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诗七言绝句-七夕节的古诗大全30首
2023年4月7日发(作者:唐诗三百首儿童注音版)
古代诗歌阅读:哲理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
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两个
“
穷
”
字含义不同。前者指
“
生活贫穷
”
,而后者则作
“
缺少
”
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
格。
C
.尾联是对侄子的慰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赞美并鼓励了弟侄。
D
.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2
.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
尊前①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②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
①
尊前:即樽前,饯行的酒席前。
②
春容:如春风妩媚的颜容。此指别
离的佳人。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
拟把
”“
欲语
”
从心理和神态上形象细腻地写出了归期在即主人公内心的不舍、
不忍又不得不离别的痛苦。
B
.离歌一曲,愁肠寸结,离别的忧伤极哀极沉,
“
且莫
”
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叮
咛恳切,反衬后句
“
肠寸结
”
的哀痛伤心。
C
.
“
看尽
”
表现了一种遣玩的意兴,与
“
直须
”
和
“
始共
”
相呼应,只有欣赏看尽洛阳
牡丹,才容易送别春风归去。
D
.整首词通过记叙、抒情表达了深重的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又从儿女柔
情中提出带有哲理的问题。
2
.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是本词的名句,有人评价说这两句
“
于伤
别中蕴含平易而深刻的人生体验
”
,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诗五首
赵翼
其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①,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其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其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注:
①
钧,制陶器所用的转轮。
1
.下列对这组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
满眼
”
句以转轮为喻,言世界化育万物,生生不息。
B
.
“
天工
”
句言天工造化与诗人巧思竞相争新,创造无穷。
C
.
“
预支
”
两句写再有新意的诗歌,千年后亦或使读者觉得陈旧,体现了诗的发
展特征。
D
.
“
熊鱼
”
一句借
“
鱼与熊掌
”
之典,写出诗人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的矛盾
心理。
2
.论诗五首(其三)阐述了哪些道理?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两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箴①作诗者
袁枚
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②。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遣兴其二
袁枚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③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注】
①
箴:规诫。
②
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皆是西汉辞赋家。
③
灵犀一点:
作者论诗重
“
性灵
”
,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
书
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
“
心有灵犀一点通
”
。
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理是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诗歌中的物象基本是在为表达作诗的道理服务。
B
.《箴作诗者》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邹阳、枚乘二人终究被司马相
如压倒。
C
.《箴作诗者》颔联先间接说作诗数量少才能精;又说写诗慢下来,反能见到作
者才华。
D
.《遣兴
其二》是规诫为诗者而作,于简淡中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
动关系。
2
.这两首诗中诗人对作诗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宋)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②,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
①
程颢,宋代大儒,著名理学家、哲学家。
②
道,世界运转的原理、规
律。形,物质。有形外,即超越物质的存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中的
“
偶成
”
,表明诗人的题材是在生活中信手拈来,而非刻意探求,
是心灵品质的自然流露。
B
.诗人认为,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酣睡到东窗红日高升才悠然转醒,事
事从容,心态闲静安适。
C
.在诗人眼中,万物静止皆呈圆满自得之态,欣赏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兴味盎
然,人与自然流通不隔。
D
.诗人化用孟子文句,提出当心灵不受困于外在的条件限制时,最终能够成为
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
2
.作为一位伟大的理学家,程颢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生活家。作者在此诗的尾
联提出了修身成人的道理,请结合全诗谈一谈,诗人是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感悟这
个道理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为
“
观书有感
”
,诗中却只字未提读书之事,含蓄蕴藉,富有启发意
义。
B
.首句将半亩方塘水比作一面镜子,表现了塘水的明净清澈和水面的平静美丽。
C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天空和云的影子映在塘水之中,犹如人在徘徊,形象生
动。
D
.本诗最后两句以水渠之清设问,自问自答,指出渠水清澈是因为有了源头活
水。
2
.作为哲理诗,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阐释读书的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
“
海上明月共潮生
”
一句中一个
“
生
”
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B
.
“
江天一色无纤尘
”
八句由人见月、月照人,慨叹明月永恒,生命代代不息。
C
.
“
玉户帘中卷不去
”
两句写月色撩人,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D
.
