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祝福语-点水蜻蜓款款飞上一句

 


2023年3月29日发(作者: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

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一.作家作品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祖籍琅邪(今

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

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

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

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

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著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

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

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

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

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

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关于王羲之的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诗文。郗鉴派人到丞相

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

被选中。《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

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

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

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价骤增,人人争买。

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

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

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群鹅,

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

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

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

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

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

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

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羲之谓人至晚年,自

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

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

乐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

云气。

王徽之非常喜爱竹子,以至认为不能一天没有此君。《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

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简傲》亦载:“王子猷爱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

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

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工书法,

尤以行草擅名。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亦能诗文。王献之死,其兄王徽之去吊

丧,取献之琴弹,因悲伤而弦不中调,便将琴摔在地上,叹息“人琴俱亡”,不久亦病死。

《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索好琴,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

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背景资料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

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

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

“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

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

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

的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字势纵横变化,如花

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

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

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

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

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

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

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

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

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

乐之后:“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

《金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可见从汉魏以来,

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

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

散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夫妻缘尽的13种表现 万端,再由此使人联想

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

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

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

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

崇高声誉。

三.关于文体特点

说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

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

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

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都有一种叫作“序”的文章,比如描述文人雅集的《兰亭集序》、

记述高阁盛宴的《滕王阁序》、自勉励人的《送东阳马生序》、交待写作因由的《〈呐喊〉自

序》,等等。

序,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呢?它又有哪些种类和特点呢?

现代人所说的序,是一种写在书或诗文前面、申述其写作因由、内容、体例等事项的应

用文体,也写作“叙”或“绪”。上文所举的《〈呐喊〉自序》以及本文后面所附的张岱年先

生的序都属于这一类。

可是,古代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古人所说的序包含的意思比今天要丰富得多。

早在西汉就出现了序,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其滥觞。班固所著的《汉书》

中有《叙传》、扬雄的《法言》中有《言序》。早期的序并不都写在文章的前面,而是单篇文

章序于前,整部书则序于后,直到梁代萧统《昭明文选》等书才把序一律放在了前面,后面

类似序的文章称作“后序”或“跋”。

在序的家族中还有“小序”、“引”等变体。所谓“小序”就是诗文前叙述感兴或缘起的

短序。明代人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中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对大序而名之也。”

“引”也是一种简短的序,《文体明辨》中解释说,“唐以后始有此体,大略如序而稍为短简。”

柳宗元曾作过《霹雳琴赞引》的文章。

跋,也称“题跋”、“跋尾”或“书后”。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题跋者,简编之

后语也,凡经传子史诗文图书之类,前有序引,后有后序,可谓尽矣,其后览者,或因人之

请求,或因感而有得,则复撰词以缀于末简,而总谓之题跋。”跋出现于唐代,时称“题某

后”或“读某”,如李翱的《题燕太子丹后》、韩愈的《读荀子》。欧阳修最早称这种文章为

跋,其《集古录》有“跋尾”若干篇,附在他珍藏的碑文之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序跋”之序,但它并没有紧紧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

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

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在序这种应用文中有如此成就,是令

人赞叹的。

赠序,是一种与序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很大不同的一种散文,它是专门为了送别亲友而写

的以述友谊、叙交游、道惜别为主的文辞。就起源而言,赠序是由诗文之序演化而来的,古

人饯别时,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但,清代的姚鼐认为赠序

类者,乃“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之意,所以在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中单独列出

“赠序”一类。赠序晋代已有,如傅玄的《赠扶风马钧序》、潘尼的《赠李二郎诗序》等,

唐代赠序最为兴盛。对广大的中学同学来说,最熟悉的赠序是明代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

序》。

另外,还有一个看似与序跋之序有关,实则毫无干系的名词——序论。序论不是文体,

而是议论文开头的提出问题部分。它和本论、结论构成议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

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

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

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含活用词句:“映带左右”、“一觞一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其中有些词语今天已经发展成了成语: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天朗气清、游目骋怀、世殊事异、感慨系之、放浪形骸。

五.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

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

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

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

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

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

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

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

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

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

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

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

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

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

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

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

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六.概括分析

1.内容结构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

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

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

(“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

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

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

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日落长沙秋色远下一句 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

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第一自然段里作者无论模山范水还是描竹画树,都达到了简而不能再简的地步,真可谓

惜墨如金,想那阳春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该有多少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此文中,作者却

紧锁浓香艳颜,些许不流注笔端,进入作者视角的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就

是写那翠绿欲滴的树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弃其碧,弃其翠,

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宴本是良辰美景中的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

情从不过分表露,笔端的兴奋字眼从不轻易滑落,只在尾处以“信可乐也”四字表出,但仍

保持着笔势之从容沉稳,可见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述,作者首先从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

周旋应时,尽管因人不同,人们做事处世的方法千差万别,但人们的观点无外乎有两种,一

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另一种则是当对所遇事物

产生厌倦时,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无端的感慨就产生了。第二层,针对人生的这种感

情变化,用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

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端,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这里的

