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失所-鸿鹄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方便的近义词)

汉字探微(236):冠冕堂皇——释“冕”与“免”

本文约6800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36

冠冕堂皇——释“冕”与“免”

朱英贵

上一篇说到“冠”字,与之相关的有一个常用成语叫“冠冕堂

皇”,其中的“冠”和“冕”都是用作名词帽子的意思,“冠”就已

经是比较有身份的人戴的帽子了,而“冕”就更不是一般人戴的帽子,

那是古代帝王、诸侯等贵族戴的礼帽。其实“冕”字是一个后起字,

“冕”字本作“免”,甲骨文和金文中只有“免”,没有“冕”。也

就是说“免”字在造字之初也就是帽子的意思,既然“免”字的最初

意思也是帽子,那么我们从帽子的含义说说贵族戴的礼帽——“冕”。

一、“冠冕堂皇”的“冕”

“冠冕堂皇”,何谓“堂皇”?辞书对“堂皇”一词的基本解释

是:盛大,雄伟,可以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可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让我们先来看形容房屋宏伟豪华的意思,原来“堂皇”亦作“堂隍”,

大凡左“阝”的字多与高耸之义有关,故“堂隍”(堂皇)的意思是

高耸的殿堂,《西京杂记》卷三:“文帝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

苑中有堂隍六所。”于是作为高耸的殿堂的意思的“堂皇”便很容易

引申出“特指官吏治事的厅堂”的意思,例如:《汉书胡建传》:

“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在此基础上再行引

申,便有“形容气势宏大”的意思了,例如:宋张耒《大礼庆成赋》:

“堂皇二仪,拓落八极,以定万世之业。”于是,“冠”与“冕”便

也可以“堂皇”了。

由此可见,“冠”与“冕”为何会“堂皇”?最根本的还是因为

它们都不是一般平民的帽子,而是有身份的人的帽子。严格地讲,

“冠”还是很平常的,“冕”则大不同,它显示尊贵与身份。于是乎

汉语世界里便有“加冕”、“卫冕”之类的词汇。“冕”属于非一般

的帽子,是天子、王侯、卿大夫才能戴的帽子。所以《说文解字》里

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在中国,毫无疑问它是拥有最高

权力者才可戴的帽子。《荀子富国》中记载:“礼者,贵贱有等,长

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

夫裨冕,士皮弁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礼,就是贵贱有等级,

长幼有差别,贫富地位高低有相应的规定。所以天子穿红色的龙服,

戴礼帽;诸侯穿黑色的衣服,戴礼帽;大夫穿次等的衣服,戴礼帽;

士穿士的衣服,戴白鹿皮的帽子。这些记载说明冕是古代帝王、诸侯、

大夫等贵族戴的礼帽,而“士”则不能加冕了,只能戴“皮弁”(一

种用鹿皮制作的帽子)。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冕”,外

黑色,里朱色,大体由“綖”、“旒”、“缨”、“紘”、“紞”、

“纩”、“珎”等构件组成(参见上图)。

冕顶有长方板,称为“綖”。綖,就是头顶上那块长方板,后高

前低,略向前倾,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

綖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旒,就是悬挂在方板前

后的那个珠玉帘,称作“玉藻”,一般用五彩丝线穿五彩珠玉串连而

成。

冕如何固定在头上?用一根叫做玉笄的东西,其实就是俗称的簪

子,以别住冕;横插在发髻上的长笄(簪)的两端绕颔下系朱红丝带,

叫做“缨”这样才能把整个冠冕固定住。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绸绳谓之纮(hng)。又各用一条名叫紞

(dn)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kung),纩下端饰玉,谓

之珎(zhn)。因两珎(玉珠)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意在提

醒戴冠者不可听信谗言,据说成语“充耳不闻”即由此而来。

旒、纮、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后各有十二

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历代之制大略相同。最

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冠冕”又作为仕宦的代

称。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此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