“
昨夜闲潭梦落花
”
八句诗人运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游子的思归之情。
74
.这首诗主题内涵丰富,下列诗句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
的一项是()
A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B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C
.今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什么意思 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D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2
.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中的
“
待
”
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对其进
行赏析。
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诗的
“
低头便见水中天
”
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
家的哲理意味。
B
.两诗的动词
“
把、插、低头、退步
”“
抛、接、拔、插
”
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
专注劳作的状态。
C
.后诗将
“
笠
”
和
“
蓑
”
比喻为
“
兜鍪
”
和
“
甲
”
,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
斗场面。
D
.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
的劳动图景。
2
.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九、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
①
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②
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③
莫言:不要说。
④
赚得:骗得。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
的一项是()
A
.甲诗整首合看,写小溪是无法被万山阻拦的,只要有一溪存在,就宜让出一
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B
.乙诗用
“
赚
”
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
“
空
”
字呼应,为
后两句蓄势。
C
.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
“
拦
”
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人的情感,
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
.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了某种
新鲜的人生经验。
2
.诗人杨万里在这两首诗中均以
“
万山
”
设喻说理,而寓意不同,请分别说出这
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①无烟。
人学始知道②,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注
]①
元:原本、本来。
②
道:事物的法则、规律。这里指各种知识。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诗前两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即不断探索获得知识。
B
.孟诗强调了学习必须自己去实践,说理非常充分而又平实,使人易于接受。
C
.颜诗中
“
正是男儿读书时
”
为上句作补充,勉励人们年少要珍惜时间,刻苦读
书。
D
.两首《劝学》诗都是劝人学习的,但是体裁不同,孟诗为五言律诗,颜诗为
七言绝句。
2
.两首《劝学》诗都阐明了
“
学习要趁早
”
的问题,但内容和手法有所不同,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一、
1
.
A
2
.
①
颈联描写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
“
竹
影
”
与
“
泉声
”
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
②
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
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
③
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
的赞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前者指
‘
生活贫穷
’”
错误,此处是指
“
不得志的困境
”
,
“
居穷道不穷
”
是说人处于困境仍注重
修养。
故选
A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
“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古代诗人 砚池中
”
,是说
“
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
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
”
。就景物描写来说,诗人写
“
竹影
”
与
“
泉声
”
,是分别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表现弟侄书房周围景色的清幽、静谧;
而
“
书案
”
与
“
砚池
”
则表现了弟侄
“
在干戈地
”
仍能静心读书,一切景语皆情语,弟侄书房周围
景色的清幽、静谧正是主人公心境的体现,诗人借此赞美弟侄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仍能静心、
好学、尚礼的品质;
而这种清幽的环境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诗人借此表达了
对弟侄专心致志、勤勉好学态度的赞赏。
二、
1
.
B
2
.
①
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的情感本与风月无关,但人们常移情于物,赋予客观事物人
的情感色彩,从而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
②
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
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更为开阔了。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B.“
反衬
”
错,
“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
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
“
且莫
”
二字体现出劝阻之辞恳切,
“
肠寸结
”
足见的哀痛伤心
之深,此处没有使用反衬手法。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意思是说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
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这两句是对眼前情事的一种理念上的反省和思考,而如此
也就把对于眼前一件情事的感受,推广到了对于整个人世的认知,从而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
情感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含蓄生动的韵味。
所谓
“
人生自是有情痴
”
者,古人有云
“
太上忘情,其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我辈
”
。这正是
人生之自有情痴,原不关于风月,所以说
“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此二句虽是
理念上的思索和反省,但事实上却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此种情痴正与首二句
所写的
“
樽前
”“
欲语
”
的使人悲惨呜咽之离情暗相呼应。离别本是伤感的,但这两句将词人眼
前的感受,推广到对整个人世的认知,在表现伤别情感的同时也具有一种理性思考,意境就
显得更为开阔了。
三、
1
.
D
2
.
