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诗七言绝句-七夕节的古诗大全30首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唐诗三百首儿童注音版)

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两个

字含义不同。前者指

生活贫穷

,而后者则作

缺少

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

格。

C

.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

尊前①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②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

离的佳人。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拟把

”“

欲语

从心理和神态上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归期在即主人公内心的不舍、

不忍又不得不离别的痛苦。

B

.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

且莫

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叮

咛恳切,反衬后句

肠寸结

的哀痛伤心。

C

看尽

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与

直须

始共

相呼应,只有欣赏看尽洛阳

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

D

.整首词通过记叙、抒情表达了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又从儿女柔

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问题。

2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是本词的名句,有人评价说这两句

于伤

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诗五首

赵翼

其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①,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其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注:

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

1

.下列对这组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满眼

句以转轮为喻,言世界化育万物,生生不息。

B

天工

句言天工造化与诗人巧思竞相争新,创造无穷。

C

预支

两句写再有新意的诗歌,千年后亦或使读者觉得陈旧,体现了诗的发

展特征。

D

熊鱼

一句借

鱼与熊掌

之典,写出诗人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的矛盾

心理。

2

.论诗五首(其三)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①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遣兴其二

袁枚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③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注】

箴:规诫。

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灵犀一点:

作者论诗重

性灵

,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

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

心有灵犀一点通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

B

.《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

如压倒。

C

.《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

者才华。

D

.《遣兴

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

动关系。

2

.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宋)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

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

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

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中的

偶成

,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

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

.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

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

.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

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

.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

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2

.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

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

个道理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为

观书有感

,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

义。

B

.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

C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

动。

D

.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

水。

2

.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海上明月共潮生

一句中一个

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

江天一色无纤尘

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

玉户帘中卷不去

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

昨夜闲潭梦落花

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74

.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

的一项是()

A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

.今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什么意思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2

不知江月待何人

中的

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

行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的

低头便见水中天

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

家的哲理意味。

B

.两诗的动词

把、插、低头、退步

”“

抛、接、拔、插

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

专注劳作的状态。

C

.后诗将

比喻为

兜鍪

,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

斗场面。

D

.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

的劳动图景。

2

.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

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莫言:不要说。

赚得:骗得。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甲诗整首合看,写小溪是无法被万山阻拦的,只要有一溪存在,就宜让出一

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B

.乙诗用

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

字呼应,为

后两句蓄势。

C

.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

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人的情感,

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

.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了某种

新鲜的人生经验。

2

.诗人杨万里在这两首诗中均以

万山

设喻说理,而寓意不同,请分别说出这

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①无烟。

人学始知道②,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①

元:原本、本来。

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诗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即不断探索获得知识。

B

.孟诗强调了学习必须自己去实践,说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实,使人易于接受。

C

.颜诗中

正是男儿读书时

为上句作补充,勉励人们年少要珍惜时间,刻苦读

书。

D

.两首《劝学》诗都是劝人学习的,但是体裁不同,孟诗为五言律诗,颜诗为

七言绝句。

2

.两首《劝学》诗都阐明了

学习要趁早

的问题,但内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

A

2

颈联描写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

泉声

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

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

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

的赞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前者指

生活贫穷

’”

错误,此处是指

不得志的困境

居穷道不穷

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

修养。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古代诗人 砚池中

,是说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

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

竹影

泉声

,是分别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书案

砚池

则表现了弟侄

在干戈地

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

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

好学、尚礼的品质;

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

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

二、

1

B

2

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的情感本与风月无关,但人们常移情于物,赋予客观事物人

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

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

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更为开阔了。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反衬

错,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

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

且莫

二字体现出劝阻之辞恳切,

肠寸结

足见的哀痛伤心

之深,此处没有使用反衬手法。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意思是说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

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这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

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从而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

情感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

所谓

人生自是有情痴

者,古人有云

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

。这正是

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此二句虽是

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此种情痴正与首二句

所写的

樽前

”“

欲语

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

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就

显得更为开阔了。

三、

1

D

2

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

诗歌评价标准不一。

(

诗歌标准众说纷纭

”)

读诗须有一定储备。

(

诗歌欣赏本有门槛

”)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内容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