冠也。”故唐代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一诗中有“九天

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说。

从视觉的角度看,“旒”(珠帘)悬挂在眼前显然是会影响视线

的,那为什么还要挂呢?据《汉书东方朔列传》记载: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

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

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

之,使自索之。盖圣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

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

觉。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

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弯曲的应当使他

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

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要自己

通过探索寻求而得到它。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会聪敏而且宏大。

经东方朔先生这一解释,方才明白,原来这“旒”的设计是大有

深意的。据另一说此言还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只是“水

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之后的内容跟《汉书》不同而已。

关键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所谓“徒”,

就是同类或伙伴的意思,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朋友”。意敕勒歌诗意 谓过分要求

与自己的意见相同或者要求所有人一举一动均符合自己的标准,那么

就会没有人跟你同路,因为人总是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

方式,出现摩擦以至矛盾、冲突就是必然的结果,此时如果不能以一

种宽容的精神调和于其间,事势就将无法收拾,结局便是人心不附,

众叛亲离。

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

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

当降低听觉的。注意“蔽明”和“充耳”这两个词,很形象,屏蔽眼

睛,塞住耳朵。做帝王的,主要精力要用在嘉奖大德之人,忽视和赦

免人的小过失,千万不能苛求每个人都完美无瑕。可见,旒的设置意

在提醒天命神授的皇帝,凡事也不可过分较真。

二、“免”(冕)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今天使用的“免”字主要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内容 有三种含义:一是表示去掉、除掉的意

思,例如:免除、免税、免费、免官、免检、罢免、豁免等等。二是

表示不被某种事物所涉及的意思,例如:避免、免疫、免不了、在所

难免等等。三是表示不可、不要的意思,例如:免谈、闲人免进。然

而,“免”字的以上三种含义却都不是它的造字本义,“在所难免”

的“免”也免不了它只是一种引申义。却原来,“免”就是为古人戴

的帽子造的字,是“冕”的本字,因为戴在头上的帽子可以随时脱掉,

故可引申出脱去、避免等意思。那么,要想对“免”与“冕”这两个

字的根底究根穷源的话,先来看一看“免”(冕)字的字形含义与构

字理据也就在所难免啦。

“免”(冕)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免”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上部为帽子,下部为跪坐的侧面人

形,表示一个人头上戴着帽子。金文字形与甲骨文造字原理相同:前

一个字形将下面跪坐的人形替换为侧立的人形,并且在帽子顶上增加

了装饰物;后一个字形取正面人形头戴帽子形象。

甲骨文和金文的“免”字形象地勾画了人的头上戴有帽子的状态。

上图的甲骨文和金文形体都只相当于今天写的“免”字醉落魄咏鹰表现手法 ,也就是

说甲骨文和金文中并无“冕”字。作为战国大篆的楚系简帛文字(见

上图容52)可能是至今看到的“冕”字的早期形体。

小篆的字形承继战国文字并略有变异,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说

文》段注中的形体,突出了帽子上面的装饰物,美化了下面的侧立人

形;另一种是《说文冃部》的形体,又增加了一个表意构件“冃”,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使之成了一个从“冃”、“免”声的形声字了。

小篆的两种形体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形成了现代汉字的“免”

字与“冕”字,前者“免”已经转而去表达否定意义了,后者“冕”

则接替了“免”字表示帽子的初文含义。

综上可知,“免”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古人头顶上戴的帽子,它与

“冠”字的造字原理的区别在于,“冠”侧重表示动词义(用手往头

上戴帽子),“免”侧重于表示名词义(头上戴的帽子),因此,

“免”是“冕”的本字,后人在“免”字上边又增加代表帽子的构件

“冃”作为形符,于是“冕”成为“从冃免声”的形声字。

《说文》只有“冕”而无“免”字,《说文解字》卷七冃部:

“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从冃免聲。古者黃帝初作

冕。”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冕”,就是大夫以上身份的人戴的帽

子。它是一个“从冃免声”的形声字。上古黃帝时代就已经有冕了。

其中“邃延、垂瑬、紞纩”这六个字的大概意思是:

