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不绝的意思和造句-端午节手抄报全校第一名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人生若如初相见在线观看)

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扩大还是消弭? (2)

--\"新浪微博\"为例

张国航

2012022417:29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分享到...分享到人人 分享到QQ空间 推荐阅读更

柳斌杰将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

默多克之子辞去新闻国际董事长

央视推介2012“荧屏看点”

传欧弟与汪涵有隙退出内地荧屏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大众传媒成为行使话语权的有效方式。但因各个阶层在数量规模、

资源拥有、社会地位、整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话语权被高度集中在了社会上层(掌握实权

者、精英、媒体等)手中;社会下层(广大草根阶层)的声音相对微弱,且易被漠视和压制。

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是

指社会为其设置专门职业或特殊身份的知识生产传播应用者(张秉福,2004)。草根则直译自

英文的grass roots,被引入社会学领域后便被旅馆寒灯独不眠 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董烨,2008)

曾俊(2010)指出,当前社会中,精英与草根之间话语权差距在逐渐扩大,并且有可能无

法消融。草根要求发出更多声音与现实社会结构的顽固性(精英偏向)是一对深刻的、固有的

矛盾。

从精英的角度看,精英需要把持并扩大话语权。王超群(2010)在研究时引用了布尔迪厄

的观点:场域的存在基于一个先决条件:即那些相信它所提供的酬赏并积极寻求这种酬赏的

游戏者投身入这一空间。在传播场域中,酬赏意味着强大的话语权,不同阶层为此在传播场

域中展开斗争,每个主体都在图谋获得话语权中的支配性位置;相较草根,精英在力量的对

比和斗争中处于先天优势地位,也就把握并扩大了话语权。

从草根的角度看,他们对精英有着追捧情绪。在现实世界中,精英与草根是互生的,精

英因草根而成就,草根也因精英而存在。在这种互生的关系中,草根的追捧显得更加关键(

俊,2010)。王琳等(2006)认为,草根传播具有易碎性,使它聚焦效应来得快去得也快。草根

传播尚难称主流。

夏雨禾(2010)认为,任何传播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彭兰

(2010)指出,网络中的网民关系,与人们在社会中的“社会网络”直接相关。无论是博客,

还是微博,其中话语权的结构都是现实话语结构的反映。曾俊(2010)也提出“断裂的社会中

不同的部分几乎是处于完全不同时代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社会,也就

是说,整个社会是分裂的(不是在政治的意义上,而是在社会的意义上)”按着通俗的说法

就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同时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中,而且断裂的各个部分之间很难弥合,

很难相互沟通和交流。这样的社会结构是固化的,即使有些许松动,结构的基本态势仍难以

改变。

2. 话语权结构背后:知沟理论

P.J. Tichenor(1970)提出的“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涵义是:随着大众

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

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分为主观原因,包括受众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客观原因,包括大众媒介系统的

性质(如受众定位)。其中,社会经济地位是主要原因。也有研究者(Tom Weir)从个人选择

的角度提出解释,他们认为知沟现象是个人的信息需求差异导致的,即受众对信息感兴趣的

程度不容而导致知沟的发生。[2]然而,从长期来看,个人兴趣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

(Bourdieu, Pierre, 1984)

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存在明显区别,两个阶层之间的话语权差异,

际上也是知沟的表现。

在知沟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诱因的角色,尽管其并非导致知沟产生的根本

原因,却是促进知沟加深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增加传播中的信息量,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社会结构带来的传播技能和兴趣上的差距,不但无法消除知沟,反而会增大知沟。

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中,由于部分人能够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使用计算机、

网络接入、电信设施,他们就会缺乏这些条件的贫困者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能够享受

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社会被信息技术分成了“拥有者”和“匮乏

这”两部分,并且他们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大。有学者将这种“知沟”形象

地称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Lloyd Morrisett, 1995; NTIA,1999; OECD, 2001; 刘海

,2008)

有研究者将数字鸿沟分为两道:第一道数字鸿沟指互联网接入上存在的差距,也称

“接入沟”第二道数字鸿沟指互联网使用水平状况上存在的差距,也称“使用沟”(Attewell,

2005; 曾凡斌, 2011)

中国学者韦路和张明新(2006)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道数字鸿沟——互

联网上的知识沟,探索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上的鸿沟是否导致了人们知识上的鸿沟。通过对