D.“

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

错。

为困窘、困厄、不得志之意,诗人取

诗穷而后工

意,写出了自己因未

而不

,想

又怕

的诙谐趣味,表现出诗人的自嘲。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蕴含道理的能力。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

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

高人

。这说

明诗歌评价标准不一,读诗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

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

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

艺苑

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

独具只眼

,那就只能

人说短长

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表明诗歌欣赏本有门槛,

读诗须有一定储备。

四、

1

D

2

.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

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

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

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

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

错误,应该是

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

关系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箴作诗者》

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

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

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

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

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

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

非易奏

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

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

“看朱成碧by款款剧透

非易奏

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

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

《遣兴

其二》

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

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可见《遣兴

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

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思想感情 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

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好诗来之不易,

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

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

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

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田园乐王维这首诗的意思 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五、

1

B

2

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

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

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

四时

、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

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

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

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

此处的

,是佛、道两家宣扬的

心气和平

”“

收心忍性

,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

,不是

闲暇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

是豪雄

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

上是英雄豪杰。

首联,

睡觉东窗日已红

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

心气和

”“

收心忍性

,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

贫贱而自乐的从容。

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

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

万物

”“

四时

有形的

天地

和变幻的

风云

是作者日常所

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

格物致知

的功夫,指导人

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

富贵不淫贫贱乐

六、

1

D

2

主要运用比喻。

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道理。

启示:要不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

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

以水渠之清设问

……”

错误,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并非

水渠

故选

D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说因为

方塘

有那永不枯竭的

源头

,源源不断地

给它输送了

活水

,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葆清澈。

得能反映出

云影

”“

共徘徊

的细致情态。诗人运用比喻,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

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更新、发展新知识。从而启示人们要

不断学习耕田的拼音 新知识,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也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

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

流。

七、

1

C

2

A

3

不知江月待何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错误。这两句中,通过

两个痴情的动作,

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

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

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A.

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

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

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

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故选

A

3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不知江月待何人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

只相似

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

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八、

1

C

2

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

低头

能看见水中天

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

退步

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

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

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

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

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春天的古诗句子 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化静为动

错,

笠、蓑

是物,

兜鍪、甲

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

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故选

C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

低头便见水中天

,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低头

寓意人要懂得谦虚;

便见水中天

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

——

天空。此句寓意为人

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

退步原来是向前

,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

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

退步

,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

句中的

退步

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

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

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

斗笠

比作头

盔,

蓑衣

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蝠组词二字2个 拼搏。

雨从头上湿到胛

,雨势甚猛,

尽管戴

,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

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

与敬佩。

九、

1

B

2

.【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

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

错误,

赚得行人空喜欢

意思是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

白白地欢喜一场

,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

”—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

故选

B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

万山

的形象特点。

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

万山

,一个是

溪水

万山

阻拦溪水,不许溪水

往前奔流,而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同,但水流最终是拦不住的,在山间经过不休止地穿梭,

最终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此时小溪已全然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

了。由此可知,这溪水的流淌好比事物的发展中国最美十篇散文 变化,好比是生活中的新事物,而万山则是阻

挡事物变化的因素,溪水最终的

堂堂

以及

出前村

说明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如乙中,诗中写人们下山时的心理,第一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

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

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

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第二句

赚得行人错喜欢

以一

凸显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

空喜欢

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

遇到多少道山岭。诗人借助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

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十、

1

A

2

孟诗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趁着青春年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强调青

春年少时是容易获取知识的时期,学习要趁年轻。

颜诗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

黑发

”\"

白首

\"

形成强烈对比,点出要珍惜青春年少,及早学习,不要等年纪大了来后悔,突出读书

学习要趁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

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

说法错误,前两句写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

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学习方法。

故选

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首诗歌中哪些诗句阐明了

学习要趁早

的观点。然后再探究其在内容

和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孟诗阐明

学习要趁早

的观点是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两句,这两句意思是趁着青春年

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反问修辞,内容上侧重强调趁着青

春年少的时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要趁年轻努力获取知识。

颜诗阐明

学习要趁早

的观点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两句,这两句意思是少

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节妇吟背景故事 了。句子中

黑发

白首

是采用借代的

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

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更多推荐

诗穷而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