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优质解析解答一举报《北京条约》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
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 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
共九款.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
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签约后,
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并支持洋务派奕昕 (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中法北京条约》 《中法北京条约》原称《中法续增条约》.
法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清钦差大臣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签订.
共十款.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法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
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3)将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产赔还,
法方在中文约本上私自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
建造自便”;(4)《中法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签约后,
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并支持洋务派奕昕(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中俄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 日沙俄利用英法侵华联军攻占北京的军事压力,
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由清钦差大臣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
共十五款.
主要内容为:(1)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强行划归俄国;(2)规定中俄西段疆界,
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卓尔、特穆尔图卓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
“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
根据这一规定,
于1864年签订 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割给俄国;(3)开放喀什噶尔(今喀什市 )为商埠;(4)俄国在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北京条约签订过程: 1860年9月21日,
八里桥失守、英法联军进逼北京的消息,
传到北京,
清廷极为震惊.
咸丰帝走投无路,
遂于当天立即下令以载垣、穆荫办理和局不善,
撤去钦差大臣职务,
另派他的六弟恭亲王奕为全权大臣继续求和.
他自己则于初八清晨带着后妃、皇子和一批王公大臣,
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热河行宫).
咸丰帝逃走后,
北京陷于极端混乱之中.
官眷商民人等,
十有七八纷纷出城逃避;薪米诸物皆骤贵数倍;清廷六部九卿无能入署办事者,
人心涣散,
呼应不灵,
各处办公人员多半星散.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
经过历朝特别是明清两朝的不断修建,
已成为一座坚城,
当时城上安设大小火炮数千门,
外城、内城均挖有较为宽深的护城河.
城内外守军约15万人.
同时内地诸省的勤王之师在陆续赶来.
尽管事先缺乏防御准备,
但只要文武大员具有誓死坚守的决心,
认真策划战守之策,
激扬士气,
稳定人心,
足以据城一战.
侵略军指挥官孟斗班(1796—1878))也承认:“对这样的城市进行围困,
特别是全然没有攻城火炮的情况下,
就很可能旷日持久.
”可惜,
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们,
均以为“城不可守”,
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
根本不进行抗击准备.
恭亲王奕(1833—1898,
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
咸丰帝同父异母弟,
隶镶白旗)畏敌如虎,
认为形势危殆,
战守两难,
如“倘有一线可为,
不惜委曲迁就”,
即除了屈膝求和,
别无出路.
他照会英、法公使要求停战谈判.
英法联军经过张家湾、八里桥之战,
伤亡惨重,
部队疲惫,
急需从天津调来兵员枪弹补充,
因此同意恢复通州破裂的谈判,
借以做好进攻北京的准备.
谈判近半月,
自然毫无结果.
八月二十一日,
经过休整后的英法联军万余人进犯北京.
由于东郊数10里之内,
无一兵一官防守,
很快兵临城下.
英法联军根据伊格那提也夫提供的情报:清守军集中东城,
北城是最薄弱的地点,
应首先攻取.
于是,
其先头部队向城北安定门、德胜门附近进逼.
二十二日,
联军近千人抄至德胜门土城外.
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已成惊弓之鸟,
望影闻风逃窜.
坐镇圆明园的奕、桂良等急忙逃往常新店(长辛店).
英法联军接着由黄寺、黑市直趋西北,
进犯圆明园.
僧格林沁、瑞麟两部向京城西南逃窜,
守园官兵2000人也逃散一空.
联军闯入圆明园并开始进行抢、砸、烧.
英法侵略军乘战胜之威,
照会清廷,
限令于八月二十九日中午交出安定门,
否则攻城.
城内清廷大员们不敢违抗,
如期开门揖盗.
联军不折一兵安然进入北京外城.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外城后,
随即在安定门城墙上安放火炮,
对准内城、紫禁城.
九月初四,
英、法公使再次照会恭亲王奕,
要求于九月初十签字换约,
并借口俘虏问题,
要求赔偿英国白银30万两,
法国20万两,
限期付款.
奕全部答应.
初五,
联军再次闯进圆明园,
在洗劫一空后纵大火焚烧.
奕在英、法武力威胁和沙俄诱逼下,
签订了《北京条约》.
九月十一日(10月24日),
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
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
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九月十二日(10月25日),
清钦差大臣奕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
交换了《天津条约》,
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
英、法逼签《北京条约》后,
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
英法联军由于其侵略要求基本上得到暂时满足,
因而在九月十九日、十月初二先后撤出北京.
咸丰十年十月初二(1860年11月14日),
清钦差大臣奕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在北京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
承认了一直拒绝批准的中俄《瑷珲条约》.
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
当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时,
应召回国,
未及趁火打劫.
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条款,
照样掠取了许多新的殖民特权.
更多推荐
发布评论