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法.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

读起来节奏铿锵,

便於记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

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

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如 青山横北郭,

白水遶东城.

《送友人》李白在严式的对偶中,

上下句双数的字 (第二、四、六.

字) 平仄须不同 (平仄相对).

如:青 山 横 北 郭 平 仄 白 水 遶 东 城 仄 平 「山」对「水」是「平对仄」;「北」对「东」是「仄对平」.

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上述部份要求便可.

如 生则天下歌,

死则天下哭.

《荀子.解蔽二十一》对偶 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内容相对称的意思,

这样的修辞手法,

叫做对偶.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

读起来节奏铿锵,

便于记诵.

对偶按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的联系大致分三种类型.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

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

如以山川对山川,

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

如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

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

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

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

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

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

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

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

给人以美感,

是汉语所特有的艺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例如“抗美援朝”,

“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

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

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

是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

“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

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

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

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

而且都是简称,

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

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

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

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

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

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

即使是复音词,

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

容易造成对偶.

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

那么,

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易·乾文言》) ,

《诗经》说:“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

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这个规则是:(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

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

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

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

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

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

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

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

“脚”对“皮”,

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

“轻”对“厚”,

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

“嘴尖”对“皮厚”,

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例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

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

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

是平行结构.

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

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

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