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十大情诗-思君如流水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小家碧玉)

虎丘中秋夜原文、注释及赏析

虎丘中秋夜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虎丘中秋夜

明代:张岱

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

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

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鹅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

一二山门,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天暝

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

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

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

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

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

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

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

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简短 敢击

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

识者!

译文:

虎丘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当地人和客居苏州的人、士大夫及其亲

眷家属女乐和歌姬、青楼的名妓和老鸨戏婆、民间的少妇和寻常人家

的好女儿、小孩子和妖治的美少年以及浪子恶少、清客和帮闲、奴仆

和骗子之类的人,全都聚集在虎丘这个地方。上从生公门、千人石、

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第一道山门和第二道山门,都

铺上了毛毡。人们席地而坐,登到高处远眺,看过去人就像平沙落雁,

云霞铺在江面上一样。天黑了月亮升上来,鼓吹弹唱的地方有百十处。

大吹大擂,十番锣鼓敲起来,渔阳鼙鼓响起来,如天翻地覆,像轰隆

的雷声和鼎镬沸腾的水一样,连呼唤喊叫都听不见。晚上八九点钟,

鼓声和铙声渐渐停歇下来,管弦乐器却越来越繁杂起兴,夹杂着歌唱

的声音,都唱“锦帆开,澄湖万顷”的同声合唱的大曲子,众人平仄查询在线检测 的嘈

杂声、锣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丝竹之声和歌唱之声,分不清民间传说故事100篇 节奏节拍。到了深夜,人

群渐渐散去,士大夫及其家眷亲属都乘船戏水嬉闹,每一桌酒席都竞

相歌唱,人人都争相献上自己的一技之长,南方和北方的风格交杂在

一起,管乐器和弦乐器更迭相奏,听的人刚刚才辨别出字句歌词,马

上就开始品评鉴赏了。二更天的时候人声安静下来,管弦之乐也屏息

而止,只有一缕洞箫之声,哀怨青涩又清丽缠绵,与歌唱的声音相和,

这样的音乐尚且还有三四处,更迭着演奏和唱。到了三更天,月亮孤

寂地挂在天际,空气肃寒,人声静寂,连蚊子牛虻的嘈杂声都消失不

见了。有一名男子登场,高高地坐着石头上,没有箫和节拍的伴奏,

声音一开始像游丝般发出来,忽然声音像石头崩裂、穿透云霄般强烈,

抑儿童古诗手势舞 扬顿挫,一个字个字地唱起来。听者旋即体会到歌声细微之处的美

妙,心动神摇,心血似乎为之枯竭,不敢鼓掌喝彩,只有一个劲地点

头。然而这个时候还有一百几十个人像大雁行列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坐

着,如果不是在苏州,哪里还能看到如此景象啊!

注释:

虎丘:山名,在苏州阊门外山塘街,相传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

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为名胜古迹荟集之地。土

著流寓:指本地居民和寓居于此地的人。崽子:男孩。娈童:以色相

获宠的美貌男子。游冶恶少:指浪荡子弟。走空:骗子。生公台:即

生公讲台。相传这里曾是晋朝高僧竺道生讲佛经的地方。千人石:又

名千人坐,位于虎丘的一块巨石,可以容纳千人同坐,因此得名。鹤

涧:在虎丘山后面,唐代一位道士曾于此处养鹤,所以得名。剑池:

在千人石北面的崖壁下,传说是吴王阖闾同其鱼肠宝剑共葬之地。申

文定:即申时行(1535~1614),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

谥号文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官员,官至内阁首辅,著有

《赐闲堂集》。试剑石:位于上虎丘路上的一块巨石,中间有道裂痕,

传说是吴王试剑劈开的。十番铙钹:通常称为十番锣鼓,民间的组合

乐器,以吹打乐器为主。渔阳掺挝(zhu):鼓曲名。庾信《夜听捣

衣》诗中“声烦《广陵散》,杵急《渔阳掺》。”锦帆开,澄湖万顷:

