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祝福语-轻舟已过万重山上一句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思)
同步练习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本词作于南唐灭亡后。
1.这首词中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除夕的古诗4句 表达效果。
2.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一赏析。
二、(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词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传达无限怅恨之叹的句子是:。
(2)“春花秋月”为什么会使李煜发出“何时了”的感慨?请简要说说。
2.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可谓以血书者也。”你能说说这两句如此感人的原因吗?
三、(2020浙江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上阕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一字为全词的诗眼。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2020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
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
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
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
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2.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
五、(2020山东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完成题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为什么一江春水
会“向东流”,请分别用地理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解释。
★迁移延伸★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这二句写登临即景。杨柳如丝,细雨绵绵,霏霏雨幕
中,柳丝轻拂。远处烟雨笼罩,呈现出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
B.“楼儿忒小不藏愁”转入触景伤怀的心理表现。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句中的“藏”
字,表现了词人对如许愁苦的隐忍、按捺。
C.词的下片“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是词人在急切盼归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动。词人
拈来一个“天怜”,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层。但“天”怜则怜矣,却不
能赐以归舟,而只能“借与花消遣”。D.“海棠”两句,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槛(栏杆),
红绿相映。词人欲赏花遣愁,映人眼帘的,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欣喜之情,油然而起。
2.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描写景物为主,勾画出清新明丽的春景图。首句中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词作的韵律
美,渲染出柔美朦胧的春景,“丝丝”二字同时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绪”。
B.“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
色彩显得更浓重。然而,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幻灭后只能更添忧愁。
C.“天怜”两句,一“怜”一“借”,自怜自悯,自我安慰,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
以及思乡怀人、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D.下片开头便揭示了这首词词的主旨,词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怅,思乡归家之心热切。词人
并不刻意雕琢词采,而是随性而发,自然天成。纤细精巧的语句慢慢串联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
子思乡佳作。
二、(2020北京高一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________________(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
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
意绪。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
②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描写雪的古诗整首十首 换,有很
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
考。
3.“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
世间无尽的哀愁。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2020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古邺城①
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②。
城隅③南对望陵台④,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⑤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注释:①邺(y)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
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
漳县。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城隅(y):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望陵台:
即铜雀台,曹操筑。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
...
的两项是()
A.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
楼昨夜又东风”等等,与本诗的“东风”一样都在暗示春天已到来,并呼应结句“春色”。
B.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彰显其当年的
兴盛。
C.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四句,春色依然,人事俱非,这两句既是对春色的感叹,
又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
D.这首诗通过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
生,寓情于景。
E.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
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2.试赏析次句的“空”字。
四、(2020江苏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
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①。
添衣策马寻亭堠②,愁抱③惟宜酒。菰蒲④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注:①篷:船帆,此代指船。②亭堠:古时观察敌情的岗亭。此借指驿馆。③愁抱:愁怀。④
菰蒲:两种水草名。
1.请结合上阕清静淡雅的景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两句展现的画面。
2.请说说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2020安徽高一期末)阅读叶梦得(宋)的词《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②
花下作》,回答小题。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③,我亦多情,无奈酒阑④时。
注: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的朋友。②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③蛾眉:
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④酒阑:酒已喝干。
1.“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化用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
意,下列诗句中也化用了前人诗意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2.赏析诗句“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的精妙之处。
3.结合下阙内容,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示例:活动形式一:“物候与诗词”主题知识讲座。活动形式二:“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知
识竞赛。
2.两首词都善用比喻、巧用意象(或借助特征性景物)来表达离愁:《虞美人》以满江的春水
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相见欢》以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缕
喻离愁,突出离愁的繁多、杂乱和无可解脱。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找出对比的情形,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所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美景与悲情,往昔与现在,景物与人事的对比,示例:“雕栏玉砌”与“朱颜
改”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心中深重的亡国之痛、离愁之恨。
2.本题考查筛选诗句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要求,选出的诗句符合条件。应是“剪不断,理
还乱,是离愁。”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
法,把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春水,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忧伤之多之浓。“剪不断,理
还乱,是离愁“同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化无形为有形。
二、(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元日古诗意思全解 回答下列小题。
【答案】1.(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中”也可)
(2)“春花秋月”比喻美好的事物。作为亡国之君,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与现实形成对比,
让他触景伤情,勾起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
2.这两句以实写虚,以水喻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深广无边、
无穷无尽。轻阴,入云深处亦沾衣
【解析】1.(1)仔细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词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传达无限怅恨之叹
的句子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解释“春花秋月”在诗中的含义,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
2.通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比喻的
修辞手法,以实写虚,以水喻愁,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深广无边、
无穷无尽。