多种有关数字鸿沟研究的整合,Arquette (2001)提出了一个衡量地区间数字鸿沟的三维度框

架定义,他指出,所谓的数字鸿沟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的鸿沟:信息传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传播技术的拥有,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微观层面来看,数

字鸿沟主要包括:接入沟即信息传播技术的拥有,使用沟即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效果沟即

人们信息传播技术产生了什么效果(刘德寰,郑雪, 2011)

话语权指的是表达的权利,考察的实际上是表达的效果——话语影响力。不同阶层

因为社会经济地位、人口统计因素、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在知沟的各项表现上有所

差异,从而使话语权结构发生变化。

3.互联网空间中的话语权结构

互联网的兴起起初给人们带来无尽畅想,互联网的平等、民主信条深入人心。人人

享有在互联网空间中拥有说话的权利,这种权利空间随着web2.0应用的不断出现和发展而

不断扩大,草根阶层在互联网空间中展现出秋天优美的句子摘抄 越来越强的话语力量。许多学者关注到这些现象,

并基于观察或分析指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所能给人们带来的话语权平等的可观愿景。有的学者

对此则持批判态度,认为在网络中,平等发声的“权利”,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够形成影响

他人或社会的“权力”,即话语权。(蒋熙,2010[3];彭兰,2010)

目前的网络传播研究中,对互联网用户特征的研究较多,但对于互联网上话语权分

配问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互联网的发展给大众更广阔的言论表达平

台,从而保证了其话语权的实现这一层面,强调对互联网中草根阶层的研究分析,重视草根

阶层蕴含的巨大能量;少数研究会兼顾对精英阶层的分析,但仍以强调精英阶层与草根的对

立为主,批判性强,定量研究较少。

梳理已有有关互联网中话语权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1)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垄断,赋予网民的话语权空间日益扩大。互联

网中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性,人人皆可发声。网民表达渠道的构建和拓展,使原

被传统媒体掌握的话语权下放(张掬婴,2007)

在互联网普及的最初几年,门户网站、BBS、聊天室等是主要应用。门户网站和传

统媒体尽管传播载体不同,但其均为典型“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传播权力尤其是话语

权高度集中(徐蕉,2010)。尽管网民可以发表评论,或在聊天室、BBS上发布信息、表达意

见,但这种话语权的延伸相对有限。

Web2.0的袭来,有力拓展了网民的话语空间。袁付成(2010)指出,Web2.0的核心

是用户,其内在的动力来源便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给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并参

与到体系中来,众多个人用户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以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替代了原

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

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

(2)草根阶层在互联网空间中显现出强大话语能量。互联网,尤其是进入Web2.0

代的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各阶层话语表达相对自由、开放和多元的空间。草根的声音汇流,

为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网络发展进程中凸显越来越大的威力,草根博客名盛一时,

博更是吸聚大量用户(王琳、黄明胜,2006;董烨,2008;卢金珠,2010)

(3)相比草根,精英的话语权仍居优势地位。同样作为网民,精英也将网络作为重

要的发声平台,并往往能够取得更高关注度。胡瑛(2008)提出,网络对行使话语权具有积极

意义,言论因此更趋自由化和多元化,但网络空间中话语权的分配并不平等。

需要指出的是,精英与草根并不意味着网民的全部,但确实是互联网中存在较为明

显的分野。董天策(2006)指出,单纯从“精英”或者“草根”的角度出发来谈论博客文化,

是难以涵盖其全部意义的;不能只因为写博客的是“精英”或“草根”,就将博客文化概而称

之为精英文化或者草根文化。但曾俊(2010)也指出,博客世界中确实存在着精英与草根之间

较为明显的分野,这种分野尤其体现在双方对于话语权的把握和控制上。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普及令网民的阶层结构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

多的精英加入,草根在网民构成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CNNIC2010)[4] 精英与草根的关

系也日益紧密。名人博客、微博实质上也是草根聚集的平台,留言的几乎都是草根,也可以

说是这些名人精英的“粉丝”。精英与草根更多的是一种发言者与倾听者的关系。这些都令

互联网中的话语权结构不断得到调整。

4.可参考的对象:博客的话语权结构

微博传播兼具博客传播的诸多特点。微博客(简称“微博”)作为“一种允许用户及

时更新简短文本并公一句话形容荷花的美 开发布的博客形式,允许任何人阅读或者只能由用户选择的群组阅读”

用户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讯工具、网页等终端发布、更新博文(2010)[5]

