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礼记·中庸》中讲“君子和而不流”.
意思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为人要和顺,
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但又不能无原则地随波逐流.
在儒家思想中,
“和”主要是指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
而在今天看来,
“和”所涵盖的范围更广泛了,
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指世间万物相附相生、相互依存的一种状态,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
“和”不等于“同”,
“同”是无差别的同一,
而“和”是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事物的有机结合.
比如,
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才有怡人的环境,
有男有女方有人类的繁衍,
有老人、成人、孩子方有代际结构……如果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同一种性质、同一个模样,
将是一种多么单调、多么可怕的情景!从实践主体来看,
“和”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把握好矛盾的度,
做到既不过又无不及.
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矛盾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产生圆满的效果.
比如发现同志有了缺点错误,
不批评不提醒、置若罔闻,
这就不是“和”,
而是“不及”;上纲上线,
扣帽子、打棍子,
也不是“和”,
而是“过”.
只有从团结的愿望出发,
以满腔热情帮助同志的态度进行恰如其分的批评,
才能叫做“和”.
也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才能产生“和”的效果,
即达到更加团结的目的.
按照“和”的原则做事,
还要强调“不流”,
即不同流俗.
随大流,
跟风跑,
人云亦云,
不是和,
而是流.
“不流”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不盲从他人,
坚持立场.
三国魏明帝时期的马钧,
是一位杰出发明家.
他改进了织绫用的提花机,
并制造了用于灌溉的翻车,
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可是因为他地位卑微,
又有口吃,
经常遭到众人的非难和嘲笑.
只有著名学者傅玄挺身而出,
奔走游说于许多达官贵人之间,
要求重用马钧,
并写了一篇《马先生传》,
详细记载了马钧的创造发明.
傅玄的这种“不流”的待人态度,
一方面表明他对科技新发明有敏锐的眼光,
另一方面体现出他坚持真理的过人品行.
二是行事正派、光明正大.
坦坦荡荡是人生快乐之本.
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人不仅做不成正经事,
而且只会把自己搞得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宋代哲学家程颐说过:一念之欲不能判,
而祸流于滔天.
有些人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把宝贵的生命能量浪费在追名逐利上,
对权力、地位、金钱贪得无厌,
以至于为官不正、以身试法,
却忽视了真情、健康、知识这些人间无价的瑰宝,
这是“和而不流”的君子所不齿的.
三是淡泊处世,
甘于奉献.
淡泊处世,
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遁世,
而是有所舍有所取,
更准确地说,
是舍弃不具有真实意义或本质意义的东西,
获取具有真实意义或本质意义的东西.
孔子曾说过: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就是快乐.
不合道义得来的财富和地位于我如云烟.
对利益诱惑能够不为所动,
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
这才是一种山高海深的人生境界.
同时,
孔子又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来往奔波.
淡泊处世中“取”的那一方面,
在今天则表现为无私奉献.
“和而不流”是一种人生境界,
它不求轰轰烈烈,
只求质朴本真;“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不求耀眼的光环,
只求人格的尊严.
要做到“和而不流”,
首先就要自强.
“和而不流”出自《中庸》的“问强章”,
在那里,
子路问什么是强,
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
强哉矫!中立而不倚,
强哉矫!国有道,
不变塞焉,
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
强哉矫!”在孔子的答案中,
所谓的强不仅是指“和”,
而且还内含着“自强”的意思,
这也是能够做到“和而不流”的前提.
所以真正参透“和而不流”的真义,
就必须自强不息、执著进取,
将其化为“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去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