“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第三自然段分三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于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就用孔子的话总说生死大事,提到生死这件大事是令人悲伤的。第

二步,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

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三步,作者

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

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一步作者点出

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

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

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2.情感思路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

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

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

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

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

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

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

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

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

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

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

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

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

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

积极的。

3.深刻理解

重新把握《兰亭集序》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这篇杰作时,要么指责它情调消极,要么泛泛而论,未能揭示它

内蕴的精神。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人自身的外在

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

和宇宙情调,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能使我们更趋近于文本的内在精神。

(一)澄怀者眼里的自然。本文开头以简净雅洁,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兰亭宴集之时优

美的环境和融和的天气,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读者的心

胸也会变得灵秀爽快。

这里的自然是经过王羲之心灵漱涤过的自然,是澄怀者眼里的自然。王羲之以高洁脱俗

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自然在他的眼里就有了活泼的生机和灵性。

(二)深情者眼里的自然。《兰亭集序》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

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深情的人对事物往往别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

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执著。

文中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一望无垠 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恃,

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第三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他的这种认识、

关注,使人们对探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优长和局限拥有清

醒的认识,从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

消极的。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

知识

目标

1、了解作者及演讲背景。

2、反复3、朗读体会本文慷慨激昂的语言。

4、积累一些词语。

能力

目标

1、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朗读能力。

3、培养演讲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词语概括能力。

情感

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崇2、高献身精神。

3、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4、为崇5、高而6、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点1、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2、体悟马丁路德金博士崇3、高的献身精神

4、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难点1、了解黑人的历史及现状,了解马丁路德金的演说的背景

2、演讲词的特点及运用

教学方法

或课件

1.诵读法。

2.问答、讨论与拓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语

①: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能给大家上

一堂课。希望在这节课里,能让我领略到

大家的风采。一举手,一投足,都能体现

出我们的高素质。有没有信心上好这节

课?

首先,我要给同学们出一道问题,请你根

据我说的前三个词语,说出一个国家的名

称。“乔丹、华盛顿、好莱坞、911”---

看来同学们对美国非常熟悉。(展示美国的

地图),美国被很多人描绘成自由的天堂,

纽约曼哈顿岛上矗立的自由女神像也成了

美国的像征(出示自由女神像)。

但真正的情形如何,美国真的是所有人的

天堂吗?

我们用一组图片来说话。

出示图片:平均每三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

黑人,那么黑人是从哪里来的。

图片1说明:16世纪起,欧洲白人就把非洲

黑人掳掠到美洲为奴。

图片2说明:黑人作为商品来买卖一直延续

到19世纪,1861年解放黑奴宣言,让黑人

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

呢?

图片3说明:几个白人警察在公众场肆无忌

惮地殴打一个年轻的美国黑人小伙子。

图片4说明:这是一个饭馆,白人请进,黑

人请出。(shouout!滚!)

响应老师的号召

同学回答出美国

同学们可能有各种答案

同学们看图片

为拉近和学生的

距离,和学生进行

交流

师小语:通过这组图片,你还能说明美国

是绝对的自由吗?

那么,如果我们都是美国黑人,我们应该

怎么去做?

大部分的美国黑人会怎么去做呢?

美国的黑人在20世纪50年代,展开争取民

权的运动。南部一名黑人妇女拒绝让座给

白人而被捕的事件,激起持续的抗议行

动。当时在教会当传道士的马丁.路德.金

(MartinLutherKing),也投入争取黑人

民权运动的行列,并成为了民权运动的领

袖。(图片展示)

环节1:介绍作者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

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美国牧师、

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深受圣雄甘地不

抵抗,非暴力运动的影响。一生曾三次被

捕,三次被行刺。1968年4月4日,马丁路

德金在田纳西州被种族主长恨歌朗读全文 义者刺杀身亡。

马火树银花的意思 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

奖获得者。(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

生日也被确定为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本

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

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

思想和典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

环节2;写作背景介绍

1963年8月28日,25万人响应马丁路德金

的号召,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游行,争取立

法保障黑人的权利。马丁.路德.金在林肯

纪念馆前的石阶,对群众发表著名的「我

有一个梦想」(IhaveaDream)演说,希

望白人和黑人有一天可平等地生活在一

起。(再现演讲的视频资料)

环节3:检查预习

词语积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十分震惊。

义愤填膺:形容心中充满了愤怒。

安之若素:安定镇静,跟平常一样。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

分焦急。

摇摇欲坠:摇摇晃晃,就要落下来。比喻

地位或基础极不稳固,马上就要垮台的样

子。

环节4: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稿,在朗读

的时候一定要读出感情和气势。下面我给

同学们范读一段,接下来同学们自己读。

并且思考;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是什么?(把

相关段落标识出来)[出示幻灯片]

找出相关段落后,指读一遍。再提要求;

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马丁路德金的梦想

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

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听范读后,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

第一个问题

生找出相关段落(11—17)

生概括;自由、平等、友爱

生答没有

了解

黑人

的历

史和

现在

,熟悉

马丁

路德

金的

经历

和思

我读我积累

(2)马丁路德金当时向所有的黑人喊出了

“要求自由平等友爱”的梦想,是因为当时

黑人享受这些权利吗?