李华等(2009)也指出,微博是博客的一种变体,将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方式的博

客的进入门槛降到最低。因此,以微博为对象的研究,可以充分参考对博客的相关研究。

不同博主话语权存在强弱之分,博客平台为使用者提供了争夺话语权的机会。正如

福柯所言,权力散布于社会之中,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社会存在的各个领域,渗透到社会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现实社会的权力也渗透到博客之中,以增加参与话语权再分配的

砝码。

博客中的话语权可以被认为是博主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和对其他人的影响程度。

者是话语权实现的保证;后者是话语权实现的结果。在博客中,注册用户都享有发表言论的

权利,都可以在一定言论自由的范围内自由发表博客文章。但是,博客中平等的信息发布权

不等于平等的话语权,话语权应该放到传播过程中来考虑,意见和观点的传播必须要有受众

才有存在的意义,而点击率就意味着受众(曾俊,2010)

王超群(2010)将“人气”引入到博客话语权的考量中来。“人气”不光包括博客的

关注数和博客文章的浏览量,还包括相应的评论量、转载量等。在博客这一场域中,“人气”

就是符号资本,谁获得“人气”越多,谁在博客世界里的“社会声望”就越高,谁发出的声

音影响力就越大,谁拥有的博客话语权也就越大。

目前有关博客话语权结构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观点:

(1)博客进一步弱化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优势。在美国,博客作为数量庞大的民间

传播力量大规模崛起,产生了被称为“草根新闻业”(Grassroot Journalism)的民间新闻学,

与主流媒体(Mainstream Media)形成分庭抗礼之势,作为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的发起者、推

动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舆论风向,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的最大竞争对手和监督力量。在我

国,博客也以其独特的民间传播方式迅速崛起为网络空间中一股强劲的传播势力(刘琼,

2007)

(2)草根博客发展迅速,话语权不断增强,能够影响舆论。博客解放了草根的内容

生产力,广大草根阶层可以通过博客发表各种内容,草根声音的汇流,形成了强大的话语威

力,从而有力地影响了舆论(张孟君,2005)

(3)博客空间中精英掌握优势话语权,话语权失衡现象依然存在。通过内容分析和

观察等方法,有学者对博客的话语权结构进行了针对性分析,指出了博客空间中存在的话语

失衡现象。王超群(2010)基于对2006年新浪博客排行榜前100强的统计分析,指出当新浪

博客推出“名人博客”,鼓励精英名人参与到博客写作中之后不久,2006年底“名人博客”

便很快在点击率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而且,只要是这些名人更新博客,即使标题和内容哪个

都没有什么噱头,也很容易被推荐。国内外点击率最高的博客空间几乎都是名人当家。

曾俊(2010)通过分析2009年某日新浪博客点击率的数据和2008年点击量排行前10

博文的内容,指出在新浪博客中,精英与草根在话语权上是严重失衡的。

(4)博客的话语权结构在动态变动之中。通过对2006年和2010年新浪博客排行榜

100强的对比研究,王超群(2010)也指出,草根博客已经发展到与名人博客话语权平衡的

水平。不过,从2007年起,博客的参与热情下降、名人弃博关博等就已成为普遍现象(赵雅

文,2007)

二、微博的话语权结构

1. 微博中的话语权

微博中的信息传播作为由分散的网民自发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被认为是形式上最

民主的言论环境之一,是互联网应用中“去中心化”和“平权”的典范(唐明灯,2010;夏雨

禾,2010)。微博将每一次表达限制在140个字之内,并允许用户自由选择发言者予以关注。

微博强调 4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的特点,在博客的基础上,有着更为鲜

明的即时性和随意性,进一步降低了传播门槛,强化了互动与交互,令传播的机会更为均等、

权利更为平均(徐蕉,2010;周荣庭、方冰,2009;王晓光,2010)

1 跟随机制示意

彭兰(2010)认为,微博区别于传统网站那样的自上而下、点对面的传播平台。在微

博中,人们更多的是在某些网络的“节点”中发布信息,这些信息要能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

力,必须依赖一种传播的网络,这便是人们的“社会网络”。微博能够调动更为广泛的个体

的社会网络,利用其实现信息的扩散;反过来这一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活动又会丰富拓展个体

的社会网络空间。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通过社会网络对应到微博空间中的关注与粉丝网络而

