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

填词之格式.

词之由前后两阕相叠而成者,

谓之“双调”,

有前后同段、换头与前后不同之分;仅一段者谓之“单调”.

[1] 元明以来,

一般人常把两叠的词称为“双调”.

汲古阁刻《六十名家词》的校注、万树《词律》、清《钦定词谱》都用这个名词.

这其实极不适当.

“双调”是宫调名,

词虽有上下两叠,

或曰两片,

但只是一调,

不能称为双调.

吴子律的《莲子居词话》中已指出万树的错误,

但杜文澜在《词律校勘记》中还在引述了吴子律的批评后加一句道:“此论存参”.

这是因为杜文澜不敢冒犯《钦定词谱》的权威性,

因而不敢对吴子律的批评表示同意.

“双调”这个名词在宋代还没有这样的用法.

一首令词,

上下叠句法完全相同的,

称为“重头”(“重”字读chóng).

《墨庄漫录》记载一个故事,

据说“宣和年间,

钱塘人关子东在毗陵,

梦中遇到一个美髯老人,

传授给他一首名为《太平乐》的新曲子.

关子东醒来后,

只记得五拍,

过了四年,

关子东回到钱塘,

又梦见那个美髯老人.

老人取出笛子来把从前那个曲于吹了一遍,

关子东才知道是一首重头小令.

以前记住的五拍,

刚是一片.

于是关子东依照老人所传的曲拍,

填成一首词,

题名为《桂华明》”.

按“桂花明”这个词调,

至今犹存.

此词分上下叠,

每叠五句.

上下叠句式音韵皆同,

故曰“重头小令.

”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

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令”.

[2]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