“邃延”指的是下垂延覆。“邃”把酒话桑麻 欣欣向荣 (su)是下垂的意思。“延”

指的是从冕的上部覆盖下来,《礼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

前后邃延。”郑玄注:“前后邃延者,言皆出冕前后而垂也。”

“垂瑬”指的是下垂的瑬珠。冕前后的垂珠叫做瑬(lu),其状

俯仰逶迤,如水之流,故名。

“紞纩”是说带子是黄色的。“纩(kung)是黄色的意思,紞

(dn)是古时冠冕上用来系瑱(tin)的带子,以黄绵缀冕两旁,下

系玉瑱,又谓之珥,细长而锐若笔头,以属耳中,无作聪明,虚己以

待人之意。

冕之言俛也,后仰前俯,主於恭也。在冕服制度中,根据功能、

冕、絺(chi)冕、玄冕。这六种冕服分别用于不同的场所,在纹饰和

样式的使用上也有所区别。据《周礼春官司服》记载:“王之浩服:

形制的区别,分为六种服色。谓大裘冕、衮冕、鷩(bi)冕、毳(cu)

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

飨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絺冕;祭群小祀则玄

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这六种冕适用场合与

规格大致如下:

大裘冕:用于帝王祭祀天。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

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

章花纹。

衮冕:用于帝王祭祀先王。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

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

纹。

鷩冕:用于帝王祭祀先公、行飨射典礼。为冕与中单、玄衣、纁

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

四章花纹。

毳冕:用于帝王祭祀山川。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

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下裳绣黼、黻两章花纹。

絺冕:用于帝王祭祀社稷。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

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

玄冕:用于帝王参加小型祭祀活动。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

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六种冕的大体样式

“免”字的本义就是“冕”。后来“免”字引申出了许多动词义,于

总而言之,“免”字本就是为了表示“冕”的意思而造的字,即

是就将名词义的“免”写作了“冕”,这在汉字发展史上叫做“字形

繁化”。汉字为了好写,人们乐于简化;而为了区别词义,则又不得

不将其繁化,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然”与“燃”(添加火旁)、

“冒”与“帽”(添加巾旁)、“莫”与“暮”(添加日旁)等等,

所以一些搞汉字简化的人士鼓吹汉字一直是在不断简化的,这样的论

调是不符合汉字字形的演变历史的。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进程告诉我

们:一方面,人们为了追求书写的便利而倾向于字形简化(简省一些

不必要的构件),而另一方面,人们为了追求表意的明确又倾向于一览众山小是哪座山 字

形繁化(添加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构件),于是汉字总是在简化与繁化

的矛盾中发展演变着。

当然,自从“冕”字应用以后,“免”也不是绝对就不能用于名

词的意思,在古籍中,它有时还可用于表示“去冠括发,以布缠头”的

古代丧服,这就是名词的意思了。例如古籍中的“免服”(古代丧

服)、“免袒”(古代丧服,袒露左臂,以麻布缠头)、“免麻”(居

丧者,缠麻带于首、腰以示哀)等词语中的“免”就都是表示丧服的名

词意思。

“免”本就是有身份的人的“冠”,变成了“冕”字就更加李清照声声慢翻译 身价

百倍了,然而帽子有戴的时候也有脱的时候,“冠冕”无论多么“堂

而皇之”,多么积极向上,也免不了会引申出脱落、免除、分离、不

允许等诸多的消极动词义,这是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大凡戴上去

的帽子总有一天会被摘下来的,这就使得“免”字产生了诸多的引申

义。

三、“免”(冕)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免”字的本义是古人戴的帽子,这个意思现在只能够从它的初

文构字理据感悟到,由于它早已经专职用于表否定意思了,所以很难

找到现存的文献书证例句了。

“免”字由其表示帽子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间接

的引申义:

