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天的成语大全-递组词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嫌的组词)

必考点02古代诗歌阅读3

诗经+先唐古诗+宋词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小题。

诗经王风黍离

东周某士大夫作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①黍离:《毛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

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②黍:黍子,果实为小米。离离:繁茂。稷:高粱。③行迈:行走。靡靡:行走

迟缓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结而气逆

不能呼吸。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蜂唐罗隐古诗拼音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写诗人看到眼前景,行走迟缓,心神不定。“靡

靡”和“摇摇”两个叠音词把诗人步履迟缓、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B.“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译为“不了解我的人,问我寻找什么”;“此

何人哉”译为“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

C.由《黍离》表达的对故国衰亡的悲情被称为“黍离之悲”,用来表达亡

国之痛,兴亡之感。《离骚》、《书愤》就表达了“黍离之悲”。

D.《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

宗周,过故宗庙宫室”中的“宗周”指西周都城镐京。

2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从写“彼稷之苗”开始,接着写“彼稷之穗”

最终写“彼稷之实”?

【答案】

1C

2.本诗表面上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宗庙宫室故址沧桑之

1

变;写稷生长成熟,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从稷苗到

稷穗再到稷实,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再到“如噎”,作者情感呈递进

式发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

1.《书愤》诗中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

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

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

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

展抱负。C.《书愤》表达了“黍离之悲”错误。

2.《国风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东周都城洛邑周边地

区的民歌。此诗三章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

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

状。全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谐,在空灵抽象的情境中传递出闵意情怀,

蕴含着深沉的忧国思国之情。

二、阅读下面汉乐府诗,完成3-4小题。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3.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A.“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

曲名由此而来。这首诗在《文选》载为“古辞”,不署作者。

B.题目“饮马长城窟行”中“饮”的意思是“给……喝”,例子再如“冬

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C.全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写了对远离的丈夫的思念,在家独居的痛

苦与不平,喜得丈夫的音信等。

D.这首诗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语言清新通俗,句子首尾相衔,气势连贯,

很有特色。

2

4.“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3B

4.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抒发了女子心中的痛苦与思念。

【解析】

3.B项例子中的“饮”意思与“饮马长城窟行”的“饮”不同,是“喝”的

意思。

4.表现手法是比兴。“枯桑”“海水”尚且知“风”、知“寒”,物犹如此,

那么作为一个丈夫多年不在身边的女子,又是多么的孤凄呢?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5-6问题。

七哀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注】①宕子:即游子。

5.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二句,笔力不凡,点出女主人公居处环境的幽雅。明月映照高

楼,本为静境,但“流光”句则化静为动,月辉的流动更加映衬出了环境的静谧

和优美。

B.虽然诗人在第三句点出“愁”字,愁字笼罩全篇,但全诗没有直接写愁

的诗句,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C.“借问”二句为诗人自设问答之辞,在结构上一是使行文曲折有波澜,

二是为转入下层思妇的自述而铺垫的过渡句。

D.“君若”以下的四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荡子和思妇的不同地位和

处境,浮沉不同,会合也就很难了。比喻新颖贴切,遂使全篇“意厚词赡”。

6、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并请结合诗句加以简析。

【答案】

5.B

6.本诗的语言朴实、委婉、含蓄,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很有感染力。

3

【解析】

5.B项说“全诗没有直接写愁的诗句,可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错

误,愁笼罩全篇,也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6.1)“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将夫君比喻为路中的清尘,将自己比

喻为污浊的水和泥,达思妇的哀怨情怀,语言朴实真挚。

2)本诗表面上写妻子被丈夫遗弃的哀怨,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被兄长排

斥的苦闷和怨恨,情感的表达委婉含蓄。

3)本诗有明月引起,中间有叙事和抒情,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很有感

染力。

译文

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夫君外行已春天的作文 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

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

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7-8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7.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

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一只牛打一字 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4

D.这是古代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朗读 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

健。

8.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

的。

【答案】

7.B

8.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

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斜阳”“明

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

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

【解析】

7.B项对诗句的理解错误,应为“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

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没有“幽暗”的意思。

8.【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

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

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简析: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

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古诗文大全古诗文网 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

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

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十个周树人抵不过一个周作人 秋景图。“秋色连波,波上寒

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

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山

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

: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下片抒情,

“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此处词人运用

反衬的手法,意为除去酣梦,日日为相思所困扰。“明月高楼”不敢登,劝告自

己“休独倚”,怕登楼远眺,勾起思念。明月圆圆,反衬孤独与怅惘,他只有频

5

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但却杯杯都“化作相思泪”,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萦绕心

头,挥之不去。此词的意境开阔,气势宏大,但又柔情似水见别离者因赠之 ,细腻感人,而又不

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宋词中的名篇。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9-10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作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

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

发生!

9.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谷歌应用商店app下载 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

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

“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10.本首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结合作品内容、风格,说说该词豪放词的特

点。

【答案】

9.D

10.1)从内容(题材)上看渣组词 ,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

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塑

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2)从语言风

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风格雄浑、豪放。

【解析】

9.D项中的五十弦、霹雳不是典故。

10.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

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

涉于狂怪叫嚣。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

6

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

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

派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7

写中秋节的诗-端午节最佳祝福诗句


更多推荐

枯桑知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