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发(作者:五四制七下数学试卷答案)

有趣的数学解题故事四格

趣味数学故事篇1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

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

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

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著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

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

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

题的一个范例。

趣味数学故事篇2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

上课的时光处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

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

久的。自我也就能够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

光,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

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

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

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

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

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之后的

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趣味数学故事篇3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

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

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

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

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

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

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

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

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

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

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

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趣味数学故事篇4

此刻人买狗,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

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

狗。下方是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狗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

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狗,每人出5文,还差

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狗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

(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

是90÷45=2,狗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

出来的钱有时候多了(盈),有时候不够(不足),有时候刚好(适

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

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


更多推荐

问题,数学,处理,答案,老师,归法,故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