其一,帽子不是总戴在头上的,不需要戴的时候则会脱掉,故可

引申为脱去帽子的意思,《广雅释诂四》解释为:“免,脱也。”例

如:“冠毋免。”(《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免,去也。”再如:

“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又如: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战国策魏策四》)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脱落。例如:“谓身不死得免去皮肤也?”((《论衡道

虚》))

二是表示离开。例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论语阳货》))

三是表示生孩子。换个角度思维,生孩子就是孩子从母体脱落,

离开母体。例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国语越语上》)

韦昭注:“免,免乳也。”再如:“朔妇免身生男。”(《史记赵世

家》)又如:“\'妇将免,吾欲勿行。’妇曰:\'第往,吾期未也。’”

(宋叶适《庄夫人墓志铭》)可见所谓“分娩”就是指胎儿与母体分

开,从子宫中脱落出来,这个意思的“免”后来写作“娩”。

其二,表示逃避,逃脱。例如:“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

上》)再如:“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

乃得免。”(汉李陵《答苏武书》)又如:“安西之救至,竟免虎口

之厄。”(晋潘岳《马汧督诔》)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两种意思:

一是表示赦免,释放。例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

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再如:“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

免牲。”(《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杜预注:“免,犹纵也。”又如:

“帝知其冤,而宥其失,前所谴责,因而获免。”(唐李朝威《柳毅

传》)

二是表示罢黜,免除。例如:“遂免丞相勃。”(《汉书文帝

纪》)再如:“宰说,免成役。”(《《聊斋志异促织》)

其三,表示去除,省去。例如:“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

免也。”(《礼记乐记》)孔颖达疏:“免,犹止退也。”再如:

“婚媾之私,群情之所不能免。”(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又如:

“异时成功,可免河防之忧,而省久远之费。”(《宋史河渠志三》)

由此又可引申出辞职、解职的意思。例如:“由闻周之征藏史有

老聃者,免而归居。”(《庄子天道》)陆德明释文:“言老子见周

之末不复可匡,所以辞去也。”再如:“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

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又如:“未几即上疏,特参马士英,

免为庶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其四,表示避免灾难或罪过。例如:“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国语晋语》)再如:“诚得如此,臣免死罪矣。”(《韩非子内

储说上》)

由此又可引申出不允许、不要的意思。例如:“旦夕公归伸拜谢,

免劳骑去逐双旌。”(唐韩愈《贺张十八得裴司空马》诗)再如:一

概免谈;闲人免进。

此外,还有一个后起的“冕”字,它的基本意思是礼帽,是指古

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例如:“衮、

冕、黻、珽。”(《左传桓公二年》)孔颖达疏:“冠者,首服之大

名;冕者,冠之别号……《世本》云:\'黄帝作冕。’宋仲子云:\'冕,

冠之有旒者。’”再如:“九旒之冕,散耀垂文。”(三国魏曹植

《七启》)

由此又可引申出戴礼帽的意思。例如:“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

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书顾命》)再如:“诸侯适天子,必

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礼记曾子问》)

根据上面对“免”(冕)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免”

(冕)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

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免”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免”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的文化含义大致有五种类型:

其一是表示免除的意思,例如:成语“未能免俗”的意思是没能

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语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

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其二是表示避免的意思,例如:“在所难免”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所有的都难于避免。“仅以身免”的意思是指没有被杀或只身逃出了2022中秋节是几月几日

险境,语见战国乐毅《报遗燕惠王书》:“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

免。”

其三是表示不必要、不允许的意思,例如:成语“免开尊口”的

意思是不必开口说什么,通常表示欲言者的要求不会得到同意。

其四是表示分开、分离的意思,例如:成语“免怀之岁”中的

“免怀”是离开父母怀抱的意思,“免怀之岁”意谓三岁。源自《论

语阳货》:“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后因此称三岁为“免

怀之岁”。

其五是表示脱离、脱落的意思,例如:“临难苟免”这个成语的

意思是遇到危难时苟且偷生,源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临难

毋苟免。”

十年树木-中国最经典的50首古诗词


更多推荐

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