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书柬》:“王瑳诗:‘雁封归飞断,
鲤索还流绝.
’按,
谓书也.
” 鸿、鸿雁、片鸿:鸿和鸿雁都是大雁.
大的叫鸿,
小的叫雁.
由于《汉书·苏武传》中有大雁传书的故事,
所以鸿、片鸿和鸿雁都被用为书信的代称.
如清代孙枝蔚《得方尔止越中消息》诗:“游吴曾有约,
不谓滞钱塘.
屡月无鸿雁,
沿途半虎狼.
”明代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达文》:“千里片鸿,
经年尺鲤.
” 鸿稀鳞绝、鸿消鲤息、鱼沉鸿断、雁杳鱼沉、鱼沉雁杳、鱼沉雁静、鱼沉雁落:都是说书信绝少或断绝.
鸿雁:指书信、音讯.
如明代高明《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
鸿雁伯不到家乡.
” 鸿书:清代袁枚《奉和李雨村观察见寄原韵》:“访君恨乏葛陂龙,
接得鸿书笑启封.
” 鸿信:清人二石生《十洲春语》:“兄妹无恩鸿信阻,
年年风雨走关梁.
”关梁指关口和桥梁,
引申为水陆交通必经之处.
金鸿:金鸿本指秋雁,
与鸿雁—样,
成为书信的代称,
但用得较少.
如清人陈维崧《还京乐·送叙彝上人北游》词:“怕他年,
又红鲤无书,
金鸿少使.
” 羽、羽书、羽翰:“羽”是鸟的代称,
所以“羽”、“羽书”、“羽翰”也代指书信.
如明代张煌言《与某书》:“发羽忽次,
率勒上报.
”郭沫若《纪念孙中山》诗之二:“天高风净雁声远,
寄语台澎托羽翰.
” 鸾翰、鸾书:亦为书信代称.
书信的别称(四) 第二类,
以“双鲤”为代表.
双鲤、双鱼:此类别称的根据有三种说法.
—说典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
”一种说法是古时用刻成鱼形的两块木板,
一作底一作盖,
把信夹在中间传递,
所以称为双鲤或双鱼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的书信.
明人杨慎所著《丹铅总录·双鲤》说:“古乐府诗:‘尺素如残雪,
结成双鲤鱼.
要知心中事,
看取腹中书.
’据此诗,
古人尺素结为鲤鱼形,
即缄也,
非如今人用蜡.
《文选》:‘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
’即此事也.
下云烹鱼得书,
亦譬况之吉耳,
非真烹也.
”譬况即用近似事物比照说明之意.
这一说否定了第一说.
这是在词语形成的原由上,
众说纷坛.
但这些词语皆代称书信则无疑义.
如韩愈《寄卢仝》诗:“先生有意许降临,
更遣长须致双鲤.
”清代人纳兰性德所作《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词:“黄泉如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
与谁相倚?” “鱼书”、“尺鲤”、“鲤鱼”、“鱼肠”、“鲤素”、“素鲤”、“鱼素”、“鱼中素”、“鱼缄”、“鱼信”、“鱼讯”、“鱼函”、“鱼封”、“文鳞”、“鳞素”、“锦鲤”、“锦素”、“锦鳞书”等是与“双鲤”、“双鱼”同源的书信别称.
下边举出—些例子验证这些别称的应用.
鱼书:唐代韦皋《忆五箫》诗“:“长江不见鱼书至,
为遣相思梦入秦.
” 鲤鱼:元稹《贻蜀·张校书元夫》诗:“劝君便是酬君爱,
莫比寻常赠鲤鱼 鱼肠:唐李娇《素》诗:“鱼肠远方至,
雁足上林飞.
” 鲤素:宋刘才邵《清夜曲》:“门前溪水空粼粼,
鲤素不传娇翠颦.
” 素鲤:唐代武元衡《祭李吉甫文》:“风传丽句,
缄开鲤素.
” 鱼素;元代方回《赠吕肖卿》诗:“湓浦稀鱼素,
阳山杳雁程.
”湓浦、阳山是地名.
鱼中素: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远水来从楼下路.
过尽流波,
未得鱼中素.
” 鱼缄:元代张昱《得朱桓修编海道之音》诗:“鱼缄尺素虽云密,
事载空言始可怜.
” 鱼信:唐代人胡曾《车遥遥》诗:“玉枕夜寒鱼信断,
金钿秋尽雁书遥.
” 鱼讯: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禀启附·候杨提台》:“夙庇鹰扬,
虔伸鱼汛.
