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下一句是什么-镰组词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飞来横祸)
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五篇】
【篇一】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够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
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仅仅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
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
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能够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
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
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
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
道理:即使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
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
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
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
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
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
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个条
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
时也要休息娱乐。所以,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
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
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
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
于以文学家名世。所以,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使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
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
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
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
的深意。其次,大量使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
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
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
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使用了代称、引言等修
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极大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
脍炙人口。
【篇二】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爱莲说
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一作:盛
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
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
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
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
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
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
当然就很多人了!
赏析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
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
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选用“可爱”二字,包罗
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
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
题意:陶渊明能够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
“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
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
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
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
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
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
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个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
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
力的渲染。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
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
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
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
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
体现。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实行了比较和品评:“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写少年意气风发的诗句 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
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
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
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
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
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
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与这篇小品参
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
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
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
呢?这里先用花实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
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
淋漓尽致。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
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
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
风日下,绝大部分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
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篇三】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富贵不能淫
先秦: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
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
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
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
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
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准确的位置‘礼’
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
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
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
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赏析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
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
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景春
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
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
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实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
能称为大丈夫。
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仅仅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
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
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于君,当然也应该顺从,但顺从
的原则是以正义为标准,如果君行不义,臣就应该劝谏。妻子对丈夫
也是这样,妻子固然理应顺从丈夫,但是,夫君有过,妻也就当劝说
补正。应该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监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问是
非,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妾妇之
道”还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妇人之道,而实实在在就是“小老婆之
道”。
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能够说是深恶
痛绝了。遗憾的是,虽然孟子对这种“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两千多年来,这样的“妾妇”却一直生生不已,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护,“妾妇”难存,但“妾妇说”却
未必不存,甚或还在大行其道哩。
孟子的办法是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这就是他那流
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
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
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
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
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
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
光辉,在历曾鼓励了很多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
座右铭。
【篇四】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
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 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
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原委的意思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能够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能够辟患者何
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
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能够已乎?此之谓
失其本心。(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
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择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
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
只好牺牲生命而选择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
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
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
手段,哪一样不能够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
那么凡是能够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能够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
活命,不过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不过
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
“不义”)。不但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
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
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
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
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理解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
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
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理解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
道不能够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实行深入讨论的
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
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
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
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
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
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
(按如今的通俗理解,能够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
“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能够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
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四时田园杂兴全集 所诱惑,而像
“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理应是:
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
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个观点的。本
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语
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篇五】经典文言文名篇翻译分享:两小儿辩日
先秦:佚名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富组成的词语 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
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
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
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
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赏析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
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
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
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
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春日秦国怀古阅读答案解析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能
够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
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要
“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
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
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
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面对两小儿
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两小儿善
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能够从两小儿
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理解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
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
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
个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
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
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
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
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
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
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
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而且因为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
自然因素,简单使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准确解释
的。但作出准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
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义无反顾造句-模字组词
更多推荐
古文观止十大名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