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雨什么意思-踏组词和拼音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梅花的象征意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长沙过贾谊宅》知识总结

一、作者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唐代诗人。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二、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

两遭迁谪”,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刘

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聚集的反义词是什么 出这首律诗。

三、词语解释

1.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长沙有其故址。

2.谪宦:贬官。

3.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4.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

5.汉文:指汉文帝。

6.吊:凭吊。贾谊有《吊屈原赋》

四、古诗今译

你被贬于此寂寞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

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

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

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五、问题归纳

1.请概括长沙过贾谊宅抒发的两种感情。

1)对贾谊的凭吊、悲慨、哀怜、惋惜之情。

2)借怜贾以自怜,表现愁因薄暮起 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

2.《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

时”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

秋天的傍晚,诗人在众人散去之后,独自追寻贾谊的遗迹;

寒林日斜,故居仍在而先贤故去,思之令人哀叹。颔联渲染出贾

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在这种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足见

其景仰倾慕,第四句,尤其是“空见”二字,进一步抒写出寂寞、

怅惘的痛苦、无奈。

3.《长沙过贾谊宅》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

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

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4.古诗词常常为了照花木兰诗词原文 应韵律而颠倒词序、语序,出现一些倒

装的现象。请找出本诗中有倒装江畔独步寻花其一到七 现象的一联诗,将其还原为常规

语序,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技巧。

颔联。常规语序为“人去后独寻秋草,日斜时空见寒林”

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秋草”

“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

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及对贾谊的追思,为下

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5.《长沙过贾谊宅》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

析。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

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6.《长已亥杂诗原文及翻译 沙过贾谊宅》首联第二句的关键字是哪个字?请简要

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

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7.这首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

事。请结合后两联诗句做具体说明,注意分条作答。

(1)颈联出句要注意“有道”和“犹”字。号称“有道”

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

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2)颈联的对句在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

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快马加鞭的意思 近千年后的刘

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

世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真切地表现了那种抑

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

(3)读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

了,江山更趋寂静。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

(4)尾联对句中的“君”,既代贾谊,也指刘长卿自己;

“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

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

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8.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

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

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

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

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9.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

析两诗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 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

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

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 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不同:

刘诗1借景抒情(赏析颔联)2拟人、反问(赏析颈联、

尾联)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蓦地读音是什么 (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1)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

平庸的世家子弟;2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10.主题:本诗借古伤今,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

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

不满。

爱上古诗泊船瓜洲-半个月亮打一字谜


更多推荐

长沙过贾谊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