传播开来,从而带来话语权。

结合话语权的定义和对博客话语权的分析,可以认为,微博的话语权是微博用户发

布微博的权利和相应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具体微博账户自身的影响力,

二是具体某条微博内容的影响力。两者虽有关联,但并不等同。在微博这一场域中,信息发

布权对注册用户而言都是平等的,因此,对微博的话语权结构进行分析,主要是研究影响力。

微博中,作为符号资本的“人气”即粉丝数、转发量和评论量。尽管这三个指标的

数值不直接意味着话语权的权重,但其与话语权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简单讲,谁的粉丝越多,

谁的话语权往往就越强;谁发布的微博的转发量和评论量越多,谁的话语权就越大。

微博的注册用户增多,Twitter,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用户数均在千万以上。庞大

的用户群每天生产大量的信息内容,同时不断建立或取消“关注”,不断做出转发或评论。

这些用户中,主力是普通的草根用户,他们利用微博作为重要的发声平台。有许多的名人精

英入驻。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均推出“V认证”,这意味着名人精英的微博也更容易获得

推荐。有学者通过研究指出,这些名人精英的微博更容易得到关注,其发布的微博更容易得

到评论和转发(夏雨禾,2010)

目前对微博话语权的分析很少,只有夏雨禾和王馨语曾分别对微博的互动结构机制与名

人微博的传播状态开展过类似研究。对微博话语权结构变动的分析尚付阙如。

2. 微博中话语权测量

前文指出,要研究微博话语权的结构,即研究微博话语权的不同阶层掌握情况,

以从微博的为粉丝数、转发量和评论量三大指标入手。

夏雨禾在对微博互动的结构与机制进行研究时,采用了抽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实证

研究的方法,抽取四类用户发布于2010年破瓮救友文言文 45日至9日这一时段里的所有消息作为样本。

用户样本包括2名人气关注榜排名前十位的用户(微博达人)2名草根人气榜排名前十位的

用户(人气草根)4名普通匿名用户(普通草根)2名媒体用户(媒体微博)。通过对4类共8

位个人用户、2家媒体用户在45日至9日间发布的438条消息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样本总

体,研究者指出,在微博中精英掌握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其不仅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其

发布的信息更容易得到评论和转发。该研究中,样本选取的时间、发布主体的随机性不够充

;抽样调查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交待互动结构与机制尚可,但若借鉴入对话语权的分

析则显不足。

王馨语(2010)通过对201093日至10日一周中新浪微博的转发榜和评论榜的

分析发现,转发或评论排名靠前微博的发布者往往拥有大量的关注者,发布者中的主体是精

英。即便精英发布的微博中的内容对他人没有意义或链接,也往往获得大量评论或转发;

有一些信息是通过其粉丝团发布的。这一研究的样本缺乏随机性,只是单纯的观察,分析逻

辑略显不足。

在曾俊、王超群等对博客话语权进行的系列研究中,采取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

似,选取名人博客和草根博客样本若干,或者引用热榜数据,展开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对微博的话语权结构进行分析,如果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可以参

考王馨语的研究,在夏雨禾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抽样方法。抽样的对象包括微博发布的时间、

评论榜和转发榜的发布时间段、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等。最后基于这些抽样对象,统计其

粉丝数、转发数和评论数等,分析不同阶层的数据对比,从而管窥微博的话语权结构,并在

不同时期观察到的数据基础上研究微博话语权结构的变动。

3. 分析样本: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是中国[6]门户网站新浪网参照Twitter模式推出的微博服务,于2009

8月开始内测,是目前中国经营最成熟的微博之一。公众人物和知名机构用户众多是新浪

微博的一大特色,大批草根用户则是其用户的中坚力量(许天颖,2010;卢金珠,2010)。新浪

总裁曹国伟20101116日宣布,截至2010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

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发布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7]而截至20118月,新浪微博注

册用户数已超2亿。[8]

参考博客推广的经验,中国主要的微博服务商在推广微博的过程中,更加青睐明星名人

路线,这令新浪微博取得了显著成功。精英通过微博可以更准确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播自己的信息,而不必再担心有些媒体记者乱写或曲解。而在公众看来,精英们不再高不可

攀。新浪推出的“新浪认证”机制、“名人堂”板块等形成了更强的精英推介作用,而这一

过程推动了精英微博的推广。在新浪微博关注排行榜前100位中,几乎清一色的演艺界或商

界名人(王馨语,2010)

