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的组词-冰心现代诗歌100首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李煜虞美人)

苏轼诗词《临江仙送钱穆父》原文译文赏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代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

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纳兰容若的爱情故事 ,送行阁夜ppt 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

逆旅,我亦是行人。(尊通:樽)

【译文】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

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

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

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

那匆匆过客。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谢新恩》《雁后归》

《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

鸯梦》《玉连环》。敦煌曲两首,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定名

《临江仙》。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钱穆:名勰,又称钱四。元佑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

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佑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

河间)元佑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

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

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居。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赏析】

这是一蝉蜕的拼音 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

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议论风小学生想对祖国说的话 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

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

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

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

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

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

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

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

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

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

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

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

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

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

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

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

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

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

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

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

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

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

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

词末二句言何必乡音未改鬓毛衰读音 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

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

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

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

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

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

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

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

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

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

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唐诗三百首早教 叹。

扩展阅读:苏轼诗作成就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

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

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

种姜夔读音 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

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

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

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

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

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

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

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

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

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

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

“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

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

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

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这在苏诗中有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歌曲 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

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

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

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

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

诗的题材。

落花时节又逢君的上一句-《御母承欢》txt下载


更多推荐

《临江仙》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