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

我们只能从 苏格拉底素描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

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

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

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

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

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

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

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

也因此,

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

反而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

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

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

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

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在苏格拉底以前,

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

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

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

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

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

如什么是正义,

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

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

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

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

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等等.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

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

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没有著作,

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

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但两人叙述的非常不同.

现在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了解绝大多数是来自他的弟子柏拉图的《对话录》,

《对话录》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

但也因此我们通常很难分清哪些 思想是苏格拉底的,

哪些是柏拉图的.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

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

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

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

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

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

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

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

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

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

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

而要返求于己,

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

从苏格拉底开始 ,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不灭说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

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

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

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

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

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

因而,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

在苏格拉底看来,

事物的产生与灭亡 ,

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

他将精神和物质这样明确对立起来,

成为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 据亚里士多德记载,

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

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

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

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

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

“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

“真理”却是永恒的,

不变的 .

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

讨论的主题几乎都是如何为伦理道德下定义的问题.

苏格拉底所追求的,

是要求认识“美自身”、“正义自身”,

这是美和正义的普遍定义,

是真正的知识 ,

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美的理念”、“正义的理念”.

这是西方哲学史上“理念论”的最初形式.

苏格拉底还进一步指出,

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哲学只去寻求这种因果,

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最终原因是“善”,

这就是事物的目的性.

他以目的论代替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

为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开辟了道路.

助产术和揭露矛盾的辩证法 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

均从疑难中产生,

愈求进步疑难愈多,

疑难愈多进步愈大.

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

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这个矛盾,

他是这样解决的:这些知识并不是由他灌输给人的,

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

不过自己还不知道,

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

帮助别人产生知识.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

集中表现在他经常采用的“诘问式”的形式中,

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对方提出的各种命题、学说中的矛盾,

以动摇对方论证的基础,

指明对方的无知;在诘问中,

苏格拉底自己并不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回答,

因为他承认自己无知 .

这种方式一般被称为“苏格拉底的讽刺”.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是由爱利亚学派的逻辑推论和爱利亚的芝诺的反证法发展而来的.

在苏格拉底的讽刺的消极形式中存在着揭露矛盾的辩证思维的积极成果.

苏氏自比产婆,

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

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

而发现自己的错误,

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

这种谈话也有几个特点:第一、谈话是藉助于问答,

以弄清对方的思路,

使其自己发现真理.

唯在谈话进行中,

苏氏则偏重于问,

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

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

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

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

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

在发问的过程中,

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

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

在西方哲学史上,

是最早的辩证法的形式.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

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

使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

进入更加成熟的阶段;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

以辩证思维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

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

但是,

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开始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

以哲学唯心主义的神话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