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故事概括-聊斋志异之小翠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勃的拼音)

怀古诗鉴赏之《石头城》

教学目标:

1 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及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2 熟读、背诵《石头城》

教学重点:把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一个地方,它曾是“六朝古都”,见证了六朝的兴盛衰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凭

吊历史的对象,它是?—生字组词三年级上册 —南京,古称金陵、秣立冬暖心祝福语 陵、石头城、建康、建业、江宁、应女孩取名子衿的寓意 天

等。

唐代诗人刘禹锡虽然没有亲自来到这里,但是也有所耳闻,一口气写了五首诗,合

为《金陵五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一首《石头城》(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了解史实)

《石头城》是一首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

一首。

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城。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后傍钟岭,壮丽险峻,

位置重要。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

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

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诗中讲的“淮水”即秦淮河,是当年六朝显贵游乐的场所,是当时最繁华之地。

有诗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

时过境迁,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齐读

1)纠正字音

2)划分节奏:二二三

3)指导诵读:

“故国”空城”后宜停顿

“在”回”二字宜重读,“旧时月”还过”重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个别读,学生互评。

4、自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然后思考问题。

四、抓意象,体味意境

1、这首诗写了什么景?

板书:三幅画面(或三个镜头)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过女墙

2、这三个镜头共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教学重点)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

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的两个双音节形容词)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解说诗句,描述画面。教师点拨: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来说,

要忠于原诗,运用联想和想象,语言优美、连贯)

明确:

镜头一:群山围绕着石头城,四面环山。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

感。

镜头二:潮水依旧拍打着都城,今城却非昔城。一“空”字足见其凄凉;潮水碰到

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寂寞的心情默默返回。潮水如此,人何以堪?(注意拟人手法)

镜头三:秦淮河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那映照繁华的明月,仍旧从城

墙后面升起。月照空城,更见“寂寞”“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历史的见证,

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这三个镜头,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

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这种手法抒情手法叫做?寓情于景)

或者: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

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

荒废。

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第

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

见“寂寞”

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

主要意象:月——横亘古今,跨越时空,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如: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望相似。

苏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

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

3、作者借此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物是人非,今非昔比,昔盛今衰,人生无常)

点拨:和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类似?(活页作业第一单元单元检测,知识迁移、沟

通和联系)

岑参《山房春事二首》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五、明确全文主旨:借古讽今

结合写作背景: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

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

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讽谕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或

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

六、学生归纳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寓情于景

2、拟人(寂寞、过)

七、比较阅读:以下三首诗均为怀古之作,是比较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

“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

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

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②越中:即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

同是李白的怀古诗,但两首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不相同。请结合两首诗

的思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对

比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

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

八.归纳总结:

一、咏史诗的概念(咏怀古人、古事、古迹)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

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二、思想内容

1、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2、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

三、主要写作手法: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四、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吊古伤今、今昔对比、 用典、寓情于景

五、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对作

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

涵的地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当然,诗词的注解,有时也能很

好地帮我们完成这第一步。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

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

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

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

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

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

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

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

怀古》,便是如此。

4、要分析写法。

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也

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另外,引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补充资料:

探讨诗中“月”的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

词。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

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

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

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

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

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

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

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

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

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

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

轼《水调酒泉子拼音版 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

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

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

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

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等,真是举不胜举。

三、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

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

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亘古如斯,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这几句诗句将时

间对生命的王绩《野望》 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

马度阴山。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

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

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

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

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如此,人物代代

无究已,诗人从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一种欣慰。

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二、常见的咏史怀古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

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

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寒塘渡鹤影 ,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

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望哨的近义词 :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③柏森森:柏树

长得高大而茂密。③黄鹂:黄莺。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⑤两朝:指刘

备、刘禅父子两朝。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⑦荷花的唯美意境句子 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

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

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

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

“自”“空”。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

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由于苏轼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

官僚罗织论罪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的。

试析词中景物特点以及抒发的情怀,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

从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词人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

功伟业,抒发了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

上的力量。整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①山河表里:指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②西都:指

长安。③秦汉经行处:指秦汉两代皇帝苦心经营的地方。

这首小令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这首小令,写景气势非凡,既充满动感而又饱含感情,抓住了武术宫殿楼阁都变为废墟

这一典型事例,写出了封建王朝兴则大兴土木,亡则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的都是痛苦。

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

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

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

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

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

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

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

后,当地唐代古诗有哪些 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

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0、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

了隐者的代称。

11、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劳歌:本指在丰乐亭游春其三表达的情感 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6、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17、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

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18、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

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9、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

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十六字令三首朗诵配乐-二年级村居古诗翻译


更多推荐

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