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经典语录-望乡夕泛拼音版
2023年4月4日发(作者:穿越女的良妾生活)
《《式微》《子衿》原文 秋晚登城北门》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秋晚登城北门》是由陆游所创作的,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
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
《秋晚登城北门》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晚登城北门》
宋代: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瓣的组词 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十部顶级耐看小说言情 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秋晚登城北门》译文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
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
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
杜陵的秋意浓厚。
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
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
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
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秋晚登城北门》注释
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称为幅巾。藜:草本植物,用
它的茎做成的手杖叫“藜杖”。
卷地:贴着地面迅猛向前推进。
散关:即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雨霖铃拼音版全文 。
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诗人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
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
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
山河兴废:指北方沦陷区至今还没有收复。兴废,这里偏用“废”
字。供,令人,使人。
身世:指诗人所处的时代及自身的遭遇。
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
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关中地区。
《秋晚登城北门》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登城所见所想,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是这首诗最
大的特色。头两句叙出游地点、时间及感受,点明题旨。第二联抒写
自己远望烽火、仰观雁阵所兴起的失地之愁。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国
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最后一联写自己对“横槊赋诗”往事的追清平乐六盘山写作背景 忆
和壮志难酬的悲哀痛苦。全诗以诗人之“愁”贯穿全篇,感情激愤,
意想沉痛,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
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
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
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生动形容了
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
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
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
楼前内心已自不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
以与其说中秋节的来历意义和风俗 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
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
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
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
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
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
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必会感到深切的
关注和无穷的忧虑。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
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
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
的却是“杜陵秋”。“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
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
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
的忧国深情。作者在此发问: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时
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
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令作者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
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
结全诗。“横槊赋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
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
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
里借指乾道八年(11务组词语 72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
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
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很多感慨。诗人虽然离开南郑
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
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
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
《秋晚登城北门》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
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
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写了这首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
伤时的深情的诗。
《秋晚登城北门》简析
这首诗有点杜甫《登楼》的风味,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
诗人都是“万方多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外交困,灾难深重感到忧
心忡忡,都为自己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采用即景抒情的手
法,在写景中融进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则借助自然景物,既
互相渗透又互相包容,并熔自然景象蒹葭原文朗读 、国家灾难、个人熹怎么读 情思为一体,
语壮景阔,感慨深沉。所不同的是,杜甫只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愤和希
望,并没有像陆游那样,亲自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斗中去,
因而杜甫以“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
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作结,依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念念不忘当年“匹马戍
梁州”。这也正是杜甫所缺少的境界,大概除了辛弃疾外,很难再从
诗词作品中找到类似的篇章。
《秋晚登城北门》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
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
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更多推荐
横槊赋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