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蝶恋花》柳永
2023年4月快乐的近义词 4日发(作者:篁怎么读什么意思)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
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
《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
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
七篇,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
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壁字组词 .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
写得迷离恍,气氛很蒙.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
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是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
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的、丰富的东西蕴涵
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
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
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
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
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
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
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
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
闪耀呢?
接下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
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
的皎洁.“芳甸”,就是生满鲜花的郊野.“霰”,是雪珠.“江流宛转绕芳
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是说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
水而来,把她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空里流霜
不觉飞”,因为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古人以为霜是
从天上落下来的,好像雪一样,所以说“流霜”.“汀上白沙看不见”,是说
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一句写天上,一句写地上,
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从这样的境界,很自
然地会想到深的人生哲理,所以第三段接着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照人?”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
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
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敕勒歌古诗带拼音正版图片 这是一个天真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
人.”(赞美菊花的最佳十首古诗 《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
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第四段由疑问转为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
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
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
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
人送来呢?诗人这番想象是从“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
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思妇的期待上来: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
月楼?”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白云一片悠悠
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
增添了许多愁绪.“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月光之下,是谁
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是在哪座楼上想念
着他呢?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
唱三叹的韵味.
从第六段以下专就思妇方面来写.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
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
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
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的
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
卷不去;照在衣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
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
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
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
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牡丹亭最污的一段白话文翻译 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
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
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
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
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
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
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一段,天已快亮:“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
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
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
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
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
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
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
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
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
永不磨灭的地位.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
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
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
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
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
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
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
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
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
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
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
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
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多彩的效果.
——袁行《春江花月夜赏》
相关评论
明胡应《诗》内篇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
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卷八,七古凡例云:“卢照邻《长安古
意》,骆宾王《帝京篇》,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何尝非一时杰作,然奏十篇以上,得不厌而思秋收万颗子上一句 去乎?非开、宝诸公,岂识七
言中有如许境界?”
清王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
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其鲜润;宋词、
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陈兆奎案:《春江花月夜》,萧杨父子
时作之,然皆短篇写兴,即席口占.至若虚乃扩为长歌,浓不伤纤,局调俱足.
前幅不过以拔换字面生情耳,自“闲潭梦落花”一折,便缥渺悠远,王维
《有道 在线翻译 桃源行》从此滥觞.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
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
然也.”
明钟惺《唐诗归》卷六:“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
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
真化工手.”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句句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
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令浅人言格局提唱,
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鹊组词语 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
合,敷以斑澜的色泽,构成一幅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
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
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应,抒发了诗人淡
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2.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闻一
多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
究竟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美誉?文学创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2)生前的名利和身后的名声不尽一致;(3)应
注重自身质的提高,不应过于追名逐利;(4)即使是数量很多的作家,真正
为人传诵的作品也是不多的.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知属文.
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伊吕科为左遗,进中书舍人,出为冀州刺史.以母
不肯去乡里,表换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岭南按察选补使.以张说荐,为集贤
院学士.俄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为李林甫所,改尚书右丞相,罢
政事,贬万里长城介绍 荆州长史.请归还展墓.卒,谥文献.
2.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原为我国十大古曲之《夕阳箫鼓》,1925年前后由上海大同乐社改
编为丝竹乐曲,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更多推荐
苏轼的今月曾经照古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