
第 11 页
更多推荐
中国,孩子,飞机,没有,世界,德吉,获得,成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