” 鱼函:清人宣鼎《夜雨秋灯录·青天白日》:“遂掩襟往觇,
锦袱也.
中裹金玉钗钏,
珠宝灵星,
滕以鱼函,
折作方胜.
” 鱼封:明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题诗罢告天公,
替雁帖当鱼封,
风卷起入长空.
” 文鳞:文鳞指鱼,
亦代称书信.
李商隐《题二首后重又戏蹭任秀才》诗:“虚为错刀留远客,
枉缘书札损文鳞;” 鳞素:明王世贞《答徐文杲》诗:“菰芦最深处,
鳞素一堪凭.
” 锦鲤:本意为鳞光闪烁的鲤鱼,
因鲤鱼代指书信,
所以用作书信的美称,
宋代李泳《贺新郎·感旧》词:“彩舫凌波分飞后,
别浦菱花自老,
问锦鲤何时重到.
” 锦素:宋代蔡伸《卜算子》词:“望极锦中书,
肠断鱼中素.
锦素沉沉两末期,
鱼雁空相误.
” 锦鳞、锦鳞书:锦鳞是鱼的美称,
因鱼可传书,
故亦代指书信.
如后蜀人顾琼《酒泉子》词:“锦鳞无处传幽意,
海燕兰堂春又去.
”杜牧《春思》诗:“锦羽啼来久,
锦鳞书未传.
” 鱼笺:这是与上述各别称不同的书信别称.
鱼笺是鱼子笺的简称.
鱼子笺是唐代时四川产的一种纸,
纸面呈霜粒状.
因这种纸常常作书信用纸,
所以代称书信.
如元代任昱《寨儿令·书所见》曲:“碧波不寄鱼笺,
翠衾寒犹带龙涎.
” 书信的别称(五) 第三类,
以“鱼雁”为代表,
把“鱼书”、“雁足”台并起来组成书信代称.
鱼雁:如丁玲《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她远行万里,
有了新的广大的天地,
还不忘故旧,
频通鱼雁,
策励盟友,
共同前进.
” “鱼鸿”、“鸿鱼”、“羽鳞”、“鳞鸿”、“鳞羽”、“鳞翼”、“雁素鱼笺”、“色笺雁书”、“鱼肠尺素”、“鱼肠雁足”、“鱼封雁帖”、“鱼书雁帖”、“鱼书雁信”、“鱼书雁帛”等是与鱼雁类似别称.
鱼鸿:郭沫若《樱花书简》之三十七:“男亦时有函促其多修家禀,
以慰慈念;定必早蒙俯纳,
总以国故纠纷,
鱼鸿不免有所沉滞耳,
亦望父母勿过劳远虑.
”鱼鸿、鱼雁也指送信的人.
鸿鱼:清人魏象枢的诗中有“身到衡阳休北望,
最关心处是鸿鱼”之句.
鳞鸿:清纳兰性德《大酷·寄梁汾》词:“鳞鸿凭谁寄,
想天涯支影,
凄风苦雨.
” 鳞羽:代称鱼和雁,
进而借指书信.
如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龙沙万里,
鳞羽难通,
但有相思,
勿劳惠答也.
” 鳞翼:关汉卿《古调石榴花·怨别》曲:“俺也自知,
绝鳞冀,
断消息,
几时回.
” 雁素、鱼笺、雁鱼:明人邵璨《香囊记·途叙》:“雁素鱼笺,
离愁满怀谁与传.
”雁素鱼笺也省作雁鱼.
如元吴氏《寄外》诗:“既无黄耳寄家书,
也合随便寄雁鱼.
”(黄耳在下文再谈).
鱼笺雁书:明史叔考《醉罗歌·题情》套曲:“泪痕一线罗裙绣裾,
相思两字鱼笺雁书.
” 鱼肠尺素:北周庚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
凤足数行,
书此谢辞,
终知不尽.
” 鱼肠雁足:唐李绅诗中有“鱼肠雁足望缄封,
地远三江岭万重”之句.
鱼封雁帖:《吴骚·步步娇·闺怨》“湘江竭,
燕山截,
断鱼封雁帖.
” 鱼书雁帖:明高濂《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
鱼书雁帖.
反教人添哽咽.
“ 鱼书雁帛:李渔所著《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
便有无穷本义,
鱼书雁帛而外,
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 鱼书雁信:《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个伤情别离,
则这鱼书雁信,
冷清清杳无踪迹.
” 这些四字别称,
都是两个书信别称合在一起连用的.
书信的别称(六) 手书家信使函寸简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
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 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
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
又念十金法重,
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
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
无由相见但依然.
” 手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