①
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
②
诗歌评价标准不一。
(
或
“
诗歌标准众说纷纭
”)
③
读诗须有一定储备。
(
或
“
诗歌欣赏本有门槛
”)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内容主题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
D.“
既想把诗歌写好又担心贫穷
”
错。
“
穷
”
为困窘、困厄、不得志之意,诗人取
“
诗穷而后工
”
意,写出了自己因未
“
穷
”
而不
“
工
”
,想
“
工
”
又怕
“
穷
”
的诙谐趣味,表现出诗人的自嘲。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蕴含道理的能力。
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
,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
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
“
高人
”
。这说
明诗歌评价标准不一,读诗要有独立的见解主张。
“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
,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
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
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
“
艺苑
”
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
“
独具只眼
”
,那就只能
“
随
人说短长
”
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表明诗歌欣赏本有门槛,
读诗须有一定储备。
四、
1
.
D
2
.不矛盾。第一首诗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第二首诗主张作诗要
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
诗的准备阶段,因为灵感的产生必须有平时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感情体验;第二首诗的主张实
际上是作诗的产生阶段,因为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
道出了创作客体对创作主体的能动关系
”
错误,应该是
“
道出了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能动
关系
”
。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观点,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箴作诗者》
首联用典表明不要自夸创作迅速,并即以历史事实来说明。
颔联是两句议论,紧承上联,正面表达观点。上句言诗与其多而粗,不如少而精。下句言不
率易落笔,能反复推敲者才是真正有才的人。
颈联连用两个比喻,在内容上承上启下。角是古代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其声音调
很高,但奏之不易;昙花很美,又被看作祥兆,但它很少开,即使开了也因时间短而很少让
人看见。两句都比喻好诗不容易得到。因
“
非易奏
”
故需多练,因不轻开故需耐其迟。
尾联又用了一个比喻,伸足了
“看朱成碧by款款剧透
非易奏
”
而需多练之意,也点明了贵少耐迟所能达到的境界。
可见《箴作诗者》中,诗人主张写诗要达到精深,唯一的法门是要下苦功,不能急于求成。
《遣兴
其二》
诗的意思是: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
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可见《遣兴
其二》中,诗人主张作诗要寻找灵感,做到化平凡为神奇。
两首诗歌所表达的观点看似矛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思想感情 盾,实则互为补充,分别适用于诗歌创造的不同阶段。
第一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诗的准备阶段,所谓
“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
,好诗来之不易,
就算是再有才华的诗人,对于写诗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好的诗歌的诞生需要的是时间和感情。
时间是指诗人不能急于求成,要舍得花时间去琢磨;感情是指,对于自己所写的诗,要付出
真情实感,诗歌应该作为诗人的爱好而不是炫耀的谈资。
第二首诗的主张实际上是作田园乐王维这首诗的意思 诗的产生阶段,每一个诗人所写的诗歌总是脱离不开自己的生活,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作诗只有积累没有灵感,也难有佳作。
五、
1
.
B
2
.
①
作者在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这就是作者认为
的英雄豪杰的精神境界。
②
首联作者由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的日常生活中,感悟这均是
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这种清静无为即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③
颔联和颈联作者从观察世间万事万物、
“
四时
”
、天地形体、风云变态中感悟虽然世事、
自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处富贵
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的境界。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闲暇有助于心灵恢复自由
”
错误,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
此处的
“
闲
”
,是佛、道两家宣扬的
“
心气和平
”“
收心忍性
”
,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
“
无
生
”
,不是
“
闲暇
”
。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应先明确尾联提出的修身成人的道理是什么,根据
“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
是豪雄
”
可知,作者认为修身成人的道理是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做到如此才称得
上是英雄豪杰。
首联,
“
睡觉东窗日已红
”
是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从中悟到心境清闲,事事从容,
“
心气和
平
”“
收心忍性
”
,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方能达到修道的精神境界,即达到富贵而不淫,安
贫贱而自乐的从容。
颔联和颈联的意思是冷静观察万物都有自得,四季兴致感受与人相同。道理通达天地形体以
外,深思进入风云变化之中。其中
“
万物
”“
四时
”
有形的
“
天地
”
和变幻的
“
风云
”
是作者日常所
见,让作者感到应在静观沉思中感受天地万物之外的大道,这种
“
格物致知
”
的功夫,指导人
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
“
富贵不淫贫贱乐
”
。
六、
1
.
D
2
.