新浪微博中“添加关注”是一种单向而无需确认的关系,粉丝通过对精英添加关注,

系统会将关注对象的微博内容显示在作为粉丝的首页中,以便于粉丝了解精英的最新动态,

对其微博做出评论,或转发,这个过程更是强化了精英的意见领袖地位(夏雨禾,2010;董崇

飞,2010)

从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来说,商业性是其主要特性,微博平台对其而言是以盈利为

目的的。重视精英微博,加强精英微博的推广,是吸聚人气、拓展微博平台影响力的高效方

式。新浪微博也是出于这一点,为精英微博提供了认证、名人堂等多种服务,这在增强精英

话语权的效用上,确实为草根微博所不能望及(唐莉莉、杜骏飞,2010)

新浪微博发展一年多来,萌发了许多微博事件,带来了一定的舆论影响。大量的草

根和精英通过转发、评论聚合群体力量,推动事情发展,揭露事情真相[9]。当然,微博的

发布者可能是草根也可能是精英,有学者认为,精英的转发和评论关于母爱的名言名句 则构成事件最主要的“扩

音器”。草根转发令该事件为与该草根相关圈子的人所共知,只有经过多层转发才能让信息

的影响面足够大。相对而言,精英的转发则会令该事件容易快速得到广泛关注,精英的意见

评论也容易在微博中和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卢金珠,2010;罗艺漫,2010)

新浪微博拥有大量的精英和草根用户,用户结构跟其他微博或有差异。但鉴于成熟

的运作模式、庞大的用户规模、活跃用户的充分参与和较大的舆论影响力,新浪微博无疑是

一个成熟的微博样本。基于对新浪微博的分析,管窥微博中的话语权结构,无疑将会给我们

带来新的认识。

三、研究假设与方法

1.研究假设:微博话语权结构差异不断扩大

(1)微博场域中,用户享有较大的话语空间

微博表达门槛更低,用户可以自由表达、传播信息。微博的关注功能,可以帮助用

户建立单向收听关系,关注感兴趣的对象,获取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

H1不同微博用户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机会是平等的。

H2 微博话题丰富,人们可以便利获取、转发、评论感兴趣的内容

(2)微博中话语权结构不断变动,精英的话语权仍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媒体话语

权未必具有特殊优势

精英阶层相比草根阶层享有更多的条件优势,能够在同等条件下依靠自身的社会经

济地位、个人名望等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转发和评论。

话语权结构的变动也意味着在不同微博用户群体针对话语权展开的激烈争夺。草根依靠

各种条件也能获取在一定限度内的影响力。事实上,草根除非有重大际遇,如成为突发事件、

热点话题的当事人,或长期致力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微博发布外,不具备精英阶层所具有的优

势,因而即便其微博各项指标数据有所增长,但仍逊于精英阶层。

对微博这样一个话语机会相对平等的场域而言,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精英

微博是传统媒体微博的重要竞争者。当下,很多媒体甚至要通过微博获取新闻线索。媒体微

博相对于精英微博未必具有明显优势。

H3 精英阶层的微博粉丝数和增长速度均优于其他用户,且其与草根阶层之间的差异呈

扩大趋势。

H4 草根阶层的微博也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H5 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微博空间受到挑战

从微博内容和具体传播效果来看,精英阶层因为更加重视微博这一传播平台,且能够吸

引大量的关注、转发和评论,因而其使用微博的热情更高。相比草根阶层,精英阶层的微博

应能得到更多的转发和评论。

H6 精英阶层的微博发布比草根阶层更加积极

H7精英阶层的微博比草根阶层的能够得到更多的转发

H8精英阶层的微博比草根阶层的能够得到更多的评论

(3)微博需要持续更新才能维持话语权

微博需要持续经营才能不断维持影响力,有的微博一时火热,吸引众多粉丝,其微博被

广泛评论或转发,但若其微博内容更新不能保证质量,或保持一定的频度,就易失去粉丝的

关注,从而削弱不易得来的话语权。在目前的情况下,显然,精英阶层将比草根阶层更重视

微博这一塑造个人形象和信息传播的平台。基于这一点,我们提出假设:

H9 微博的使用程度与微博的话语权有相关性

2.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与内容分析

微博的选取

首先确定抽样时间,为更具科学全面性,对于抽样对象的选取时间,我们统一规定为在

两个特定时刻。为了更好地进行微博话语权结构变动的对比,我们选取两个时间分别为2011

16日上午10:002011625日上午10:00,两者相距169天。

抽样对象选定后,就要对其在特定的时间离骚朗读 段中发布的微博展开研究。我们将在两个抽样

时间之间的近6个月中,每2月随机选取1天作为抽样时间。

经过随机抽样(1.6前和6.25后不计入),抽取的时间分别为:

