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宵-伯牙绝弦是成语吗


2023年4月6日发(作者:人生格言励志短句霸气)

1

【篇一】李白经典诗词赏析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唐代〕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赏析

这首诗首句点明作者与朋友喝酒的地点与环境;次句以反复手法

渲染开怀畅饮的场面;三句运用陶渊明的典故,写自己喝醉请对方自

便;末句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此诗表现了一种随心所欲、恣情

纵饮、不拘礼节的人生态度,展现出一个具有高度个性化、超凡脱俗

的艺术形象。全诗在语言上词气飞扬,体现出歌行的风格。

李白饮酒诗特多兴会淋漓之作。此诗开篇就写当筵情景。“山中”,

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

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

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称心如意,

于是乎“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了。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

采用词语的重复,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读者仿佛

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听到“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那样兴

高采烈的劝酒的声音。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由于贪杯,诗人李白的朋

友喝得大醉,就告诉李白“我已经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

你若还觉得有意的话,就请顺便抱只琴来!”“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

故出自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宋书》记载,陶渊明不懂音乐,但是家

里收藏了一把没有琴弦的古琴,每当喝酒的时候就抚摸古琴,醉了就

2

和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几乎用陶潜的原话,

表现出一种天真超脱的风度。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特的所在。盛唐时期,绝句已经格律化。而李白

的《山中与幽人对酌》却不迁就声音格律,语言上又有飞扬的气魄,

有古代歌行的风格。

诗的艺术表现也有独特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

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

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纯是歌行作风。惟其如此,

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

不违乎绝句艺术的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

或者说直中有曲意。诗前二句极写痛饮之际,三句忽然一转说到醉。

从两人对酌到请卿自便,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卿且去”之际,末

句又婉订后约,相邀改日再饮,又是一顿宕。如此便造成擒纵之致,

所以能于写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表达出来,自然有味。

此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内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

率然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无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远。

此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

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是化用一个故实。

《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

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

‘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此诗第三句几乎用陶潜的原话,

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四句的“抱琴来”,也不是着意于声

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这从其出典可以会出。

【篇二】李白经典诗词赏析

古朗月行

3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

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

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

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

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

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

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

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

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

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

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

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4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

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

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

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

天下。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

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

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

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

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

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

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

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

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

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

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

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篇三】李白经典诗词赏析

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李白〔唐代〕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长得一作:常得)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5

赏析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唐诗300首全集朗读 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

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

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

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

融合惊起一滩鸥鹭图片 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

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

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

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篇四】李白经典诗词赏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

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

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

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6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

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

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

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

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

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

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

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

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

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

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

“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

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

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

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

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强

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

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

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

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

是白昼眺望所见。

7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

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

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

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

思念倦鸟知还的意思 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

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气宇轩昂 应是告别故乡而

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

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

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容量丰富,

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篇五】李白经典诗词赏析

山中问答/山中答俗人问

李白〔唐古诗乌衣巷唐刘禹锡 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赏析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击空明兮溯流光 抒发了作

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

8

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

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

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

“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

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

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

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

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

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

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

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

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

“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

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

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

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

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

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

“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

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

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

“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

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

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

9

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

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

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

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

浓。用笔八月十五的古诗有哪些二年级 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

实对比,蕴意幽邃。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

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

更多推荐

李白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