(再问)黑人的境遇如何?(提要求;请

同学跳读文,找出介绍黑人遭遇的段落,

大声朗读,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3)通过朗读第二段,我们知道了黑人仍

然生活在受歧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

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作为黑人当

然应当讨回自己的权利,实现“自由、平等、

和白人友爱相处”的梦想。那么,怎样实

现这个梦想呢?(出示大屏幕:怎么实现

梦想?)

老师明确;金博士是不是鼓动黑人去用暴

力解决问题,实现梦想?用非暴力解决问

题,争取权利是金博士一贯的主张。

(4)小结;美国的黑人虽然还在受歧视,

虽然仍生活在贫困中,但在金博士热情洋

溢的演讲中,它告诉了我们只要采取和平

的、不用暴力的手段,就能实现所有黑人

要求自由、平等、友爱的梦想。

环节5:这是一篇富有文采,热情洋溢的演

讲,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请从课文中找

出你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大声地朗读。

(出示朗读要求:感情充沛,掌握好情感

表达的轻重缓急)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在课下多练习,

你会读得更棒!

环节6:拓展训练即兴演讲

如果把黑人的遭遇比作根,我们都知道根

是苦的,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苦根上

就一定会结出甜美的梦想之花。这个梦想

不但是金博士一个人的,也是千千万万个

美国黑人的梦想,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那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能告诉我

吗?

出示大屏幕: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说

一段话,表明你对未来的展望。

环节7:结束语

听了大家慷慨激昂的演说,我们的心灵又

经受了一次洗礼,我们人生的目标又清晰

了几分。

我想起了我国诗人国风写的一首诗送给大

家:

跳读课文,思考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跳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可能会找出“不要采取错误的

做法”、“不要敌对和仇恨”、“纪律

严明”、“坚持下去,忍受痛苦”等

答案,都是合理的

生答不是。

大声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找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

畅谈梦想

生例:我有一个梦想,让所有的沙

漠都变成绿洲,再也没有铺天盖地

的沙尘暴,遮挡我们的双眼;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条河流都清澈

见底,不再泛起肮脏的白沫,让每

一条鱼儿快乐的嬉戏;

我有一个梦想,每一片天空都碧蓝

如洗,不再涂抹滚滚的浓烟,让每

一只鸟儿自由的翱翔;

我有一个梦想,城市的每一个角

落,不再有垃圾堆积成山,让每一

个孩子在绿树下草地上健康的成

长。

我读我思考

分析梦想是什么

分析为什么有这个梦想

分析怎样实现梦想

我读我提高

拓展训练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世界不在动荡

没有战争、贫困和饥荒

幸福的生活充满阳光

和平的鲜花到处开放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人类不在忧伤

没有恐惧、歧视和眼泪

欢乐的歌声响彻四方

自由的鸟儿展翅飞翔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大地不再凄凉

没有破坏、掠夺和污染

秀美的江河一片蔚蓝

我有一个梦想

那一天将化为美好的希望

让我们携起手来,

迎接这一天的来临

用我们的爱实现梦想

愿大家珍惜时光,努力拼搏,为心中的梦

想而奋斗!愿全人类的美梦成真!让我们

一起祈祷吧!(在《我有一个梦想》歌声中

结束)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

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

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克尔杰

佛逊、林肯……另外,还有“”。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

UnitedStates”(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

的。可是,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

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

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

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

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

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

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预习

检查

1.重点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课前印发预

习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促使绝句古诗带拼音版

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1.思考: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你将从哪

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

实现梦想?)我们现在速读课文3分钟,看看作者是不是和

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梦想是什么?(17-25节)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

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2.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17-25节,结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梦想

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2)指名朗读1-5节,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黑人仍然

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

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

国将出现叛乱。)

(3)指名朗读6-16节,概括怎样实现梦想?(采用非暴力

手段进行斗争,决不退缩)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

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

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1.为什么直到17节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梦想?放在后边

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实?美国不是很富有

吗?不是标榜本国最讲人权吗?结合预习资料中的背景材

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谈谈你的理解。

(注:以上两个问题均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交流思考结果的

方式,进行讨论,然后点几个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小

结)

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

性。

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

作者讲话的深远意义。

注重以学生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

师之间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课堂小

通过本节课学习,说说演讲词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很容易说出演讲目的明确、逻辑性

强,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等,教师在此作如下补充,过

渡到下一课时:演讲词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小

结。

兼具小结和过渡的作用

布置作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好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充分利用课余

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导语设

演讲词《囚宠》傅渝 一般具有有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本文除了具备这

一特点外还充满了激情。其中语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你能

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备怎样的特点吗?(大量运用排比

引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体会排比句

的表达效果,并应用到写作中去

句式)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

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

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

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

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

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

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

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

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

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

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

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

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

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

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

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

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

众受到鼓舞

反复诵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

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

(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

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

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

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训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

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

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

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

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更多推荐

兰亭集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