出自《浣纱记》,第十四出《打围》中的《普天乐》曲有“锦帆开,

牙墙动。”第三十出《采莲》的《念奴娇序》曲中有“澄湖万顷、见

花攒锦绣,平铺十里红妆。”同场大曲:指多人同时演唱的大曲子。

蹲踏:又叫“蹲沓”、“噂杳”,形容各种声音集聚在一起,嘈杂纷

纭。丝竹肉声:指管弦乐器和人歌唱的声音。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拍煞:节拍煞尾,泛指

声音旋律的节奏。藻鉴:品评赏鉴。寂阒:寂静无声。针芥:形容细

小之物。雁比:形容排列有序。使:假使,如果。讨:求。识者:谓

知音。

赏析:

张岱之笔,犹如摄影机镜头,把虎丘中秋的情景尽收眼底。

文章首写赴会。袁宏道当年已把游人写得纷错如织,曾谓“倾城

阖户,连臂而至”,“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张岱则把倾

城而出的各色人及千人石至山门的各个地点也一一点示出来。如果说

袁文是散文式的铺叙,张文则是多种镜头的叠映,使簇拥纷错之状,

更加立体地映现出来。

次写初更。初夜时,这里是一番热闹景象,四方游人初集,唯有

锣鼓吹打,才足以表达兴奋之情,及至更定,开始演唱,但因人物错

杂,雅俗不分,大家都只以自娱为乐,所以无论吹弹歌唱,总是选择

“锦帆开”“澄湖万里”之类热闹的合唱曲。在行家张岱看来,真是

“丝竹肉声,不辨拍煞”,这似乎是为那种天真可爱所逗乐,又像是

因那种幼稚浅俗而微微摇头。更深时,凑热闹的游客渐次散离,留下

的是真正的听众,都在耐心地品尝管弦伴奏中的南北曲的清唱。

继写二鼓。经过竞争汰选,只留下三四人,由一缕洞箫伴托着演

唱。其特点是一片静穆,只有深于昆曲雅致的听众在等待最后的优胜

者上台。

终写三鼓。被认为最有水平的演唱者当于此时登台献艺,故而特

别引人注目。袁文与张文都以饱含深意的笔调写唐朝历史 出一段极优美的文字。村居古诗图片

先看袁文:“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

几尽一刻,飞鸟为主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这是诗人的感知,引

譬取喻,以文字的形象音韵感人。再看张文:“一夫登场,高坐石上,

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刻,听者寻入针

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这是行家的体悟,析微通幽,

字字切中肯綮,将真确的理性分析如盐入水般地融进生动形象的\'表述

之中。昆曲清唱到了明末,极其繁缛柔曼,一字三折,声多字少,一

般人无法听懂唱词,而行家则乐此不疲,自得“曲高和寡”之趣。张

岱以为,演艺到了令人“不敢描写夏天的古诗有哪些 击节,惟有点头”的情境,是为极境矣。

此时,表演者与观众的神情契合无间,却又不知其所以然,八个字传

写出了那种不可言传的意境。至此,读者亦“不敢击节,惟有点头”

了。

文章以戏曲行家的那种晰毛辨发功夫,在袁宏道的《虎丘》之后

百尺竿头更进一尺,至妙至绝。

文章反映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交际的需求和对艺术生活的热爱,也

反映了民间演出水平的高妙和群众组织社会活动的非凡能力。既写出

少数“寻入针芥”的曲迷的品味,也写出“雷轰鼎沸”的群众大场面。

既写出“演者”的踊跃献艺,也写出“听者”的心理活动。这里的

“听者”首先就是老于此道的作者本人。正因为他作为“听者”始终

活动在当时的情境中,而且又以一名行家里手的身份,有条不紊地剖

析、描述,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曲会的胜迹中去,又鬼使神差般地

把读者引入当时那些曲迷的心理中去,与他们一起呼吸,一起观摩,

一起凝神于微李白诗集哪个版本最好 妙的艺术之中。

七步诗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碛中作译文及注释


更多推荐

鬼使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