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1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
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
秀才一科,
在唐初要求很高,
后来渐废.
所以,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
最初都只是试策,
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
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
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
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
将左右两边蒙上,
中间只开一行,
再用纸帖盖三字,
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
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
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
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
明经科,
进士科,
俊士科,
明法科,
明字科,
明算科,
一史科,
三史科,
道举科,
童子科等50多种.
秀才一科,
在唐初的要求极高,
很少有人能通过,
后来渐渐废掉了.
俊士科不常举行.
考试的方式有:口试,
贴经(填空),
墨义(相当于口试的笔试化),
策问(论文),
杂文(诗赋).
明经科的内容:9部经书,
《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不仅仅是6经,
另外,
《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
贴经(填空),
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
记忆背诵熟练,
就可中试.
再看进士科.
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
后来加上贴经(填空),
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
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
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
录取率只有1%-2%,
因此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之称.
唐前期每科进士只取十几人,
后期也只取三十几人.
孟郊当时考中后,
欣喜若狂,
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夜看遍长安花”,
可见其难.
明法科,
国家选取司法人才,
范围为律七条,
令三条.
明字科,
文字理论及书法,
考《说文》、《字林》.
明算科,
考数学,
范围很广,
选数学人才.
一史科,
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
考贴也考策.
三史科,
《史记》、《汉书》、《后汉书》均考,
主要是选拔历史方面的人才.
道举科,
考《老子》、《庄子》、《列子》.
童子科,
10岁左右的童子,
考《孝经》、《论语》.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
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
而且,
不仅考儒家的东西,
还考道家的东西.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有多大.
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
而且,
不仅考儒家的东西,
还考道家的东西.
和那时的科举相比,
我们现在的高考也不过如此罢了.
当时的考试范围非常广泛,
要学的东西也非常多,
不仅儒家,
还有道家,
及各种经史都考,
还有诗词歌赋,
并且非常重视策问,
即考你的治国方略.
这样的考试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来.
而且,
常科登试后,
不能立即做官,
必须经吏部的考试,
叫选试,
合格者,
才能授予官职.
韩愈中进士后,
三次选试都没有通过,
只好去刺史那里做幕僚.
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严格的选才制度.
武则天时期,
她以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而开创科举考试中的殿试,
她还要求,
考生在考试之日,
自糊其名,
按考以定第,
开创在考试中糊名的办法.
现在的高考试卷考试结束后把考生的名字弥封装订起来,
可能从这里得到启示.
科举制自产生后,
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
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
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高考改革在考试方法方面也应当不断进行探索.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