①
主要运用比喻。
②
以池塘因有活水注入而保持清澈为喻,阐释了知识需不断更新和
发展的道理。
③
启示:要不断积累,不断地学习进取,使自己永葆活力;也启示我们要不
断接受新事物,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
以水渠之清设问
……”
错误,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并非
“
水渠
”
。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是说因为
“
方塘
”
有那永不枯竭的
“
源头
”
,源源不断地
给它输送了
“
活水
”
,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葆清澈。
“
清
”
得能反映出
“
天
光
”
和
“
云影
”“
共徘徊
”
的细致情态。诗人运用比喻,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
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更新、发展新知识。从而启示人们要
不断学习耕田的拼音 新知识,不断进取,才能达到更新、更高的境界;也启示我们只有思想永远活跃,
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
流。
七、
1
.
C
2
.
A
3
.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
“
待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具体地表现出游子、思妇的绵绵愁绪
”
错误。这两句中,通过
“
卷
”
和
“
拂
”
两个痴情的动作,
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故选
C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能力。
本诗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
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
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A.
这俩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
萧瑟、寒凛、凄清。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
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在这样一种凄寒凛
冽的境界中,一切生命与生机都受到沉重的压抑与摧残。与本诗所涉主题倾向不同。
故选
A
。
3
.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
“
不知江月待何人
”
,这是紧承上一句的
“
只相似
”
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
待
”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月以人的动作,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
又永远不能如愿。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
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八、
1
.
C
2
.
①
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
“
低头
”
能看见水中天
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
“
退步
”
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
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
②
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
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
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关于春天的古诗句子 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化静为动
”
错,
“
笠、蓑
”
是物,
“
兜鍪、甲
”
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
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故选
C
。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的能力。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中写
“
低头便见水中天
”
,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
“
低头
”
寓意人要懂得谦虚;
“
便见水中天
”
是描写看到了比水更辽阔的境界
——
天空。此句寓意为人
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
“
退步原来是向前
”
,写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
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
“
退步
”
,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此
句中的
“
退步
”
寓意人的主动退让,表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
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
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
“
斗笠
”
比作头
盔,
“
蓑衣
”
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蝠组词二字2个 拼搏。
“
雨从头上湿到胛
”
,雨势甚猛,
尽管戴
“
盔
”
披
“
甲
”
,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
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富有生活的谐趣。总之,诗歌表现了田
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
与敬佩。
九、
1
.
B
2
.【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
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
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
”
错误,
“
赚得行人空喜欢
”
意思是
“
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
白白地欢喜一场
”
,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说
“
赚
”—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
“
万山
”
的形象特点。
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
“
万山
”
,一个是
“
溪水
”
;
“
万山
”
阻拦溪水,不许溪水
往前奔流,而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同,但水流最终是拦不住的,在山间经过不休止地穿梭,
最终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此时小溪已全然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
了。由此可知,这溪水的流淌好比事物的发展中国最美十篇散文 变化,好比是生活中的新事物,而万山则是阻
挡事物变化的因素,溪水最终的
“
堂堂
”
以及
“
出前村
”
说明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如乙中,诗中写人们下山时的心理,第一句
“
莫言下岭便无难
”
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
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
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第二句
“
赚得行人错喜欢
”
以一
“
赚
”
字
凸显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
“
空喜欢
”
,
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
遇到多少道山岭。诗人借助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
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十、
1
.
A
2
.
①
孟诗最后两句采用反问修辞,趁着青春年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强调青
春年少时是容易获取知识的时期,学习要趁年轻。
②
颜诗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
“
黑发
”\"
白首
\"
形成强烈对比,点出要珍惜青春年少,及早学习,不要等年纪大了来后悔,突出读书
学习要趁早。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
侧重说明学习的方法
”
说法错误,前两句写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
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这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说明学习的意义,而不是学习方法。
故选
A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两首诗歌中哪些诗句阐明了
“
学习要趁早
”
的观点。然后再探究其在内容
和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孟诗阐明
“
学习要趁早
”
的观点是
“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
两句,这两句意思是趁着青春年
少早点学习,人怎么能一直年轻呢?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反问修辞,内容上侧重强调趁着青
春年少的时要努力有所作为,因为光阴易逝,少年时光是很短暂的,要趁年轻努力获取知识。
颜诗阐明
“
学习要趁早
”
的观点是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两句,这两句意思是少
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节妇吟背景故事 了。句子中
“
黑发
”
,
“
白首
”
是采用借代的
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这两句运用的手法是对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
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更多推荐
诗穷而后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