接下来确定抽样对象。借鉴夏雨禾的抽样方法,我们将依据表2所列确定抽样对象:

确定抽样对象后,首先对这些抽样对象的微博账户进行编码分析。抽样用户的编码表见

3(注:发布者括号中为原用名)

②然后,将这些抽样对象于抽样时间段中发布的所有微博进行筛选,然后抽取改日发布

的第n(+1)/2条微博,并进行编码。

4为筛选情况表,该表记录发布者在不同的日期发布的微博条数。5为对抽样所

取的微博进行编码后的表格。

四、研究发现与结论

1.数据的基本情况

(1)抽样的用户

通过抽样调查,共选取27位用户,包括24位个人用户和3位机构用户,见表6

(2)抽样的微博

27位用户截至201116日共发布微博52254条,人均1935;截至20116

25日共发布微博84664条,人均3136条。[11]

微博抽样时间为3天。27位用户在抽样的3天中共发布微博549条,平均每人每天发

6.78条。在这549条微博中,我们取每日的第n(+1)/2[12]作为样本,最终样本量为63

条。其中,39条为原创,4条为直接转载,20条为评论转载,原创率为61.90%

所选取的微博样本发布者情况表7

在直接转载、评论转载的微博中,54.17%微博的发布者带V标志,45.83%微博的发布

者不带V标志。

2.研究发现

(1)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性

A 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性

通过微博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关注来完成。

从表8可以看出,人气草根的关注数最高,媒体微博次之;微博达人和草根微博的关注

数最少,且两者差异较小。人气草根和媒体微博对信息的需求较高,他们通过广泛关注,掌

握更多的途径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微博达人和草根微博关注数的较小差异,客观上反映了

人们通过微博获取信息机会的平等性。H1得到验证。

B 微博信息的全面性

微博信息覆盖领域全面,不仅包括新闻、评论、时事观察类内容,还有工作生活实录或

感言,名人名言、格言或语录,广告、推广性内容,娱乐、段子或冷笑话,慈善求助等。这

意味着,在微博上,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领域发表、转发或评论内容。

通过观察图4可以发现,新闻、评论、时事观察类内容以原创为主;工作生活实录或感

言内容原创、转载、评论均较多,原创居多;名人名言、格言或语录,广告、推广性内容,

娱乐、段子或冷笑话,慈善求助等信息则以转载、评论为主。H2得到验证。

(2)不同阶层微博影响力的差异性

影响力分为三个维度:粉丝数、微博发布数、微博的转发与评论量。

A 粉丝数的差异

从表9可以看出,微博达人的粉丝数最高,其次是人气草根,媒体微博第三,人气草根

最少。粉丝增长速度也呈现类似特征。通过方差检验,也可以发现用户类型的不同导致的粉

丝数及增长情况的明显差异。

这一现象说明,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微博的影响力,微博主的名声和微博内容建设对

微博粉丝数及其增长情况有重要影响;媒体的信息发布优势在微博空间中被严重消解,草根

阶层通过努力也能让微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单就169天里微博粉丝数变化情况来看,微博达人粉丝数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其他用户;

人气草根和媒体微博的粉丝数均有较快增长,而普通草根微博的粉丝数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而通过线性相关分析,也可以发现微博主类型与粉丝数及其增长情况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

因此,不同类型微博用户,尤其是精英与草根之间的微博的粉丝数差异将不断扩大。

综上,H3H4H5得到印证。

B 微博发布数的差异

从表12可以看出,微博达人的微博发布数水平是相对最高的,人气草根较低;普通草根

的微博发布情况最不稳定。但通过方差检验,并不能发现除普通草根与微博达人、媒体微博

之间的差异显著外其他各对数据之间的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微博发布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

于微博报偿机制的影响——草根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微博发布主动性、随意性较强;认证微

博的影响力较大,微博发布较稳定。H6得到基本印证。

C 微博内容转发、评论量的差异

从表13可以看出,四类不同类型用户发布的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存在巨大差异。就