三、(2020浙江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答案】1.春花秋月何时了?愁
2.下片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结构上与上片的“春花”、“东风”相呼应设问,一问一答,
一起一伏,增强文章的气势结语以水喻愁,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奔腾,又
写出愁绪的悠长深远。形象贴切,令人无限遐想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是多么
的美好,可是诗人却在说它什么时候完。所以说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
二问,全词的诗眼为“愁”。要分析好点明词意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的“愁”字。
2.赏析词句。除了读懂诗句外,还要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词人写到这里,悲慨之情如
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诘:“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
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30个经典中国民间故事 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
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平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
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
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应,流走自如的地步。
四、(2020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答案】1.B
2.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相对比,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或蕴
含着宇宙永恒不变而人生之短暂无常的哲理,将词人心灵上的忧思难平曲折传出)。
【解析】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
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B项“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有
误,应为“回忆起过去明月下的故国”。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
女朱颜已改。“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
征。作者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
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
五、(2020山东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完成题目。
【答案】1.对故国的怀念;对往事的愧悔;对亡国的痛心等。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中
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又由于重力的作用,水总是向低处流。
【解析】1.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文中“不堪”
是不能忍受。运用这个词语充分地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那种对往事的愧恨之情,对故国
的思念之情以及亡国带来的悲痛心情。
2.(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
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
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
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作者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思,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思的悠长深远,而且生动形象
地传达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与感慨。(2)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地理学知识),
再加上重力(物理学知识)的作用,自然是水“向东流”了。
★迁移延伸★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答案】1.D2.A
【解析】1.这两句连轴而下,辗转多姿,曲尽其愁。故D项不正确。
2.“丝丝”这一叠词写的是细小的形象,在诗句中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
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结合全诗主旨看,丝丝一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
苦的氛围,故A项不正确。
二、(2020北京高一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答案】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示例: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
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
世的美好祝愿。
3.A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点明了“怀人”
的主旨。上阙写月景,表现了自己于天上人间徘徊的矛盾心理。下阙抒情,表达自己的美好祝
愿和旷达胸襟。可概括为:中秋望月抒怀。“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为: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
了作者看淡分离的旷达胸襟和对松树和柏树的区别 天下分离之人的美好祝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间的热爱和
祝愿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
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
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
以入眠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
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
好祝愿。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据此理解作答。
3.本题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
好的祝愿。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B.“春花秋月何时
了?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
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
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故选A。
三、(2020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答案】1.BD
2.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
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之情寓于其中。这首诗又以“空”为主线,
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寓情于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能力。B项“依然彰显其当年的兴盛”有误。飞云殿,从名称上可
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而今,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傍晚,却只有东风薛阵,野火飘飘,通过
凄凉景象,写出“人去尽’。这两句例重从人事方面写“空”。D项“议论”有误。正确应是:
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括、细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
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句的赏析。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
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
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本诗首句点题,次句一个“空”字,统领全篇。此“空”,既是
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环境的概括,又是诗人身临其境所产生的茫然无着心情的流露,悲戚怀古
之情寓于其中。“复何见”三字,以一设问,自然引出中间四句的具体描绘。以下两句侧重从
事业方面写“空’。望陵台,为曹操当年钦酒作乐的地方,曾为曹操事业兴盛的标志,而如今
漳水依然东流,高台却只与曹操陵墓空对,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顶四句,再度强
调“空”,回应诗的开头,使“空”字成为首尾贯串的线索。这首诗以“空”为主线,通过总
括、细水龙吟苏轼情感 描、抒慨三个层次的渲染烘托,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
于景。全诗语言素淡自然,朴茂浑涵,颇有汉魏古诗的悲凉慷慨的风格。据此整理作答。
四、(2020江苏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答案】1.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
钟声传来,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一叶孤舟即将远行。
2.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
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表达了什么 。这里借景抒情,借此景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羁旅在外的
愁绪。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词中的主要景物,行路难其二李白 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
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描绘出晨雾迷茫,钟声响起,一
叶孤舟即将远行的景象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词运用借景抒情
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羁旅在外的愁绪。
五、(2020安徽高一期末)阅读叶梦得(宋)的词《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②
花下作》,回答小题。
【答案】1.B
2.用拟人手法,将落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落花在风中飞舞,飘散于黄昏小雨中的凄
美景象,抒发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感。
3.下阕写花下饮酒话别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惜别伤怀的情感。
【解析】1.B化用了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
3.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
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这里用拟人手
法,将落花人格化,形象生万古不移的意思 动地描绘了落花在风中飞舞,飘散于黄昏小雨中的凄美景象,抒发
词人惜花伤春的情感。
3.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写花下饮酒话
别的场景,抒发了词人惜别伤怀的情感。
更多推荐
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下一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