转发数而言,人气草根,尤其是以发布名人名言、励志类内容的微博容易得到最多的转发,

其次是微博达人,再次是媒体微博,而普通草根的微博转发量极低。从评论数上来看,微博

达人最多,其次是人气草根,再次是媒体微博,最末是普通草根。普通草根与其他三者之间

的巨大差距,非常明显。通过方差检验,也可以明显发现微博用户类型与微博的转发数、评

论数之间明显相关的关系。这也验证了H7H8

13 不同微博用户发布微博的转发数和评论数

(3)微博中话语权结构处于动态变动之中

要验证H9,需要从多个指标入手。受限于本研究的条件,只能从微博注册天数对粉丝

数和微博数的考察入手,部分地验证H9

由表14可以看出,微博注册天数与粉丝数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微博的粉丝数经过

一段时间的开发后,受到时间的影响将变小。但是,两个时段之间的微博数之间关系显著,

说明大多数用户的微博更新热情是一贯的,微博数与微博注册天数之间的相关性也间接说明

了这一点。结合在前段分析时微博数增长等的一些数据,可以部分地验证H9

3. 结论与讨论

(1)结论

微博进一步承担了Web2.0的平权使命,使话语权从传统媒体进一步下放到普通的网络

用户群体中来,从精英群体垄断演变成精英草根共享的局面中来。在微博场域中,信息发布

门槛低,用户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转载、评论信息。而微博的关注功能,类似广播形式,

用户可以自主关注感兴趣的对象,获取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各种领域的信息,就这一点而言,

微博的用户无论群体特征、个人情况都是平等的。

但微博中话语权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动。精英阶层相比草根阶层享有更多的条件优势,

够在同等条件下依靠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名望等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转发和评论,

因而,精英的话语权仍处于并将继续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

对微博这样一个话语机会相对平等的场域而言,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精英

微博是传统媒体微博的重要竞争者。当下,很多媒体甚至要通过微博获取新闻线索。媒体微

博相对于精英微博未必具有明显优势。

草根尽管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并有所突破,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与精英话语权的差

距,这一差距甚至有扩大趋势。

话语权结构的变动也意味着在不同微博用户群体针对话语权展开的激烈争夺。草根

依靠各种条件也能获取在一定限度内的影响力。事实上,草根除非有重大际遇,如成为突发

事件、热点话题的当事人,或长期致力于某一特定主题的微博发布外,不具备精英阶层所具

有的优势,因而即便其微博各项指标数据有所增长,但仍逊于精英阶层。

微博需要持续经营才能不断维持影响力,有的微博一时火热,吸引众多粉丝,其微

博被广泛评论或转发,但若其微博内容更新不能保证质量,或保持一定的频度,就易失去粉

丝的关注,从而削弱不易得来的话语权。在目前的情况下,显然,精英阶层将比草根阶层更

重视微博这一塑造个人形象和信息传播的平台,这在客观上也会令两者之间的话语权差异扩

大。

总之,微博的话语权差异总体将呈扩大趋势,不同微博用户群体的效果知沟也将不

断扩大。

(2)研究不足

在研究之初,研究者试图引入公共领域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并将知沟理论更好

地融入到研究中来,进行完善的框架构建,但在叙述结合上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可以参考对

话语权结构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在操作过程中对“话语权结构”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操作仍

存在理论依托不足的问题。目前的理论铺垫主要基于对庞杂相关文章的总结提取,尚未有比

较体系化的理论框架引入。在研究深入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除公共领域的相关知识、社

会网络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将沉没的螺旋这一理论引入到研究中来。后期研究,可以试图

将公共领域、沉默的螺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体系引入到微博话语权的相关研究中来。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微博话语权的结构,考察的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话语权差异,

但由于新浪微博本身强调精英微博,并为其推广提供了种种草根无法享受的便利,以及在微

博上拥有一定影响力的草根微博也往往会逐渐成为精英微博的组成部分,如此精英的话语权

优势似乎成了循环逻辑;而且,本研究对群体内部的话语权差异考察不足。

实现操作化的测量过程中,由于抽样方法尚不够完善,获取的数据受其他因素干扰

(如删帖、删评论等),数据的科学性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对一些假设的验证,尚只能做到

简单地推理,其背后的深层关系都未得到更加深入的说明,这也不能给话语权问题提供更多

的解释性证据。另外,囿于研究视野和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不足,在对话语权结构进行分析的

过程中,描述总结性偏强,分析深度尚待挖掘,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尚待日后研究者继续

剖析。(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落叶归根是什么意思-仔组词2个字


更多推荐

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